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麻黃3~6g、杏仁10g、生石膏( 先煎) 20g、生甘草3g、炒黃芩6g、半夏6g、陳皮6g、百部10g、干地龍、淡射干、虎杖、桃仁各10g 隨證加藥:熱重者加梔子6g,魚腥草10g;痰多色黃者加黛蛤散10g;咽喉紅腫者加山豆根3g或玄參10g;便秘者加瓜蔞仁10g、枳實6g。 炙麻黃辛溫啟閉宣竅,開肺氣之郁以平喘;生石膏辛寒合麻黃共奏清宣肺氣,散邪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氣;地龍配麻黃、杏仁、石膏加強清熱平喘之功;半夏、陳皮、百部、射干、炒黃芩,止咳祛痰理氣,清解肺熱;虎杖活血化痰止咳,桃仁活血祛瘀,又能潤腸通便,既有血行氣自順之寓意,同時也體現(xiàn)了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特點;二藥相合共奏本方“ 活血"之意。本方充分考慮到哮喘發(fā)作時,外邪引動伏痰,痰熱相搏,痰阻氣滯,氣機逆亂,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理特點,緊抓熱壅、痰阻、氣滯、血瘀的基本病機,以清宣祛痰,理氣活血為治療大法擬方,具有宣降并用,痰瘀并除,氣血并調的功效。 中醫(yī)學對哮喘治法的研究 1)祛風化痰法 風盛痰阻,氣道孿急是哮喘發(fā)病的主要病理機制,在哮喘發(fā)作期的治療中,汪氏、王氏等認為哮病屢發(fā),多因風邪而起,治療上,或疏風以宣肺,或祛風以解痙,要把治風放在首位;前者可用麻黃、射干、蟬蛻等疏風宣肺;后者用防風、全蝎、僵蠶等祛風解痙;“ 哮因痰成,發(fā)必祛痰",強調頑痰內伏是哮喘形成和發(fā)病的基本原因,哮喘發(fā)作期的治療在驅風的同時要祛痰,兩者兼顧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痰對哮喘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均有重要影響,痰聚則喘危,痰消則喘減,痰除則喘平,“ 伏痰’’為治病要素,歷代醫(yī)家都強調“ 治哮不治痰非其治也” ,因此哮喘發(fā)作期治痰最為關鍵,治痰同時不能忘記恢復肺的宣發(fā)肅降之功,而化痰之法又有清化和溫化之區(qū)分,清宣化痰常用半夏、陳皮、黛蛤散、膽南星等:清肅化痰常用瓜蔞皮,青礞石等;溫肺肅化痰濁常用葶藶子、蘇子、萊菔子等。柳氏認為哮喘發(fā)作時常有鼻癢、咽癢、咳嗽、噴嚏、流涕等前驅癥狀;哮喘發(fā)作時又有起病迅速、突然出現(xiàn)喘息、氣喘等癥狀,此特點與風邪“ 善行而數(shù)變” 的性質非常相符,治療應注重疏散風邪;以祛風豁痰,降氣平喘為原則擬祛風平喘湯進行臨床療效觀察,中藥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7%,高于西藥對照組的79%;羅氏認為“ 風盛痰阻,氣道攣急” 是哮喘發(fā)病的病理演變過程,哮喘發(fā)作時風痰相搏,阻于氣道,氣道攣急不利而發(fā)生喘鳴,同時又影響痰液的排出,加重病情。以麻黃、蟬衣、蘇葉、地龍、杏仁、紫苑、白部等祛風化痰藥組方與氨茶堿組進行對照進行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75%,兩組比較P 2)宣肺平喘法 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而發(fā)為哮喘,哮喘的發(fā)作是多種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治療時應三者兼顧。王氏認為哮喘的病變重點在肺,以痰阻氣逆失肅為基本病機,六淫之外邪侵襲肺表,內有痰濁阻塞氣道,兩者共同作用,導致肺氣不利,清宣肅降功能失常,致痰氣相搏,肺氣上逆而出現(xiàn)喘鳴,咳嗽痰多,胸滿氣促,甚則不能平臥等癥狀,治療以宣肺透邪為要,擬宣肺平喘湯治療哮喘急性發(fā)作取得較好療效;賀氏以麻黃、杏仁、蘇子、款冬花、僵蠶、半夏、陳皮等藥擬宣肺平喘湯治療哮喘進行臨床研究,結果顯效22例,有效2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1%;劉氏認為哮喘治療的關鍵在于宣肺、降氣、化痰以維持肺升降功能的動態(tài)平衡,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所以主張用炙麻黃宣肺平喘,為本病主藥,不以夏月為忌;杏仁宣利肺氣,助麻黃平喘止咳。 3)活血通腑法 肺主喘,哮喘的病位在肺,肺與大腸相表里,在生理上密切相關,病理上相互影響,韓氏認為“ 哮喘必當活血通腑’’,肺與大腸通過經脈互為絡屬,肺失通調,大腸實熱秘結,肺氣不利而喘咳滿悶;且哮喘主因“ 痰” 的產生與肺、大腸對水液的調節(jié)有關,在哮喘的治療過程中采用活血通腑法以瀉利大腸,使壅阻于肺的病邪、病理產物從下而去,有利于恢復肺氣的宣發(fā)肅降之功,在“ 肺與大腸相表里” 理論指導下,運用清熱活血通腑法組方以活血通腑,瀉利大腸,使肺氣宣通,則痰去喘平,疾病自愈;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此法治療哮喘對咳嗽、喘息、咯痰痰鳴以及大、小便異常等癥狀的改善更為明顯;周氏認為肺臟是氣血交換的重要場所,外邪襲肺,致使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致使哮喘發(fā)作,肺與大腸通過經絡相互絡屬互為表里,肺氣賴腸腑以通之,腸腑通則肺氣易降,肺氣宣發(fā)肅降功能恢復,氣血運行如常則氣喘自消;肺氣肅降,則大腸腑氣通暢,出入有常,肺氣郁逆則出現(xiàn)氣喘,大腸腑氣壅滯而見便秘、腹脹,兩者相互影響,治療時應兼顧肺與大腸。 4)清熱化痰法 哮喘起病急,病情發(fā)展快,外邪易入里化熱,痰熱膠結,臨床上哮喘發(fā)作期以熱哮證最常見,郝氏根據(jù)清熱豁痰法擬定蠲哮湯,方中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瓜蔞、川貝、黃芩清熱豁痰,伍以丹參、劉寄奴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清熱豁痰,化瘀平喘之功;臨床觀察表明,該方治療熱性哮喘能獲滿意療效。戈氏清熱化痰法擬方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5%,對照組總有效率77.5%。差異有明顯性(P<0.05),同時可明顯抑制Eos、IL-18、TN F-a等炎癥介質的釋放。綜上所述,哮喘的病因繁多,病機復雜,對哮喘治療方法的研究更是百家爭鳴,從古至今的眾多醫(yī)家都在進行不斷研究和探索,對哮喘發(fā)作期病機的論述多集中在風盛、痰阻、熱壅、氣滯、血瘀方面;治療上以祛風、化痰、清熱、理氣、活血、通腑為主,采用傳統(tǒng)的辨證施治、標本兼治、臟腑分型論治等多種綜合療法取得一定成績,為中醫(yī)治療本病提供有效、多方法的治療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