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只談?wù)摰兰抑嗽谛男陨系男摒B(yǎng)境界,不涉及功法法術(shù)和功夫?qū)哟尉辰?。個人修養(yǎng)上的境界不同,對道的理解也不同,所言所悟也有所不同,人生之境界在于人之自我創(chuàng)造,在求完成其人生,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求得自我正確的修養(yǎng),不斷精進。惜乎蕓蕓眾生,落漠于凡俗境界與功利境界中,不能解脫超越,感慨良多也! 功利境第一又可稱為凡夫境。凡沉溺于富貴功名與物質(zhì)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境。能用存養(yǎng)省察正心養(yǎng)性及克己歸仁功夫,力自修養(yǎng)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為君子以致圣人。修養(yǎng)之道在能去人欲而存天理,去人心而存道心。人類大都為物塵所蒙蔽,為名利所陷,生于斯,死于斯,代代相傳,愈陷愈深,靈命喪盡,幾難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脫功利境界者。凡在功利之境中者,陷于舍得交換,因其欲得故而要舍,其目的性明確,若不能得,則不會去舍,一切行為在于交易,舍與得亦在等價交換,與大道交換與天地交易,故去道遠矣,一旦其舍不能換來預(yù)想之得,則心生憤恨,嗔懟他人,甚至詛咒,仁義道德在此刻轟然倒塌,人心之中再無敬畏,活潑潑一副滿口道義的小人嘴臉,即所謂假仁假義,俗世中惡言此類人等則為“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者即是如此。道家所言此類人為行仁義,行字在前,仁義在后,故“行”在內(nèi)心主觀,我欲去行也。通過學(xué)道明道而知,人若要得天道所酬,當(dāng)多做仁義之事以贊算籌。故強迫自己去做仁義之事,以舍為籌碼易其所欲得,其行為與達道者無異但其心性修養(yǎng)境界則天壤之別耳! 道德境第二由功利境進而進入道德境,主在能解脫功利境界、無止境界之束縛,盡心盡性,立德養(yǎng)氣以修道,使氣質(zhì)變化超世獨立,動心起念不墮凡俗觀念中,保其本性靈根全其天真即是全真。人皆有圣性,返璞歸真,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圣性,擴而充之,上登圣境。道德境界心性修養(yǎng)較之功利境界高出不知凡幾,行事出言未曾思考斟酌率性而發(fā)本性而行,但事事言言無一不和道德仁義,無心去行道德但處處符合道德,此所謂道德行、仁義行,此處行在后面,與功利境相較少了交易,得與不得與其無關(guān),舍才是關(guān)鍵所在,舍出之物之言之行,不再關(guān)心是否有得,得到所酬也不再分析是何處之舍,一行一動不求回報不再存交易心,此時即為道德境中人,便在此境界中潛修不改可成圣人。 神人境第三此境界超越道德境界,丹道派稱之為真人境界,于超凡入圣后,自圣人起修,向上邁進一步,而超圣入神,久而久之可以期待神化登真。此一段功夫除變化氣質(zhì)外尚需變化心性,其著手處在于人心與天心合一,人性與天性同流。何謂天心?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心者,俱在于此。一曰能行,行變化而生生不息,一曰能健,天不私覆,不以個人好惡而降恩澤,而是普降恩澤于世間,不再擇其善惡美丑遠近親疏,無欲無求無意無念無人無我無物無相。人心能和欲此,即天人合一。在此境界中人,尚需超思想、超知見,超信仰,超生死。 造化境第四最上一層則為造化境界,即超神入化之境。老子說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指此。道家丹道派在超圣入神后尚有超神入化一步功夫,在丹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修出出神功夫后,尚需修煉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功夫,之后更有粉碎虛空羽化為徒(徒,即上與造物者為徒之謂)的功夫。至此境界據(jù)傳可變化形骸,變化萬有,變化天地之能,無時空、無相對、無絕對、無形相、無圣亦無神,無生也無死之大法。渾而為一,至此便可人與道和,故也稱之為“人道合一”。 長生不死者,非形體不死,實乃其神不死,其化機與生機不死。天地之大德曰生,神人之大德曰化,天地生生不息,其生也出于無,更入于無;神人化化不已,其化也出于無極而入于無極。 修我之生化以應(yīng)宇宙之生化,據(jù)宇宙之生化而養(yǎng)我之生化,則宇宙天地生生不息則我自生生不息;宇宙天地之不滅而我亦不滅!然修道者不計其數(shù)能得此境界者鳳毛麟角,可見人心難修,人性難修,人身亦難修也。紅塵世人限于功利境不能破繭而出,則為修道修丹最大阻礙,破名障,破利障、破欲障,即可沖破功利境之枷鎖,進入道德境,道德境難在持之以恒永不退轉(zhuǎn),難在能破知見障。 讀蕭天石《圣功神化道大乘集》有感,同道中人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