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歷史上的諫臣
來源:寶雞日報 人氣: 發(fā)布時間:2017-06-30
摘要:給皇帝提意見,在古代叫諫言,提意見的人稱為諫官或諫臣。中國的諫官制度源遠流長,從周代設(shè)“保氏”開始,到秦設(shè)“諫大夫”,歷經(jīng)漢唐宋元“御史”,至明清“給事中”,叫法雖有變化,但設(shè)立諫官給皇帝挑刺找毛病的制度沒變?!睹魇贰飞嫌涊d一個陜西籍諫
給皇帝提意見,在古代叫諫言,提意見的人稱為諫官或諫臣。中國的諫官制度源遠流長,從周代設(shè)“保氏”開始,到秦設(shè)“諫大夫”,歷經(jīng)漢唐宋元“御史”,至明清“給事中”,叫法雖有變化,但設(shè)立諫官給皇帝挑刺找毛病的制度沒變?!睹魇贰飞嫌涊d一個陜西籍諫官,上書批評萬歷皇帝,不立太子、荒蕪國事、荒淫好色、帝后不和等等,有點有面,罵了個痛快,皇帝再恨也不能殺他,因為這個崗位就是干這個事兒的。在寶雞的歷史上,也產(chǎn)生了不少這樣為國為民而犯顏直諫的諍臣。 眉縣王珪不因唐太宗提拔就不諫 初唐名臣王珪,岐州郿縣人(今眉縣人),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勸諫李建成要建功立業(yè),來鞏固太子地位。玄武門事變后,李世民任他為諫議大夫,受到重用。貞觀元年又遷黃門侍郎,成為太宗的近臣。他懇切地用“古者圣王,必有諫臣七人”的歷史,勸太宗從諫如流,集思廣益。太宗認為這是治理國家的大計,立即下詔:“從今以后,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官員,必須派遣諫官隨之?!贝舜胧┏蔀樨懹^之治的一項重要制度。 貞觀二年,王珪又被太宗提拔為宰相,離太宗更近了。一天,王珪覲見,看見有一美人在皇上身邊侍候。太宗指著她說:“隋廬陵王不行道義,殺了她的丈夫納她為妾,怎么會不滅亡呢?”王珪離開座位反問說:“陛下認為廬陵王做得對還是不對呢?”太宗說:“殺了人卻納那人之妻,竟然還問我是對是錯,為什么?”王珪回答說:“我聽說齊桓公到虢國,問老百姓:‘虢公為什么滅亡?’老百姓說:‘虢君知道是好的意見卻不采納,知道是錯的事情卻不停止,所以滅亡?!缃袼拿兰Ь驮谀愕纳磉?,陛下正在重蹈廬陵王的覆轍而沒有改正的意思,這就是所謂的知道不對卻不停止去做。”太宗聽后,馬上將美人遣送出宮。 還有一次,太宗請了一名資深音樂老師給宮女教音律,過了段時間,因這些宮女的技能沒有長進,太宗生氣,要治這名音樂老師教學(xué)不力之罪。王珪與一名叫溫彥博的大臣碰巧在座,兩人都替音樂老師說話,說此人是恭謹之士,你讓他來教女樂,又責(zé)備他,國人會認為皇上太輕視士人。太宗大發(fā)脾氣,指責(zé)他們“附下罔上”。溫彥博急忙跪拜認錯,但王珪不認為自己有錯,上前一步說:“我本來侍奉前皇太子,罪當(dāng)受死,陛下您不計前嫌,重用我,要求我忠誠效力?,F(xiàn)在陛下因私心而懷疑我,這是陛下對不起我,我沒有辜負陛下?!碧谀蛔髀?,于是此事就不再追究了。第二天,太宗告訴房玄齡說:“昨天責(zé)備王珪等人,真后悔啊 !” 橫渠張戩提醒宋神宗嚴防身邊小人 張戩乃宋朝關(guān)中大儒張載的胞 弟,張載對這個弟弟評價很高,說他勇于任事,處事正直,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可與孔子的門生子夏相媲美。 張戩為官剛正不阿,盡職盡責(zé)。在作御史時,宋神宗問他治理國家之道,他強調(diào)在上者要勤政愛民,以身垂范。皇帝認為非常正確。這時正值王安石變法,有一些官員利用變法乘機漁利。他上書皇帝,揭發(fā)了一些為官者的嘴臉:一些人遇事不置可否,不能持正救偏;一些人左右搖擺,缺乏獨立見識;一些人相互勾結(jié),彼此包庇;還有的用奸邪獻媚的手段,巴結(jié)上司,竊取諫官位置;有的本是刻薄殘忍的小人,卻善于花言巧語,玩弄經(jīng)書辭藻,裝飾自己的文章。這樣的人怎么在皇帝左右當(dāng)言官呢?所有這些奸詐邪僻之流應(yīng)該全都流放遠方。 他不僅三番五次上書,還跑到宰相府和王安石辯論。王安石是當(dāng)時的大紅人,執(zhí)政變法的手段急切而嚴厲,對張戩指責(zé)他的一些變法弊政,不以為然,還用扇子掩著臉嘲笑 張戩。張戩憤然講:“我是天生狂直的人,應(yīng)該遭到你的嘲笑??墒翘煜氯顺靶δ闾虉?zhí),而你覺得自己什么都好!違反群眾意愿的事有沒有?你也不知道吧?!庇谑歉媪瞬〖?,等待處分。最終他被罷免了御史職務(wù)。被貶之后,張戩從不將奏章的底稿讓人看,也不對人講自己是無罪無辜的人。眾人都說他為人忠厚。 岐山李俊挨了明憲宗打也要進諫 明代諫官李俊是岐山人,成化五年 (1469)中進士,任吏科給事中,掌管侍從規(guī)諫、稽查吏科弊誤和對制敕違失的駁正,因恪盡職守,升遷為都給事中,負責(zé)稽查吏部政務(wù)。給事中這個官職的品級雖不高,但有個特權(quán),誰有問題,可以逮誰罵誰,上到內(nèi)閣首輔,甚至皇帝,下到百官,所以一般沒人惹。 明憲宗執(zhí)政時,沉溺于聲色歌舞之中,周圍還有一群奸佞小人,聽不進忠臣的逆耳之言,政治腐敗,導(dǎo)致宦官汪直擅權(quán)。汪直主管西廠,氣焰囂張,多次制造冤獄。后來憲宗為了推卸責(zé)任,又責(zé)怪言官沒有負起糾察職責(zé),將李俊等 27名言官用刑杖痛打,引起朝野上下不滿。 成化二十一年 (1485)的正月初一申時,人們見到天空中有顆流星向西疾速飛去,化為一道白光,其聲如雷鳴?;囊膽椬诨实凼挚謶?,認為是上天對他的警告,于是下詔征求朝臣意見。不少大臣都清楚當(dāng)時政局癥結(jié)所在,但大家多有避忌,不敢盡言,獨有李俊直言上疏,第一句話就說,“目前政治上最大弊端,急需解決的是太監(jiān)干預(yù)朝政,使大臣有職無權(quán)。其次是賞賜太濫,徭役繁重,進獻毫無限度,以致在外的百姓有家不敢回。這次天變的原因,都由此而產(chǎn)生?!?br> 他接著在奏章中闡述說,設(shè)立內(nèi)侍,開國時有定制??扇缃襁@些人數(shù)量太多,而且還為非作歹,有的分置藩郡,享受王室待遇;有的總領(lǐng)邊疆,有大將的權(quán)力。朝中和地方上都有他們的勢力,使得有些官員只能通過賄賂內(nèi)侍來升官發(fā)財,要是不依靠內(nèi)侍,則官位不穩(wěn),這些內(nèi)侍以官得財,中飽私囊。 賞功賜爵方面也是太濫。如今很多庸人無功受爵,貴幸無功受賞現(xiàn)象嚴重。一個祈雨雪的就可以身居高官,像李孜省這些煉丹藥的就能得到豐厚的賞賜。這些錢財都是民脂民膏,可以奉養(yǎng)賢士,也可以救濟災(zāi)民。 現(xiàn)今都城內(nèi)佛剎的修建工程沒完沒了。國師繼堯等人巧立名目,浪費實在太嚴重。希望陛下內(nèi)惜資財,外惜人力,不是很急的工程應(yīng)該下令停止,也能減少國庫支出。況且陜西、河南、山西正遭受旱災(zāi),赤地千里,尸骸枕藉。希望朝廷憐憫窮困百姓,追回貴佞從鹽稅中貪污的錢,把這些錢用來賑濟災(zāi)民,使災(zāi)民可以回家生產(chǎn),只有這樣,天意才可回轉(zhuǎn)。最后他誠懇地勸諫憲宗皇帝“聽言以行,事天以實,疏斥群小,親近賢臣……”如此才會成為一個明君。 憲宗閱讀李俊的奏章后,不斷稱贊,并按照奏章的意思,將李孜省降職,國師繼堯革職為民,在其他方面也有所革新,滿朝文武官員都為之欣喜稱快。李俊以一片忠心匡弼時政、冒顏直諫的膽識得到了世人的贊頌。 鳳翔劉之勃向崇禎皇帝諫言精簡機構(gòu) 明代忠臣劉之勃,字安侯,系鳳翔縣北鄉(xiāng)劉家溝人。雖然他叫安侯,但生活在一個王朝搖搖欲墜、四方都動蕩不安的年代,一代忠臣可謂生不逢時。 明崇禎七年 (1634)劉之勃考中進士,先做行人,后升御史。御史在明代負責(zé)監(jiān)察百官,同時也是言官。當(dāng)時時局動蕩,崇禎皇帝對國家大事不理會,一心只想著修廟宇。劉之勃上書說,“現(xiàn)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皇上卻耗資建殿閣,修齋堂,如果用耗費救濟饑民,可固國家萬年之本,用耗費資助軍需,亦可滿足一時之用。若將財力用于無用之地,豈不可惜?!?br> 他又對節(jié)省財力提了六條建議:現(xiàn)在和以前比,馬少了,草場反而增大了,可以節(jié)?。恍掬钸\、建林苑,每年就要從國庫支出幾百萬,這些能緩的就應(yīng)停下來,把錢用到軍費上;現(xiàn)在地方兵馬潰敗解體太多,可是每年的軍餉卻沒有少,應(yīng)該嚴查冒領(lǐng)的;朝廷賞賜大臣的國宴雖簡,但機構(gòu)煩瑣、人員太多,應(yīng)該削減;三吳 (太湖流域、富春江一帶 )、澤潞 (今山西省晉東地區(qū)晉城市及長治市一帶 )等地,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大量的布匹、香蠟、藥材、陶器等,如把這減免下去,又能省很多;軍前設(shè)置官職太多,平時一人得千百人的軍餉,戰(zhàn)時千百人又要保其一人,應(yīng)該撤掉這些官職。 他還指出特務(wù)機構(gòu)東廠三弊:“執(zhí)法機構(gòu)太多,東廠掌管緝查,還有內(nèi)五城外巡案以及刑部、大理寺等,但是真的有事的時候,這幾家又互相推托,不愿意多管;對于沒有的罪名不加嚴查,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很多無辜之人受到牽連,很多人因此家毀人亡;鼓勵子弟對父兄、奴仆對主人、部下對長官揭發(fā)其不足為罪的過錯,欲為東廠所樂聞,不利國家體制。” 以上建議,均被皇帝采納。崇禎十五年 (1642)出按四川。崇禎十六年 (1643)秋,以成都災(zāi)異,請緩賦省刑。次年八月初九,張獻忠攻陷成都,劉之勃被執(zhí),張獻忠和劉之勃都是陜西同鄉(xiāng),想勸劉之勃投靠他,但劉之勃寧死不屈,最終被亂箭射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