【共讀內(nèi)容】 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strong> 【導讀學者】 王徳巖北方工業(yè)大學中文系 教授 傅新營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教授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匯) 王德巖: 今天我們看夫子說詩。在本篇說禮的大背景下,說詩亦是說禮樂。 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關雎》為《詩經(jīng)·國風》之首篇,是“四始”之首,歷來說詩之大義,多從《關雎》說起。 本章中夫子說詩的重點,不在于詩之具體內(nèi)容,而在于其中的人心人性。這是夫子詩學的獨特處。 《詩》、禮是當時教育的重點,《詩》在當時,應用極廣,這些應用在夫子說詩中都有體現(xiàn)。比如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認識教育功能,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使于四方而能專對的言語功能,洋洋乎盈耳的禮儀功能等,這些功用,應是當時通有。季札觀樂中多有體現(xiàn)。夫子以詩修身,指點人走向性情之正,這是其詩學的精華處。 淫,過分,過量義,過義。如淫雨,淫祠等。傷,損害義。詩之情,必有哀樂,哀樂乃人性之自然,惟過乃生問題,乃有偏有害。因此中和既為人心這正,說為詩樂之正。 由樂而至于流蕩不返,則失也,淫也,由樂而至于孔顏樂處,于于樂天愛人樂道,則正也;由哀而至于自憐自怨,損毀身心,則傷也;由傷而至于悲天憫人,則正也。 這是就大義來說,朱子注“蓋基憂雖深而不害于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基音,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說極精彩,得其精髓。 但是就內(nèi)容來說,注家多覺得,哀而不傷落不到實處,《關雎》何曾有哀而至傷的內(nèi)容? 現(xiàn)代注者除錢穆從朱注外,多取劉臺拱從樂的角度的解釋。 別忘了,夫子于詩最大的工作不是刪詩,而是正樂,使雅頌各得其所。 劉臺拱《論語駢枝》:“詩有《關雎》,樂亦有《關雎》,此章?lián)费灾?。古之樂章皆三篇為一?/p> 《儀禮》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而孔子但言《關雎》之亂,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樂亡而詩存,說者遂徒執(zhí)《關雎》一詩以求之,豈可通哉?樂而不淫者,《關雎》、《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蛾P雎》,樂妃匹也;《葛覃》,樂得婦職也;《卷耳》,哀遠人也?!?/p> 從禮樂角度把哀樂指到實處,可參考。 詩之情很難一語而概之。所以指實了也麻煩。所以朱子“識其性情之正”一語最通達。 傅新營: 此語對漢代以后的文藝思想影響很大 此章以下,孔子談的都是樂。前有禮,后有樂 宋代以前,詩樂不分。我們現(xiàn)今的教育體制中,樂教是被極大邊緣化了的 關于這首關雎,歷來分歧較大。詩經(jīng)為什么不以大雅作為開篇,而以一些南部小國的歌曲作為開篇,一直令人困惑。如果是小雅,難道不更是哀而不傷嗎?孔子的話也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在風雅頌之中,能夠兼有哀樂的詩歌并不多 所以劉氏也不同意孔子的說法。認為關雎不能七情皆備 關雎只是樂而不淫嗎? 上博的《孔子詩論》簡中,孔子談到了卷耳 王德巖: 傅老師新婚不久,必有體會,請談談《關雎》之情。 傅新營: 孔子詩論簡中,孔子說,《關雎》之改,其思益也。 意思就是,關雎里主人公從情愛改到禮義,思想境界是提高了的,很好啊。我也是這樣的。 卷耳、漢廣、木瓜等詩歌,孔子都論了 王德巖: 所以本章也大有新論的余地。 傅新營: 孔子時代,社會上把詩經(jīng)作為教材,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孔子和同時代的人論詩之時,更重詩經(jīng)之用,而不需要探討詩歌的具體涵義??鬃淤潛P關雎,就在于關雎能反映人之常情,和人對情愛的控制。 關雎中的樂很明顯,但是沒有過分,求之不得,沒有自殺,而是保存著真摯的情感,輾轉(zhuǎn)反側(cè),反映出感情的真實和執(zhí)著,而不是占有。 崔圣: 發(fā)乎情,止乎禮。 傅新營: 求之不得,是其哀之所在。這首詩后半段跟蒹葭一樣,有哀情滿懷。所以這首歌是寫人情之真處,是普通的人性。 詩歌中的感情很立體,不是扁平化的。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正是人性之真。也是君子性情必須保持的態(tài)度。漢代以后把這句話加以歪曲,變成風教的工具,把人性掏空,是背離孔子原意的。 詩言志,朱自清先生有過非常充分的論述。志,止也,乃反映人性之實在。詩也者,其創(chuàng)作的目的也是觀人情之變化。 孔子編詩經(jīng),其順序不可得知。但是從出土的竹簡來看,他的順序是從頌開始,然后是雅、風。作為周朝最為流行的課本,詩經(jīng)是一個傳達個人意旨的重要載體。不學詩,無以言,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而作為一個研究政治的人,編輯的時候把頌作為開篇我倒覺得是更正常的。 王德巖: 近代以來,為破經(jīng)學,完全把《詩經(jīng)》當作文學作品來看,完全把關雎當作民歌來分析定位,也是狹隘的。《詩經(jīng)》作為經(jīng)的意義和功能是非常豐富和立體的,完全以現(xiàn)代獨立了后的文學觀把它文學化,我們會失去其大多數(shù)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兩者能夠會通才好。 傅新營: 對,所以樂教沒有了。 現(xiàn)在中小學里詩經(jīng)孝經(jīng)吟誦活動漸漸增多,看了之后經(jīng)常嘆息。無禮還要奏樂,受不了。 崔圣: @傅新營?老師,可以感受到您的見識與性情之趣,很是正常! 劉國慶: 本章所談的《關雎》究竟是指詩還是樂,一直有兩種意見。在我看來,即使談樂,這樂曲也是與詩相伴的,是詩情的音樂化表達。因而,分析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也要基于詩。 《詩》中的《關雎》是一首情歌。事實上,詩經(jīng)里的情歌占很大一部分。我們讀詩經(jīng),只要不被后來的經(jīng)師們的道德說教所敗壞,就能夠體會那時我們先祖的情感真摯而奔放,“詩無虛”,是我們民族不竭的生命力的永恒源泉,完全不同于我們了解的后人的自我壓抑、奉命唯謹?shù)男蜗蟆?/p> 我們先欣賞一下這首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我偷懶,從網(wǎng)上找了個譯文,順便為此詩解說幾句: 關關和鳴的雎鳩, 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 是君子的好伴侶。 看到”關關和鳴的雎鳩, 相伴在河中的小洲?!?,男士便觸景生情,想起自己的愛人來?!蹦敲利愘t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伴侶?!边@是觸景生情,見物起興。而且既然已經(jīng)明確了是自己的“好伴侶”,自然一番甜美旖旎已上心頭。這甜美旖旎,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樂而不淫”的“樂”吧。 參差不齊的荇菜, 從左到右去撈它。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 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這大概是歌手回想起來過去自己追求自己愛人的過程,曾經(jīng)朝思暮想,“寤寐求之”,思念入骨,可見情感之真,情感至深。 追求卻沒法得到, 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 長長的思念喲, 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歌手繼續(xù)鋪陳自己的思念之情,以自己思念之苦,打動自己的思念對象?!板幻滤挤?,輾轉(zhuǎn)反側(cè)”,難道不能打動你嗎?我的夢中女郎? 在整篇《關雎》中,我們找不到“哀”的片段,卻看到的是綿延不斷的思念和追求,最多是思念不已,“人生最苦是相思”的情緒。因而后人若把“哀”理解為“悲哀”,就難以理解為什么孔子說《關雎》是“哀而不傷”。 《論語駢枝》把“關雎”理解為樂而不是詩,并認為《關雎》的樂曲中有“哀”的成分。我個人認為那是瞎猜。樂曲是配歌詞的,兩者的感情應當完全一致,在歌詞中找不到“哀”,怎么可能在樂曲中找到呢?曲調(diào)與歌詞所傳達的情感,怎么會完全不同嗎?那種扭曲的表達,怎么會成為千古名篇呢?其實只要理解“哀”為兩情相悅之前的相思之苦,一切就都迎刃而解。 哀而不傷的“哀”,應該理解為苦思 參差不齊的荇菜, 從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 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歌手思念自己的愛人,不是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就完了,而是“彈起那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這大概就是“不傷”,不是以相思苦而傷身,而是依社會的禮俗,以藝術的方式(琴瑟),莊重的態(tài)度(友),向?qū)Ψ奖磉_愛慕之情,這就是“哀而不傷”,情能動人,生生不息,就在這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美好民俗上。 不僅如此。”琴瑟友之”,這個談戀愛的過程,我們今天叫做“處朋友”,是考察對方的人品,看兩個人是不是志同道合,能夠相濡以沫,能在未來的生命中互相珍重,相融共生。這是本情行禮,由禮生和,由和定交的過程。 參差不齊的荇菜, 從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 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與琴瑟可以拿著去求愛不同,鐘鼓是很難移動的樂器,因而這段暗示兩人已成眷屬,兩個人在家里享受“琴瑟和鳴”的快樂生活。但這快樂生活,既是在家里,也仍然互相尊重,“樂而不淫”。這里的“淫”,不是指“淫于色”,而是指“過于禮”。所謂過于禮,是指自己在高昂的情緒下侵犯對方,過了“人己之界”。 樂而不淫,就是個人的快樂不可以超越禮的界限,哀而不傷,就是克己自勵不能傷身。這就在尊重自身生命和尊重他人生活之間,為“禮”本身規(guī)定了一條清晰的界限。在自己健康的生命之上(哀而不傷),通過自身生命的藝術化(樂而不淫),尋求志同道合(琴瑟友之)、美好健康的伴侶(窈窕淑女),共建家園,共享生活甘美(鐘鼓樂之),正是《詩》為本民族鑄下的堅強基礎。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兩情相和,生機盎然,正是論語為我們展示的民族生活境界。生命真情為禮的基礎(發(fā)乎情),人己相和為禮的目標(禮之用,和為貴),正是孔子闡明的社會生活的根本道理。 八佾全篇,都是和禮樂主題相關。而詩經(jīng)中所反應的醇美的民間風俗,也是孔子的“禮”的一部分。結(jié)合以前讀到的各章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談到的“禮”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事神的習俗。如祭祀先人,祭祀山川等。 2,政事公約。如“以禮事君”。 3,民風民俗。如這篇關雎所代表的民間的戀愛風儀 4,學問規(guī)范。如“子入太廟每事問”章。 但不論是哪類禮儀,孔子均盡力發(fā)掘其中的情、理,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各自行為的界限,以及所達到的合作和樂的效果。 人的需求及其表達-感情以有利于社會的方式實現(xiàn),就是和。以不利于社會的方式實現(xiàn),就是戾。 樂者欲淫,本人之常情。我們看到社會的鋪張浪費皆由此來?!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者,權貴也。社會對權貴的行為無所制約,自然會禮崩樂壞,良風美俗蕩然無存。哀者盡傷,本是弱者訴求無法滿足之后果,當然是社會不能保證弱者權利的必然。因而,保護禮俗,就是保護每個人的權利,本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的意識和共同的行為。公序良俗才能得以維系,每個人也才能享有“富者好禮,貧而憤發(fā)”的良俗社會。 發(fā)言完畢,歡迎各位老師指教。 王德巖: [強]非常精彩!“在尊重自身生命和尊重他人生活之間,為“禮”本身規(guī)定了一條清晰的界限。在自己健康的生命之上(哀而不傷),通過自身生命的藝術化(樂而不淫),尋求志同道合(琴瑟友之)、美好健康的伴侶(窈窕淑女),共建家園,共享生活甘美(鐘鼓樂之),正是《詩》為本民族鑄下的堅強基礎。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兩情相和,生機盎然,正是論語為我們展示的民族生活境界。生命真情為禮的基礎(發(fā)乎情),人己相和為禮的目標(禮之用,和為貴),正是孔子闡明的社會生活的根本道理?!?/p> 關于劉臺拱的《論語駢枝》從樂的角度的解說,國慶兄的評論大處通達,細處對他的論述有誤解。他并非直指《關雎》自身的樂有這兩面,而是依據(jù)當時的奏樂實際聯(lián)起來說的。雖然不能鑿實,但有禮書的記載作為依據(jù)。我主張保持對樂的解釋的關注,因為詩在當時一直與樂舞相合,況且還有只有樂而沒有詞的笙詩,保持這個維度,我們能更好地體會詩當時作用于社會和人心的方式情境。何況大部分時候,詩是禮的一部分,這都是與樂合的。 “《儀禮》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而孔子但言《關雎》之亂,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樂亡而詩存,說者遂徒執(zhí)《關雎》一詩以求之,豈可通哉?樂而不淫者,《關雎》、《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蛾P雎》,樂妃匹也;《葛覃》,樂得婦職也;《卷耳》,哀遠人也?!?/p> 劉國慶: @王德巖 但這一段我覺得有問題 “《儀禮》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而孔子但言《關雎》之亂,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樂亡而詩存,說者遂徒執(zhí)《關雎》一詩以求之,豈可通哉?樂而不淫者,《關雎》、《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蛾P雎》,樂妃匹也;《葛覃》,樂得婦職也;《卷耳》,哀遠人也。” 不能把《關雎》泛指,文本不支持啊。 我們現(xiàn)在講詩經(jīng),不能從經(jīng)師的角度講,那就把活人講死了。 王德巖: 這是依據(jù)說經(jīng)的義例而言。古人表達,很多互文而稱,不必非把所有的例子列出來。所謂經(jīng)學,特別是春秋學,多是以義例為法,不是按現(xiàn)代邏輯全稱來的。現(xiàn)在講詩經(jīng),固然不能從經(jīng)師角度,但完全從現(xiàn)代的文學角度來,問題也很大。古來詩經(jīng)對中國文化中國人發(fā)揮作用影響,是通過經(jīng)學的理解方式。兩方面要通觀才好。 劉國慶: 通過經(jīng)學理解詩,正是把藝術道德化,其生命的靈動都被禁錮了 王德巖: 立體通觀。我們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解的,才知道現(xiàn)代怎么解更好。退一步,我們今天要理解孔子解詩的思路,經(jīng)學的解釋可以經(jīng)我們很好的參考吧,要知道這些詩解號稱是子夏傳下來,總會對我們理解孔子的說法很有幫助吧。從我們個人來說,能過讀詩來搖蕩性靈,這是很個人化的,怎么解都可以。而且我們這一代人還怕被經(jīng)學禁錮嗎?恐怕求禁錮也不可得吧。 藝術與道德不同,但絕不隔絕,他們在人的初發(fā)心處和境界至高處是相通的,藝術道德化和道德藝術化正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正是把孔子作為道德和藝術在人性根源處溝通的范例。 崔圣: 歐洲啟蒙運動的藝術亦在表現(xiàn)道德。 劉國慶: @王德巖 北京?謝謝您的高見,不過確實不太認同藝術道德化的作法。 估計也許我們后續(xù)有機緣把這個問題討論更深入 王德巖: [握手]好!害處不在通而在淫,過度了就會造成問題。國慶兄讀論語胸中有個大格局,我們細節(jié)討論,不妨礙向你的大格局致敬! 劉國慶: 藝術道德化是以道德意涵來闡述醫(yī)術,而不是以審美來對待藝術品。 藝術表現(xiàn)道德,是把道德作為藝術的對象來表現(xiàn)。而對作為表現(xiàn)結(jié)果的藝術品,仍要以審美的方式對待。 @王德巖 德巖謬贊,我是覺得能深入討論極佳 王德巖: 您這個想法反而是一種抽象,是專業(yè)化的想象,中西藝術史都不是如此的。如果作為一個讀者,我們既可以唯美地欣賞,也可以道德地欣賞,甚至可以把畫當擦桌布,這倒不是個問題。 靳大成: 所舉數(shù)例,其藝術來源,都是學習和借鑒了西方油畫、雕塑傳統(tǒng)中圣像畫的各種傳統(tǒng)。 葉紫: 關雎一詩呈現(xiàn)了愛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性意識的萌動促使尋找意中人,開始暗戀單相思,鼓起勇氣采取各種方式示愛……你情我愿結(jié)為秦晉之好…… 馬震宇: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潛臺詞是講守“中道”呀; 習慣了不過激,不越制、不越禮的幾率才小。 吳小萌: 本章,不就是講究“不過”嘛!無非是高興不能過頭,悲傷也不能過頭,似乎也有點中醫(yī)陰陽平衡的味道。 也難怪,據(jù)說孔子不是也研究《易經(jīng)》嘛。據(jù)說,孔子的這個與《易經(jīng)》的聯(lián)合,給后世的人們,開啟了儒家與中醫(yī)、與道教的融合。 所以,對這章本身,也沒啥可說的。 但有一點,可以在這里與大家探討探討… 孔子講究《中庸》嗎? 中庸,就是那個50%的點嗎? 如果不是50%那個點,那么,誰來規(guī)定那個點呢? 如果沒人規(guī)定那個點,那豈不是隨意可以評判一件事是否嗎? 這樣一來,儒學,豈不陷入了隨意“誅心”的學問了? 對應這一章,什么叫“樂而不淫”呢? 讓眾人看一個處在歡樂中的人,總能有人說出那個人“樂而淫”了,如何解決呢? 我正在總結(jié)我的答案,把它總結(jié)在《孔子模式與西方科學》中。 如何區(qū)別孔子模式與孟子模式、諸后儒模式、道家模式、佛家模式之間的不同,如何發(fā)現(xiàn)孔子模式中的“實證”精髓以及“臆測思維”的作為補充,用西方科學的理論連接孔子模式,是我的一個創(chuàng)新。 以前不敢說,現(xiàn)在敢說了。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愿者 3.20子曰:“《關雎》[表情],樂而不淫[表情],哀而不傷。” 【楊伯峻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詩,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痛苦。” 【注釋】《關雎》——《詩經(jīng)》的第一篇。但這篇詩并沒有悲哀的情調(diào),因此劉臺拱的《論語駢枝》說:“詩有《關雎》,樂亦有《關雎》,此章?lián)费灾?。古之樂章皆三篇為一。……樂而不淫者,《關雎》、《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o淫——古人凡過分以至于到失當?shù)牡夭浇幸?,如言“淫祀”(不應該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禮)、“淫雨”(過久的雨水)。 【論語正義】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笨自唬骸皹凡恢烈Р恢羵?,言其和也。” o正義曰:鄭注云:“《關雎》,《國風》之首篇。樂得淑女,以爲君子之好仇,不爲淫其色也。寤寐思之,哀世夫婦之道,不得此人,不爲減傷其愛也?!卑矗骸蛾P雎》爲周南首篇,周南亦國風也?!睹珎鳌吩疲骸昂吐曇玻祸馒F,王雎也?!绷x本《爾雅》。鄭君先學《魯詩》,魯義今不傳。據(jù)毛說“淑女”,淑者,善也。后妃求此淑女,以事君子,謂三夫人以下也?!熬印敝^文王。“仇”與“逑”同?!俺稹闭?,匹也?!昂缅稀毖运寂c之匹也。后妃樂得淑女,有德有容,以共事君子,佐助宗廟之祭祀,非爲淫於色也?!板幻滤贾?,謂詩言“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也。《毛詩序》云:“《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鄭彼注云:“哀,蓋字之誤也。當爲衷,衷謂中心念之。”彼注破哀爲衷,則鄭以《關雎》無謙哀義也。此注云“哀世夫婦之道,不得此人”者,此人即淑女,求之不得,故爲可哀也?!安粻憸p傷其愛”者,減者,損也。愛者,心之所好也。言雖不得此目光如鼠,而已愛好之心,未嘗有所減傷,則仍是謙哀思,與《詩注》義異。《鄭志》答劉琰問曰:“《論語》注:人閒行久,義或宜然,故不複定以遺後說?!笔青嵶ⅰ墩撜Z》在前,其後注《詩》,已不用其舊義矣。先從叔丹徒君《駢枝》以鄭注及《毛詩》篇義皆回穴難通,別爲之說曰:“《詩》有《關雎》,《樂》也有《關雎》,此章物據(jù)樂言之也。古之樂章,皆三篇爲一?!秱鳌吩啤端料摹分?,《文王》之三,《鹿鳴》之三?!浽唬骸断拧芬奕??!多l(xiāng)飲酒義》:‘工人昇歌三終,笙人三終,閒歌三終,合樂三終?!w樂章之通例如此?!秶Z》曰:‘《文王》,《大明》,《緜》,兩君相見之樂也?!蹲髠鳌返弧段耐酢罚瑑删嘁娭畼??!谎浴洞竺鳌贰ⅰ毒偂??!读x禮》‘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采繁》、《采蘋》’,而孔子但言‘關雎之亂’,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稑贰吠龆对姟反妫f者遂徒執(zhí)《關雎》一詩以求之,豈可通哉?‘樂而不淫’者,《關雎》、《葛覃》也?!Ф粋?,《卷耳》也?!蛾P雎》,樂妃匹也;《葛覃》,樂得婦織也?!毒矶?,哀遠人也。哀樂者,性情之極致,王道之權與也。能哀能樂,不失其節(jié)?!对姟分?,無以加於是矣。《葛覃》之賦女工,與《七月》之陳耕織一也。季札聞歌《豳》而曰‘美哉,樂而不淫’,即《葛覃》可知矣?!敝敯福骸恶壷Α芬浴毒矶贰熬S以不永傷”,證“哀而不傷”,其義甚精。《燕禮記》“升歌《鹿鳴》”亦以《鹿鳴》統(tǒng)《四牡》、《皇皇者華》也?!栋速反似匝远Y樂之事,而《關雎》諸詩列於鄉(xiāng)樂,夫子屢得聞之,於此贊美其義,他日又歎其聲之美盛“洋洋盈耳”也。 【論語注疏】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箍自唬骸笜凡恢烈Р恢羵?,言其和也?!?/p> 【疏】「子曰」至「不傷」。正義曰:此章言正樂之和也?!浮蛾P雎》」者,《詩·國風·周南》首篇名,興后妃之德也?!对娦颉吩疲骸笜返檬缗耘渚樱瑧n在進賢,不淫其色?!故菢范灰?。「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故前Ф粋病凡恢烈?,哀不至傷,言其正樂之和也。 【論語集注】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音洛。關雎,周南國風詩之首篇也。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側(cè)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蓋其憂雖深而不害於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 (本文來源【論語匯】,轉(zhuǎn)載或引用請聯(lián)系微信服務號: xhxwhx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