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源自張藝興同學(xué)一次采訪時的原話,聽起來略好笑的一句話,之后每次想起,都深有感觸。 私以為,全世界范圍內(nèi),可以永無止境地被作為題材且不斷挖掘出新意的角色,只有兩個。 一是孫悟空,一是母親。 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上天入地降妖除魔,神通廣大難以預(yù)測。 那母親呢? 小說《上帝創(chuàng)造母親時》中提到:
聽起來,母親,似乎比孫悟空還要強(qiáng)大。 之所以會有這種感受,是因為最近看了一部電影。 電影是講家國情的,是大的題材,卻從小處入手,講述平凡小人物的生活、情感以及轉(zhuǎn)變,細(xì)膩又動人。 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為保護(hù)女兒和更多人選擇犧牲自己的母親。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震撼的犧牲與成全,但在很多母親看來,卻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只要她是心甘情愿。 她就會變得強(qiáng)大。
她想把世間一切美好都留給你,即使那方式很幼稚 《老友記》有一集,一向樂觀積極的菲比偶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小時候跟母親看過的喜劇原來都是悲劇,所有的大團(tuán)圓原來都是殘酷收場。 原來她母親總會在結(jié)局到來之前關(guān)掉電視,然后再虛構(gòu)一個美好結(jié)局給她。 相反地,在中國,很多母親為孩子虛構(gòu)出的,是一個充滿危機(jī)的世界:“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否則會被抓走。”“晚上早點回來,否則會被大灰狼吃掉?!?/span> 很難說哪個方式是對的哪個又是錯,只知道那個生下我們的女人,有時候真的很幼稚。 她天真地以為只要你這樣做了,你就不會被傷害,她忘了你終將長大。 所以,理解她,別怪她。
她愿意為你挑戰(zhàn)一切不可能,即使有時候真的不可能 2010年,有一條廣告片感動了無數(shù)人。 一個從未出過國、一句外語都不會的母親,獨自一人坐了三天飛機(jī)飛往國外, 在機(jī)場,面對眾人懷疑的目光,她焦急地尋求著幫助,拼盡全力想要告訴所有人,她只是想去委內(nèi)瑞拉給剛生產(chǎn)的女兒煮雞湯。 “堅韌,勇敢,愛,不平凡的平凡大眾?!?/span>是這則廣告想要表達(dá)的核心。 這四項加起來,等于母親。 她愿意為你身入地獄,即使再也回不到天堂 2002年,阿根廷,一個23歲的女孩外出看醫(yī)生,從此再也沒回來。 女孩的母親發(fā)瘋般地到處尋找,得知女兒可能被拐賣到賣淫集團(tuán)后,她冒著生命危險扮成妓女和老鴇混入賣淫集團(tuán),在接下來的十年里,輾轉(zhuǎn)多個國家,轉(zhuǎn)換各種身份,沒能找到女兒,卻救出了上千名被拐賣作為性奴的女孩。 她已經(jīng)哭不出來了,但永遠(yuǎn)不會放棄尋找女兒,“我知道她還活著,我一定會找到她。” 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痛苦的母親,兒女被拐賣之后,她們每天都逼著自己活下去,無非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見到孩子,哪怕一面也好。 這一世,我愿為你身陷無間地獄,但你永遠(yuǎn)是天堂里投射下來照亮我的那道光。 她愿意為你變成惡魔,即使萬劫不復(fù) 韓國有兩部電影:《奧羅拉公主》和《媽媽別哭》,刻畫了同一種母親形象。 她們溫柔,甜美,堅強(qiáng),但當(dāng)女兒被殘忍虐殺,審判遭遇不公對待之后,原本柔弱的她們終于化身惡魔,對兇手舉起了屠刀,不惜雙手沾滿鮮血,也要為女兒討回公道。 她們讓我想起了微博上那個東京被害女留學(xué)生的母親。 那個原本和女兒相依為命的女人,現(xiàn)在每天在微博上近乎瘋狂地表達(dá)著對女兒的愛和思念,被質(zhì)疑,被謾罵指責(zé),都沒能阻止她瘋狂地為女兒尋求一個公道。 對于她來說,女兒沒了,一切都沒了。從此人間如同煉獄,活著只是為了死去。 這樣的母親,你怪不得她,也恨不起她。 她愿意無條件支持和守護(hù)你,即使她并不全懂 在我國,主流媒體一直以來都把母親塑造得很教科,但事實上,比起臉譜化的圣母,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始終是那些人性化的母親形象。 《明月幾時有》里的方母,一出場就很讓人意外:從頭到腳都是滿滿的煙火氣,有點貪心,有點雞賊,好面子又想占便宜,最有趣的是,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寫在她臉上,跟茅盾夫人談租房的時候,每一句話都滴水不漏,每一個眼神都是心機(jī),每一條皺紋都在算計。 她會對女兒說“打鬼子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但她也會告訴女兒“死不重要,不要連累隊友”;她嫌棄女兒瘦弱蠢笨,卻又把傍身的戒指給了她去應(yīng)急;她嘴上埋怨女兒不管自己,卻又在接下來的每一個夜晚期盼著女兒平安回來。 她并不懂女兒為什么選擇加入游擊隊,因為“打日本人的都是英雄好漢”,但女兒不是,她就是個小學(xué)老師,如果日本鬼子沒有打到香港,她可能就跟那個李錦榮結(jié)婚了,到時候,不管家里還剩多少米,她都要拿出來在婚禮上灑掉,因為灑米喂金雞,女兒一輩子不受欺。 她膽小怕事,卻能站在日本人面前保護(hù)別人的孩子;她被嚴(yán)刑拷打的時候也會疼得直哭,轉(zhuǎn)過身卻又能笑著對別人說“沒事,不疼,沒有生第一胎疼”;她直到最后還在囑咐戰(zhàn)友:“告訴方姑,我什么都不會說的?!?/p> 她不識字,不懂很多事情,但她留給孩子的,比什么都多。 她跟你相互嫌棄,卻愿意隨時為你付出生命 《明月幾時有》講的是家國情,或許太大太沉重,很多年輕人不屑聽。 但影片上映后,所有的爭議都在方母這里達(dá)成了共識。 如果說,之前提到的那幾位母親都是個案,那方母,或許是最像我們母親的那個人。 母親從來不是完人,早在生你的那天起,她的生命就被撕裂成了各種各樣的形狀。她會有很多小缺點,會任性,會糊涂,會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擅自做出讓你不開心的決定,會跟你有分歧且總不能和解,會跟你爭吵但絕不會恨你…… 但,無論怎樣都不會妨礙她當(dāng)初用生命許下的承諾,從她生下你那一刻起,她就已經(jīng)決定:這一世,無論怎樣都會守護(hù)你,直到最后。 為母則剛,為母則強(qiáng),為母則無處不在,為母則無所不能。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一個女人,你可以帶她去看這部電影,然后記得握住她的手,讓她知道,即使你們相互嫌棄,但依然愿意永不分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