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林曦很忙,她寫字,畫畫,開書法教室,創(chuàng)辦獨立設計品牌,做視頻工作室,一堆事務攪在一起,卻沒有一絲慌亂,安靜淡然地與每項細枝末節(jié)相處。透過她,我仿佛看到歲月靜好的樣子,穿過淡淡水墨在現(xiàn)世里暈染開來。 林曦最近辦了新展——2017暄桐教室同學作業(yè)展,出了新書——《山林曦照作品書》,這些對一般人來說可以算頗為得意的成就,擱在她身上卻沒有顯出半點飄飄然、浮躁炫耀的意思,因為林曦本就不是一般人。 她生在重慶,從10歲開始就被叫做“神童”,老天似乎無比眷顧這個美麗的女孩。12歲在巴黎舉辦第一個畫展;13歲拜在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老師門下;15歲拿到大學文憑;出過唱片,寫過小說,能教古琴,擅長水墨;不僅如此,她還會針灸,懂中草藥,研習茶道…… 這樣的才氣,走進古書里,大約只有《紅樓夢》中那些帶著仙緣降到人世的金釵小姐們,才能與之媲美,有人說她像一位從古代穿越而來的女子,身上卻難得地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簽和學究氣,反而更像她畫里那個眨著一雙童真大眼的女孩,永遠對世間保持著一種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林曦把自己從小習得的水墨功夫用各種各樣的不同形式表現(xiàn)出來,有融入自己感受的作品,有與人交流的課堂,還有帶著文人美學風格的設計作品,以及用影音技術完成的古代名人解讀。 種種打上林曦標簽,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東西,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文人審美空間,她研究美與日常,觀照中國古代的文人美學,專注當下活潑的氣韻生動,希望在中國文脈的雅玩與實用間探尋,營造清雅趣味的當下生活態(tài)勢。 2011年開課的暄桐教室,是一間傳統(tǒng)美學教育教室,以書法為主要課程。來自各地的學生,有律師、建筑師、醫(yī)生、老師、全職媽媽、IT人士、藝術家、會計師……有的單周,有的雙周,來和林曦學習水墨,學習時間最長的一批學生已經學了四年,這次展覽就是以他們的作品為主。 從用緊張到顫抖的手,握著筆桿,畫下孱弱細軟的線條,到四年過去,習過30多本碑帖,繪出多樣主題的水墨畫作,日復一日的堅持,實實在在的精進,終于結出如今的花果。用林曦的話來說,這些果實是一次印證,印證了技法的成熟,以及與手相印的、被安放的心。 摩羯座的林曦,一旦登上講堂,就給人“不怒而威”的感覺,她并不會真地發(fā)火,在課堂上批評學生,但她的學生,那些比她大上七八歲、甚至十多歲的社會“成功人士”們,一旦犯了錯誤,在她面前都像小學生似地羞愧萬分。 許多碩士博士、大學教授、企業(yè)高管們,這群在自己的領域表現(xiàn)出色、受人尊重的人,能否來上課取決于能否通過“小林老師”的篩選,他們發(fā)郵件來報名,林曦會詳細了解每個人的教育程度、職業(yè)、愛好、星座、家庭情況、為什么要學?? “我起碼要判斷一下你能不能堅持,能不能接受我教的方法,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可能比交男女朋友還要嚴肅,因為大家一年要見將近50 次面?!?/span> 水墨功夫是林曦的根本,不管她如今有著怎樣多變的身份,她對自己的介紹最首位的永遠是一個水墨畫家。她的畫都是小小的,總結起來就是“小花、小草、小鳥、小人、小山、小水”。寥寥數(shù)筆,再施以幾抹淡雅的顏色,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小東西就成了。讓人感覺她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在畫畫,而是純粹為了好玩。 她也以在淘寶銷售的形式來出售作品,讓那些傲氣的畫家同行們嗤之以鼻,覺得中央美院畢業(yè)的人不應該如此糟蹋自己的心血。林曦從來沒有把這些事情當做煩惱,她不需要在別人的贊譽聲中尋找快感,反而把與更多人分享當成創(chuàng)作的最終要義。 除了畫畫,她閑下來的時間里,還會靜坐、喝茶、讀書、賞花、作文,進行一整套的文化修行?!肮糯娜藗兊纳罹褪乔倨鍟嬙娋苹?,生活的細小趣味都是學問與道的入口,我們從古人那兒承接來的衣缽是手忙心閑、知行合一的思維行為模式,不是一個空殼和形式?!?/span> 正是這樣的理念,讓林曦的畫成長為非常有辨識度的面貌,溫和、謙卑,與世無爭,配著那些以孩童為主題的畫面,簡單,直接,卻傳達出一種強大的力量,那就是純真的力量,能給世界帶來巨大改變。 “山林曦照”獨立設計品牌,是林曦把藝術與生活結合最直接的產出,囊括的物件種類各有不同,卻都有著當下文人的氣息:衣糊衣物、暄桐文房、問茶器具及茶、麓家具、藥師香、瓔珞首飾、手作古琴等系列作品,可用,可玩,可賞。 每個把產品捧在手中的人,都能透過物品感受到林曦傳達給自己的平靜心意,那些精巧卻不繁復的細節(jié),方便了使用,也為生活帶來詩意。這是林曦的生活,也是世間絕無僅有無法被復制的一種生活。 Q:人們一直覺得畫水墨的,都應該是那種白發(fā)蒼蒼,髯發(fā)飄飄的老者,你卻是靚麗時髦的現(xiàn)代做派,任何新的變化和潮流都不會錯過,做淘寶、視頻、設計產品,你為什么如此“不守規(guī)矩”呢?
A:其實不錯過潮流這件事情,我覺得不是所謂的錯過不錯過,就跟你出門,看一下路上比較堵,停車比較辛苦,然后就拿個軟件叫個車一樣的。這些平臺,或者所謂的潮流,它只是一個更便捷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評估一下哪個工具比較方便比較容易。不會說要對一件事情保持距離或者貼近,因為去“保持“是會有強迫的性質的,會消耗能量。我只是利用現(xiàn)代工具來傳播傳統(tǒng)文化而已,并沒有想破壞它的根本,只是嘗試了全新的形式。
Q:你覺得自己現(xiàn)在做的事情,都是能帶來快樂的嗎?有沒有必須而為? A:我憑借開心不開心來選擇要做的事情,這是很本能的一種選擇。哪些事情是滋養(yǎng)自己,不消耗自己的事情,就去做。就好像想做的一些出版的項目,一些我感興趣想要學習的東西,把它化整為零的來進行,它本質上它對我是一個滋養(yǎng),而不是在消耗熱情。
Q:未來你還會進行哪些項目?有什么規(guī)劃方向嗎? A:未來會多看多學吧,發(fā)展方向其實是不知道,事實上也是這樣,我和同事們都沒有什么宏遠的理想和具體的目標。我做事情不會先去想要發(fā)展成什么樣子,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了,就跟種花兒一樣,你不能和它說好你哪天開花結果,要開成什么樣,你該澆水該除蟲該剪枝,一件件用心做好了,也就是因緣聚合了,它自己會開枝散葉,然后開了花兒,你也是聞一聞賞一賞,接著做你該做的事情,你和花兒,都用最自然自在的節(jié)奏去走。 · · · END 林曦 中央美院畢業(yè),水墨畫家,手藝人,老師,設計師, 致力于中國文人傳統(tǒng)美學的轉譯與傳播。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zhí)行│穆霖 首席記者│張爽 編輯│王小軒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視覺總監(jiān)│杜放 視頻監(jiān)制│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
|
來自: 瀞舒凝蘭 > 《發(fā)現(xiàn)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