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永嘉禪法用的就是“觀”法,平時我們沒有看念頭時,整個心都被妄念牽引帶著跑,甚至沒有絲毫覺察。慢慢透過“看”的力量,察知到妄念,就把心從妄念中拉離出來,再反過來看它,慢慢就可以體會到,原來這些妄念一旦脫離了心的力量,就只是虛妄的影像,沒有實體性!這時,所謂的妄念,不待對治,輕易地就被覺照之風(fēng)吹散,而達到心識澄凈的效果。 就如同衛(wèi)兵站在門口一樣,人進來了,我知道;人出去了,我知道,人在我面前晃動,我都知道,而且看得一清二楚;但衛(wèi)兵始終堅持自己的崗位,只是警醒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人(妄想)。 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 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 “看”具有『看穿,看破,看消融』的特質(zhì),當(dāng)我們消融得一分妄念,就轉(zhuǎn)化成一分覺性,我們的?也就在這種轉(zhuǎn)化,凈化的用功過程中,變得愈有力量…… 透過專注看住佛號,久久以后,紛飛的心念漸漸明靜,這時候再去體會所觀佛號亦是心中所現(xiàn)之虛妄影像。 佛號本質(zhì)仍是妄想,行者在看住佛號的同時,其實就看住了心念,其作用與直觀妄念相同。 永嘉禪法的“看”念頭,其實就是止觀的操作,只不過永嘉大師以“寂寂”和“惺惺”來說明,所以我們在看念頭的當(dāng)下,就要去體會到寂寂惺惺的感覺。 寂寂和惺惺,其實是我們心性的兩個特質(zhì)。寂寂是沉定、沒有妄想,但心過于沉沒,就成為昏沉、無記的根源;惺惺是心活潑、有覺照,但心過于活潑,就成為散亂的根源。 以惺惺為正,以寂寂為助。此之二事,體不相離。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為正,以杖為助。 當(dāng)寂寂惺惺慢慢增強以后,我們的身心可以很容易感受到輕安、平和、清明的『定』的特質(zhì),并在這種輕安的狀態(tài)下,不斷的增長覺照力。 ——黃春浩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