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指“與我們一起制造回憶的人”。往事歷歷如繪,每一幕都少不了朋友;現在相親相善的,將來也會保存于記憶深處。 這美好的一切只是緣分所湊成的,還是說,我們也可以主動安排呢? 在我看來,交友之道有三:慎于結緣、樂于惜緣與勇于隨緣。 慎于結緣 千古知音最難覓,人生難得一知己 緣分有深有淺。想一想你過去一年時常聯(lián)絡的朋友中,有多少是剛剛結識的呢?又多少是結識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如果數目比例依序減少,就表示你的圈子正在開展,然而兵不在多而在精,交友亦是如此。 所以盡管你能不斷結識極多新朋友,真正陪伴你的卻還是那幾個。 古人同乘一舟,即為莫大緣分;但現在,人與人交往看的不僅僅是緣分,還須找到彼此相同的焦點,如興趣愛好、觀念、理想;接著,要看誰先示意,愿意為新的友誼勻出時間與力量。 交友所需的心力是可觀的,不僅可觀,還有冒險的成分,因為你永遠“測不準”對方的回應。友誼不是平衡桿,付出與回收未必成正比,我把你當成最好的朋友,你卻另有最好的朋友,這不是有些尷尬? 所以英國文學家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 1838—1918)說:“人生能有一個知己,已經彌足珍貴;能有兩個知己,幾乎不可能。若有三個知己,就一定是假的?!?/p> 我避免使用“知己”一詞,因為不要說是朋友,就連我也未必“知道自己”。我們所謂的“知己”,不過是指了解我的志趣與理想,并對我有深刻信心的人。先別問“誰是我的知己?”不妨問“我是誰的知己?” 朋友交往,只求獲得而吝于付出,是不可能結出善果的。 樂于惜緣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惜緣是出于互相尊重。 人生苦短,時光飛逝,每一個人的抉擇都是“一去不復返”的,那么,我如何忍心耽誤別人的善意?即使最后的結局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們也沒有理由漠視那“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人生有如航海,偶爾伴行的海鷗都會帶來溫馨感受,何況是朋友?航程告一段落,又須分道揚鑣。此時,只好隨緣了。 勇于隨緣 萬事隨緣皆有味, 一生知我不多人 我對“隨緣”體會較深,或許是家庭背景的影響。 小時候隨著父親遷移在臺灣的幾座燈塔之間,認識的玩伴很少超過三個月的。小學雖安定下來,又因為口吃的毛病而阻礙了交友之路。于是,我學會了對許多事情“不要勉強”,反正最后都會消失。 越美好的,不是越快褪色嗎?越舍不得的,不是越令人傷心嗎?我在心中另辟天地,把自己的所愛,珍藏其中;對于人間種種,則以隨緣的態(tài)度去因應。 “患難見真情”一語,是我在美國念書時的親切體驗。我對幾位朋友感激之至,縱然如此,我也不曾在離別時“答應”太多保持聯(lián)系之類的諾言,因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別人也未必做得到。 朋友之間,似乎只宜互相祝福;若有需要我?guī)兔χ?,我會十分感恩得到如此良機,可以讓真情化為行動。若是他不需要我?guī)兔Γ硎舅f事如意,揚帆遨游于人生之海中,值得慶幸。 我們總是不斷分別,就像學生時代的終點,那時就必須揮手告別,各奔前程。 我們總是不斷相遇,雖不認為老朋友一定勝過新朋友,但是我相信友誼像醇酒,越陳越香。 回憶中的點點滴滴,在當時可能夾纏著喜怒哀樂,分不清恩恩怨怨,但是現在的感受卻是一致的懷念,只因為我還活著,活著本身就是值得欣慰的。 我不愿自己的回憶太豐富,只愿它能深刻些。 寫在后面: 我們該如何選擇朋友?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pián)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span> ——《論語季氏篇·第四章》 孔子說:“三種朋友有益,三種朋友有害。與正直的人為友,與誠信的人為友,與見多識廣的人為友,那是有益的。與裝腔作勢的人為友,與刻意討好的人為友,與巧言善辯的人為友,那是有害的?!?/p> 對于擇友的標準,孔子強調的是正直、信實、見多識。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會有“損者三友”。與益友一一對照的損友則是:裝腔作勢,刻意討好,巧言善辯。 交朋友有時候要看緣分,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別人的益友呢?這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你的交友標準是什么?歡迎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