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一句廣泛流傳的諺語,用來形容世事盛衰興替,感嘆世事變化無常。 據(jù)記載:在古代中原地區(qū)有兩個相鄰的村莊,中間被一條河隔離,河東邊的村莊叫河東莊,河西邊的也就叫叫河西莊。 但是它們貧富差距特別大,河東莊是個富村,住的都是地主老財,深宅大院,田多地廣,當官經(jīng)商,有權(quán)有勢。 但是河西莊卻是個窮村,住的差不多都是貧民,一片的都是土房,衣服也是非常簡陋,有的人田都沒有,只靠給河東地主打工。因此,河東人看不起河西人,心里就有那么一種傲氣,而河西人深信,富有不由天,他們非常注重教育子弟上學讀書,兢兢業(yè)業(yè)。 年月替換,斗轉(zhuǎn)星移,三十年后,兩個村的狀況果然發(fā)生了變化,河東人的后輩驕奢淫逸,每天不是斗雞就是遛狗,賭錢嫖妓,游手好閑,繼承下來的財產(chǎn)也很快揮霍干凈,吃完了老本,幾個大戶都衰敗下來,賣宅去地,進入窮境。河西村的后輩,經(jīng)過不斷的努力,有的當官,有的經(jīng)商,村子也慢慢的富裕起來。 《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成老爹道:‘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我是親眼看見的 ”。 后來,人們常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比喻貧富更替,興衰無常。 還有不少賭徒輸錢了也會把這句話掛嘴邊,我想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