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chuàng),轉載請標出處
最近有一位崩潰的媽媽說了自己兒子的表現(xiàn): 當她陪伴時,兒子會認真嘗試自己拼積木,并做出了幾個超棒的模型。當這位媽媽想讓兒子獨立拼積木,由于沒有媽媽陪伴,沒多久孩子不想拼了。 后來,這位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在其他方面都有類似的表現(xiàn):沒有媽媽陪伴,畫畫不超過1分鐘便扔掉了筆;沒有媽媽陪伴,疊衣服只疊了一條小內褲就棄之不管;沒有媽媽陪伴,看繪本翻了3頁就說不好看…… 為什么孩子會這樣? 孩子們的這種表現(xiàn)在其他家庭并不陌生,普遍現(xiàn)象下藏著一種共同的心理規(guī)律——社會助長現(xiàn)象。 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第一次通過實驗證實這種心理現(xiàn)象的存在。實驗分三輪,第1輪中孩子踩單車,沒有任何人陪伴;第2輪中,孩子踩單車時,讓人在旁邊跑步;在第3輪中,孩子踩單車時,讓人也在旁邊踩單車。結果表明,當旁邊有人跟孩子一樣踩單車時,孩子踩單車更努力,速度最快。 隨后,兒童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相似現(xiàn)象,尤其6歲前的孩子更為明顯:與孩子單獨拍球相比,當父母出現(xiàn)在孩子旁邊時,孩子拍球的數(shù)量會上升;與孩子單獨舞蹈時相比,當父母出現(xiàn)在孩子旁邊時,孩子舞蹈的動作更標準、更有力……這大概因為兩方面原因導致的社會助長現(xiàn)象: ![]() 1)陪伴效應 孩子因為父母的陪伴,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注,孩子往往也能以正面積極的態(tài)度力求有更好的表現(xiàn)。 2)評價效應 父母存在的社會助長現(xiàn)象,有時也來自評價效應。當父母出現(xiàn)在孩子旁邊時,即使父母沒有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孩子也會認為父母在心里評價。因為這樣的心理,孩子會以認真的態(tài)度做得更好。 ?看看下面父母對孩子產(chǎn)生的助長現(xiàn)象——你們的陪伴,對孩子到底多重要? 助長現(xiàn)象1: 有一孩子,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去世。爸爸是位建筑工人,為了供他上學,工作很努力。孩子因為這樣,感覺爸爸從沒關心自己,對爸爸充滿怨恨,成績很差,功課也做得馬虎。 有一天,這個孩子打算隨便應付作業(yè)時,爸爸從外面急匆匆趕回來,“咕咚咕咚”猛喝了一杯水后,便在孩子旁邊的飯桌上坐了下來,像變魔術一樣,不知從哪里掏出了一本書在看。 “爸爸,你干啥?” “嗯……陪你寫作業(yè),爸爸在一旁……看書!”孩子感覺很有動力,寫作業(yè)也認真了。 從此,每天孩子寫作業(yè)時,爸爸就會及時趕到,總是在同一張椅子上坐著,面前放著同一本書……到這個孩子長大后考入大學,爸爸高興地陪兒子到火車站買車票時,孩子才發(fā)現(xiàn)爸爸除了兩父子名字,其他字都不認識。 這個孩子是我大學的一位同學,每當說起這個故事,便會滿臉淚水。 助長現(xiàn)象2: 記得小時候每年暑假,總會到外婆家。外婆不認識字,但為了讓我們更認真,外婆也在書桌旁邊學寫字。有一年外婆說要學寫自己的名字,她讓我一位上小學的表哥教她寫“孟小書”(外婆的名字)。后來一位教書先生來到,才發(fā)現(xiàn)外婆寫了滿滿一本簿“我笨蛋”,調皮的表哥在外婆身上搞惡作劇。不過外婆后來不僅會寫自己名字,并且字跡很娟秀。我們在外婆的陪伴下,一個個在學習上也很上進。 ![]() 助長現(xiàn)象3: 我的兒子,有一次在我生病時,興致勃勃地要給我做雞蛋湯。從冰箱取出幾只雞蛋后,他敲開殼打在大碗里。當水煮開時,卻因為不小心把碗打翻了,雞蛋全灑了。水開了,卻沒有雞蛋,兒子非常沮喪,賭氣說不做了。這時他爸爸說給他“當下手”,我也饒有興趣地站在旁邊當觀眾,兒子的興致又來了。這一次,他故意把打好的雞蛋放到餐桌的最里面,這樣才不容易打翻,我也最終喝到了熱氣騰騰的雞蛋湯。 ?什么會讓社會助長現(xiàn)象的消失?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沒“上心”,這便是所謂的“貌合神離”。父母虛情假意的投入和陪伴,會傷害到孩子,從而導致社會助長現(xiàn)象的消失。另外,當孩子有表示不希望父母陪伴時,父母的故意陪伴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也會導致助長現(xiàn)象的消失。 ?家長該什么時候陪伴?什么時候讓孩子獨立? 毫無疑問,鼓勵孩子獨立是終極目標,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也不可或缺。但家長該什么時候陪伴?什么時候該讓孩子獨立?從兒童心理成長的角度看,真沒有明確的答案,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陪伴,到孩子6,7歲后,你如果還想用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可能會招孩子嫌棄了。那么是不是當孩子需要你的陪伴時,就不用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答案是否定的。 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鼓勵孩子獨立嘗試,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些事情。我們在陪伴孩子時,原則可以是這樣:先讓孩子獨立做,但看到孩子似乎力不從心,或者由于專注力局限而不能長時間從事某項事情時,父母便可以試試陪同孩子一起做。因為一個孩子從依賴到真正獨立,他們歷經(jīng)的成長和努力肯定不會太短暫。毀掉孩子做事的熱情,很可能便是從一開始強迫孩子獨立。孩子剛開始做事時,父母陪伴或許比讓孩子自己做更好。 ![]() ?除了做事情的積極性方面,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心理方面也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斯蒂夫.比達爾夫認為,機器能驅趕孩子做事,卻不能幫助他發(fā)展情感,這樣的孩子會長成一種很奇怪的生物。我們縱觀那些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這里面不乏優(yōu)秀者,這些優(yōu)秀者里面大多數(shù)具備強烈的做事動力,但是只要你跟他們多加接觸便能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心理多少存在缺陷的,他們常常缺乏安全感,并且總是充滿焦慮。甚至有時候,這些人可以說是一臺臺瘋狂工作的機器。在哈佛大學The Grant & Glueck Study研究中,學者們發(fā)現(xiàn),幼年時期缺乏父母陪伴做事的孩子,成年后常與焦慮相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如此。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培養(yǎng)對事情的熱情,父母該作為“領路人”陪孩子慢慢變得獨立和成熟,并且父母的陪伴也像一個溫暖的港灣,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本文關鍵字:社會助長現(xiàn)象、陪伴與獨立、兒童心理、親子育兒、家庭早教 幼兒說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詢師,二胎媽媽、專注親子心理學,從兒子的故事書模仿來的漫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