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人類的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叫做「糟糕至極」。 糟糕至極的信念指的是:我們將一些事物或者其后果想象成非??膳拢浅T愀?,以至于絕對無法承受和面對的程度。 比如:
在當事人的認識里,這些事情的后果會非常嚴重,但事實上,這些后果所謂的“嚴重”之處,僅僅只在于當事人的“感覺”。 也就是當事人會把問題想象的很嚴重,在經(jīng)歷后果時會把過程“想象”的非常的恐怖。 比如那個必須每晚七點準時回家吃飯的女孩。 有一天她一看表七點十分了竟然還沒到家,她會在一路上非常忐忑、恐懼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后她面對著怒氣沖沖的母親,她媽媽非常憤怒朝她吼叫:“干什么去了你!??!你也不看看現(xiàn)在幾點了?給我老老實實說清楚!” 這個女孩這時害怕到了極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說:“媽……對……對不起!我今天加了會兒班所以晚回來了!我以后再也不會這樣了!” 她的媽媽接下來會繼續(xù)訓斥她幾句,在飯桌上吃飯的時候也一直不給她好臉色。 直到吃完飯回到自己的房間,這個女孩才終于感覺自己解脫了?;叵雱偛诺慕?jīng)驗,她感覺“自己像是剛從地獄走過一樣,太可怕了!” 看到這里,讀者的感覺會有兩種: 一種是:不就是被她媽媽吼了幾句而已啊,這有什么可怕的? 一種是:感覺和我的經(jīng)歷好像啊!那個女孩回到家的時候一定怕死了!我能體會到她的感受。 有這兩種感覺的讀者之間是很難相互理解的,第一種讀者會認為只是被吼了幾句而已,那又能怎樣? 而第二種讀者也切實的的確會在那樣的情境下“感覺”非??膳?。 這兩種讀者無法相互理解,根本原因在于,第二種讀者對于“被媽媽吼”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模糊化」的。 「模糊化認知」指的是我們對一些事物的認知是非理性的、模糊的、不合邏輯的。 多數(shù)時候我們是用下意識的、本能的反應(yīng)替代了主動的認識,我們用直覺的感受替代了理性的思考。 比如上面的例子,那個女孩對“被媽媽吼”這件事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籠統(tǒng)的“這件事非??膳隆鄙?,而沒有弄清楚:為什么這件事是可怕的?哪里可怕?會對我造成什么影響和傷害? 如果這個女孩子仔細去分析這件事情就會發(fā)現(xiàn),“被媽媽吼”這件事情本身其實并不可怕,很多時候只是媽媽的表情和話語喚起了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可怕感受。 也就是說,當下的恐懼只是過去恐懼的“重現(xiàn)”,而這種重現(xiàn)顯然是不合理的。 媽媽的憤怒并不會傷害到她,她也不再是過去那個無法照顧自己的小女孩了。 一個最典型的、大眾化的模糊化認知的代表就是——鬼。 多數(shù)人都怕鬼,但這種恐懼本身也是模糊的,我們很多人也并不真正想過,鬼究竟是什么,他為什么可怕,他會不會傷害我,如果傷害我的話我能不能反抗等等。 但我們就是本能的,大半夜起床看到一個黑影子站在跟前的話鐵定都會嚇一跳。 但如果你仔細想想:一個男鬼會不會趕潮流給自己燙個卷發(fā)? 一個東北鬼說東北話是什么樣子的?他也會喊麥嗎? 一對鬼夫妻也會為今晚誰刷碗而吵架嗎?一言不合會給對方戴綠帽子嗎? 鬼那邊買房的壓力大嗎?在那邊送快遞的話,一個月能掙多少? 鬼界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發(fā)達嗎?它們怎樣見投資人? 可能想這些的時候,你的恐懼就在不知不覺間減少了很多。 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有著一些模糊化認知,這些認知往往沒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而本人卻又深信不疑。 有時候這種模糊化認知,也是無意識之間我們自己制造的,比如: 小劉中午沒幫你帶飯,你就說小劉這人真不行?。?/span> 你這次考試沒考好,你就說我真是個廢物! 你剛畢業(yè)拿不定主意考研還是工作,你給咨詢師說:我現(xiàn)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渺渺,后路茫茫,我分不清自己該進入黑暗叢林中搏殺,還是該繼續(xù)默默修煉提升自己的實力,老師,你說人生的方向,究竟該如何去選擇呢? 我上面舉的最后這個例子其實在咨詢中非常的常見。 很多人都不會直接的去就事論事,而是一定要上升一個高度,試圖去和你討論一些很大的概念,一些戲劇化的形容。 但其實正是他們自己的這種表達方式迷惑了他們自己。 他們不想著怎樣經(jīng)營好自己的關(guān)系而要和你討論什么是真愛; 他們不投入的做事而是要和你糾結(jié)人生的意義; 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不先努力工作一陣子非要和你討論職業(yè)規(guī)劃。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熱衷于把溝通的維度上升一層,根本原因在于:這能帶給我們一種安全感。 你告訴一個大學生:你先好好工作一兩年,努力闖一闖,試的多了,也許慢慢就能找到合適的方向。 別一上來就給自己定很多的計劃,沒有經(jīng)歷,對自己不了解,做再多的計劃都沒用。 你這樣說其實這個大學生根本聽不進去。 因為他始終很焦慮,這種焦慮是來自于對未來不確定和未知的恐懼,他不知道自己的未來的方向在哪里,他想象不出自己五年后在做什么。 但是,當他在討論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的意義等這些更大的概念的時候,他就能夠根據(jù)一些規(guī)則或者討論的結(jié)果而想象出未來; 根據(jù)職業(yè)規(guī)劃,他能知道自己三年后也許在什么位置上。 由此,他的焦慮就被緩解了。 但是這種緩解,本質(zhì)上也只是一種“自欺”。他只是通過這種自欺給自己制造了一個“我知道自己未來會怎樣”的假象。 但是很多時候,也有不少的人會因為這種假象而限制了自己,他們不敢偏離自己最初的規(guī)劃半步,因為一旦做出規(guī)劃之外的選擇,就意味著他要重新面對未知。 但是人生的機遇,也往往都是來自于對未知的探索。 我們要談的「具體化思維」,就是針對模糊化認知的利器。 具體化思維指的是:將對事物的認知與描述明確化,具體化,力求以準確的認知與表達,代替模糊的、非理性的認知。 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其實非常的簡單。 但困難的地方也正在于它的簡單。 我想看到這里的讀者還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解了什么是具體化思維,所以不需要多言,他們就已經(jīng)能夠清楚了,該如何去在生活中運用具體化思維理解問題。 另一類是雖然在理智層面上知道了具體化思維是什么,但是他們還是沒有辦法理解這個具體化究竟要如何去做,怎樣在生活中實踐。 不僅僅是今天我們談的這個具體化思維,其實很多概念都是這樣的,那些理解了和沒理解的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偏偏這些鴻溝又是難以用語言構(gòu)建去跨越的。 對于理解了的人來說,怎么去運用,這很自然。就像我們不需要再想怎樣把飯夾到嘴里,下意識的自然而然的就那樣去做了。 但正因為是自然而然的就做到的,所以我們也說不清,道不明,究竟是怎樣做到的。而且對于不同的概念,事物,怎么具體化也不存在著統(tǒng)一可用的步驟和順序,所以更難表達。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書、文章,寫的很好但并無卵用的原因,因為我們無法構(gòu)建出能跨越理解障礙的橋梁) 我可以提供一個可參考的點,也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三個角度入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我當下的感受是什么?我們在討論的是什么?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怎樣實現(xiàn)目的?
但如果他將注意力放在「怎樣將工作目標實現(xiàn)」上,逐步將目標分解為可實現(xiàn)的較小單位,而不是繼續(xù)深陷在不好的感受中,那么這種煩惱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是對應(yīng)上面三個問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具體化思維所能夠給我們帶來的三個維度上的好處: 1.破除認知誤區(qū),重新認清事實。 「具體化」的思考和溝通,這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獨特思維方式,一個慣于以這種方式思考的人,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超越了大部分關(guān)于模糊化思考的人。 過去我們慣于用模糊化的思維思考的時候,我們對于很多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狹隘的,偏激的,看看網(wǎng)上那么多為了熱會熱點問題爭論的面紅耳赤的人就知道了,“非黑即白”的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怎樣的認識才叫“客觀認識”。 2.加深對自我的了解,明確自己的需求。 在心理咨詢中,很多的來訪者敘述思想、情感、事件時常模糊不清,很多的矛盾和不合理,令問題變得非常復雜。 這種復雜化會令來訪者的思想中充滿了很多矛盾的、沖突的觀念,由此就會導致他們無法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 而具體化技術(shù),能夠令我們將問題梳理清楚,不再混亂。 3.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很多時候,當我們開始將問題具體化時,就意味著問題可以被解決了。 因為把問題具體化,就意味著我們開始面對和正視問題了,很多時候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只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只是在抱怨,煩躁,逃避,而一直沒有「開始」。 沒有開始,當然不可能有解決。 其次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當我們對問題的認知是模糊的時,往往會認為問題很困難、無法達成,而不愿意去做; 當將問題具體化,分拆了之后,大的問題就被分解到易于接收,可以解決的程度了。 其實所謂的具體化思維,說白了也不過是要我們尊重事實,就事論事。 是“我有兩個黑人朋友人品不好” 而不是“黑人都是垃圾” 不是“我絕對不能讓父母生氣” 而是“在不有損我個人意志的情況下我不會惹父母生氣” 是“我反對官員貪污” 而不是“所有當官的全都不是好人” 不是“所有的保姆都素質(zhì)低,不是東西” 而是“杭州縱火的保姆是個壞人” 不是“人生好沒有意義啊!” 而是“我「現(xiàn)在」感體會不到意義感、覺得很無聊” 「具體化」,就是選擇多走一步。 不是停留在你大腦所構(gòu)建的世界里,而是去看清楚,現(xiàn)實的世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以上 歡迎關(guān)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獲取更多優(yōu)質(zhì)文章,助你高效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