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象外 這篇,講兩個意大利男人 都是畫畫的,很有名
兩個人都出生在世紀之交 死也死在同一個時代
他倆的名字也一樣 都叫“喬治”(Giorgio) 并且都是七月份的巨蟹座
可以這么說,這兩個人 就是20世紀意大利的藝術之光
喬治·莫蘭迪 (Giorgio Morandi,1890.7.20-1964.6.18) 喬治·德·基里柯 (Giorgio de Chirico,1888.7.10-1978.11.20)
先說莫蘭迪
“世界上沒有或只有極少新事物;重要的是不同的、新的立場,在這個立場中,藝術家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在考慮和觀察所謂的本質,和超越其自身或令其感興趣的作品?!?/span> ——Giorgio Morandi 其實“莫蘭迪”這個名字已經無需再贅述了,它已經不能只用“有名”來形容。 在當下,不管你本身是不是懂藝術,甚至說究竟有沒有看過莫蘭迪的畫,“莫蘭迪”都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時裝、美食、包裝設計、室內裝潢……點開網絡,無論是國內的微博還是國外的Instagram,那些又美又上品的小姐姐們,幾乎人人都愛莫蘭迪,她們的打扮、妝容、住的房子、拍照片的色調,全都是一陣溫暖與高冷兼?zhèn)?、清新與柔美并存的莫蘭迪風。 莫蘭迪色系,也就是“高級灰”色調,多為低飽和度的灰色調和中間色調
莫蘭迪,這個情史一片空白的藝術家,在他去世半個多世紀后,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陣“莫蘭迪色系”的審美風潮——就像莫蘭迪本人和他的畫一樣,讓人聯(lián)想到“極簡”、“禁欲”,還有“性冷淡”。
并且還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莫蘭迪”風格——“高級”。 莫蘭迪配色的家裝 走莫蘭迪風的姑娘們應該都有這種經驗:打開淘寶,輸入關鍵詞“莫蘭迪色”,你肯定會看到一大堆以“杏白”、“鵝黃”、“煙粉”、“霧藍”、“豆綠”……這樣的顏色形容的衣服,它們的材質多為棉麻、雪紡、冰絲,這類啞光的質感。
你把這些衣服買回家然后打扮起來,對鏡子一照:真是楚楚可人、恬靜端莊,溫婉如湯唯又高冷如杜鵑,說話的聲音好像都瞬間變輕柔了……不管你本身的性格是怎樣,只要莫蘭迪色一上身,秒變人畜無害不食人間煙火的小仙女。 就類似這一掛的,姑娘們都眼熟哈~ 這種溫柔又氣質的樣子,直男受不了。
那么究竟為什么莫蘭迪色系那么有高級感? 首先我們就從形式上來理解一下。 莫蘭迪非常崇拜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大師,比如喬托(Giotto)、馬薩喬(Masaccio)和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o),也就是從這些大師們的作品里,莫蘭迪提煉出了自己的莫蘭迪色系:灰色、米白、粉橘、灰藍、橄欖綠……每個顏色就像畫在石灰打底的墻上,滲入了灰色和白色調,失去了各自原本高飽和度的顏色。而且這些被摻雜了灰色和白色調的色彩,相互之間無論怎么搭配都會顯得很和諧。
Masaccio, Chapelle Brancacci, le bapteme des neophytes,1426-27 文藝復興早期時候的畫,顏色都是這種灰突突的… 莫蘭迪對色彩的這種處理,隔離了顏料原本的光澤,讓每種顏色都蒙上一層中性的灰調,同時又不會讓整個畫面顯得過暗。 這種灰色的調子再加上被莫蘭迪扁平化的物體,都削弱了物體原本的鋒芒和尖銳,在觀者這里達到了一種情緒上的舒緩和平衡,繼而又生發(fā)出冷靜感。 這個時代對“高級”的審美早就不是繁瑣的堆砌,像暴發(fā)戶一樣的炫富,而是藏而不露、化繁為簡。
總之,要含蓄,要冷靜,要矜持,要有一種高貴的疏離感,這才高級。 Giorgio Morandi, photo by Federico Garolla (Grizzana, Italy, 1961)
其次,我們必須明白,莫蘭迪色系的莫蘭迪本人,就是一個純粹得很高級的人。 前面提過了,這個出生在意大利波隆那(Bologna)的男人終生未婚,作為一個藝術家,并且還是意大利的藝術家,生活居然會無關風月,一輩子都沒留下一個字的情史,緋聞記錄為零。
莫蘭迪的工作室 莫蘭迪終生定居在故鄉(xiāng)波隆那,長期住在封達查街(Via Fondazza),一生只旅行到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等意大利城市,為的是去看古跡、美術館與展覽會,僅有一兩次走出意大利邊境到瑞士。這種清心寡欲的生活,讓莫蘭迪有了“僧侶畫家”的綽號。
莫蘭迪的生活很寡淡,就是宅著,然后畫畫。畫的東西,大家也都知道的,家鄉(xiāng)的風景,還有房間里的瓶瓶罐罐,偶爾畫點花兒來換換口味,別的就沒了。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3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1 Giorgio Morandi, Cortile di Via Fondazza, 1954
風景和瓶子,莫蘭迪就這樣畫了一輩子,光油畫就有1264張,除此之外還有素描、水彩和蝕刻版畫等其它媒介的作品。 雖然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但是我們如今能看到莫蘭迪原作的機會并不多,他大部分的作品都為私人收藏;最有機會看到莫蘭迪原作的地方,一個是米蘭的布雷拉美術館(Pinacoteca di Brera),另一個就是在他的故鄉(xiāng)波隆那的莫蘭迪美術館(Museo Morandi)。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31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35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41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43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48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2 莫蘭迪筆下的風景和瓶子,平凡無奇。但我們看著它們,那種低對比度、低飽和度,好像蒙著一層灰一樣的調子,安靜得好像與這個世界無關,每一筆都樸素得那么真誠,太令人心動了。 Giorgio Morandi, Paesaggio(Roma, Camera dei Deputati), 1927 Giorgio Morandi, Landscape (Town), 1935 Giorgio Morandi, On the Outskirts of a Town, 1941 Giorgio Morandi, Landscape, 1962 Giorgio Morandi, Cortile di Via Fondazza, 1956 在任何一個時代,能夠做到“樸素”二字,活得很淡泊,這樣的人都會是一種可貴的純粹。很超脫,很高級。
莫蘭迪鐘情于瓶子這種簡單的日常物件,就是因為他認為,越是簡單、平凡無奇的物,就越能從多余的詮釋中解放。莫蘭迪曾這樣描述過自己的藝術思想: “那種由看得見的世界,也就是形體的世界所喚起的感覺和圖像,是很難,甚至根本無法用定義和字匯來描述。事實上,它與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樣,因為那個視覺所及的世界是由形體、顏色、空間和光線所決定的…… 我相信,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實。我們在物質世界所認知的所有事物,都并非如我們看到和了解的那般。 物的質性當然存在,但卻不具有任何我們附加在它身上的意義?!?/span> 莫蘭迪的筆觸 所以看莫蘭迪的作品,最好不要附帶很復雜的闡釋,它們不像傳統(tǒng)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油畫,在視覺上那么有史詩般的宏大感,還有宗教式的神圣感;它們也不像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其他流派,比如未來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或者是抽象派,背后蘊含很多燒腦的思想,畫面里能夠解讀的信息好像有很多,形式上也會讓人看不懂。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1952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3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3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7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60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60 對于莫蘭迪,他的作品中所傳達出的美感,不僅是視覺上的簡單和寧靜,同時也是精神上的。這種灰灰的調子濾去了多余的嘈雜,我們只要安靜地去感受他畫面中的樸素和無為就好。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0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2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0 莫蘭迪的靜物畫里,大多都是將瓶子們緊湊地居中,然后留出大量的背景。一大片灰灰的色調,就這樣空著。在這空無的背景里,漫延出一種從容、沉穩(wěn)和含蓄,就像看中國畫的那種感覺。巴爾蒂斯(Balthus,1908-2001)這樣評價過莫蘭迪:“莫蘭迪無疑是最接近中國文人士大夫精神的歐洲畫家了,他把筆墨儉省到極點,他的繪畫別有境界,在觀念上同中國藝術一致?!?/strong>
會有種“禪”的味道。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9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60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60 市面上關于莫蘭迪的評價,說的最多的大概就是:“莫蘭迪的畫關注的是一些細小的題材,反映的卻是整個宇宙的狀態(tài)”……差不多像這種。
在這里我們不用說得那么大,從幾個瓶子里看到整個宇宙……這應該不是一般人都能看得到的。
但是畫中的樸素,還有莫蘭迪本人的純粹,想必大家都能從這些安安靜靜擺在那里,幽幽地從畫布上泛出的一絲溫暖的瓶子身上感受得到。
Giorgio Morandi, The Art of Science 再說另一個,基里柯
“技術改進不是為了使畫像更加貼近對象,相反地,是為了使自己從對象中越來越多地分離出來,使之成為其本身?!?/span> ——Giorgio de Chirico Giorgio de Chirico,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 1914 如果說莫蘭迪的畫給人的感受就像清晨的第一米陽光,讓人看著覺得心情平和精神舒爽,那么基里柯的畫就可以是正午的陽光,把任何東西都照得亮亮的,高飽和的色彩、鮮明的對比度、清晰的輪廓線,都直接地暴露在你的視域里。 Giorgio de Chirico, The Enigma of the Hour, 1911 Giorgio de Chirico, The Red Tower, 1913 Giorgio de Chirico, Melancholia, 1916 而且,我們看基里柯的畫,很難像莫蘭迪那樣覺得很安靜,有“禪”一般的心境?;锟聨Ыo人的感覺,倒不是說很嘈雜,但看著它們的心情,總是有那么一點點瘆得慌。 看似很安寧的情境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正在蠢蠢欲動地醞釀著;一點荒誕,一點詭異,一點感傷,甚至還有一點恐怖,把你的思緒撩得不得安寧…… Giorgio de Chirico, Delights of the Poet, 1912
Giorgio de Chirico, The Anguish Of Departure, 1914 Giorgio de Chirico, Happiness of returning, 1915 在基里柯的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空曠的廣場、無人的建筑、孤寂的人、各種石膏像、奇奇怪怪的靜物等等,它們被組合在同一個畫面里,彼此之間好像沒有什么邏輯上的聯(lián)系,每一幅畫都好像一個荒誕的劇場。再加上基里柯用色彩和光影渲染出的靈異氛圍,會讓人覺得仿佛置身夢境。 這種畫面,就像驚悚的闖關游戲。你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很緊張。 Giorgio de Chirico, The Conquest of the Philosopher, 1914
Giorgio de Chirico, The Song of Love, 1915 Giorgio de Chirico, Portrait of Guillaume Apollinaire, 1914 這就有點像超現(xiàn)實主義的意思。的確,基里柯的作品影響了超現(xiàn)實主義,或者說基里柯也可以算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先驅,他作品中所構建的荒誕離奇,渲染的焦慮和不安,都對1920年代初產生的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帶來重要的影響。 Giorgio de Chirico, The Dream Turns, 1913 雖然備受超現(xiàn)實主義者的愛戴,基里柯卻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屬于超現(xiàn)實主義的,他所屬的畫派,比超現(xiàn)實主義還要高深一點,聽名字,就比超現(xiàn)實主義要燒腦得多:形而上畫派(Metaphysical art ,意大利語叫 Pittura metafisica)。
形而上……這是哲學上的概念了,怎么理解?
Giorgio de Chirico,The Uncertainty of the Poet, 1913 Giorgio de Chirico, Philosopher and Poet, 1916 簡單來說……“形而上”所強調的對象是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單就理解清楚這一點,就已經夠燒腦了……),形而上的東西,都是要靠純粹的理性,或者與身俱來的第六感才能感知得到。你看,這里又牽扯出“超自然”、“第六感”,這種很難解釋得清楚,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
這個玄乎的“形而上”,就是基里柯作品的精神所在。所以,不那么好理解。 創(chuàng)作中的基里柯
基里柯的個人經歷,也比莫蘭迪豐富那么一點點。 莫蘭迪就是個乖乖的美院學生,然后一輩子就待在家鄉(xiāng)沒出過遠門。但基里柯在希臘、德國、法國和美國都生活過,在接觸藝術之前,基里柯還學過工程學,然后進入慕尼黑美術學院,在那兒學了四年繪畫?;锟略诘聡哪嵌螘r期,正值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盛行,但是基里柯自己卻并不追隨這股風潮。 可能還是意大利人的原因,基里柯骨子里更追求浪漫主義式的審美,以及更具象、更古典的藝術。 Giorgio de Chirico, Piazza d'Italia, 1913
Giorgio de Chirico, Turin Spring, 1914 Giorgio de Chirico, The Nostalgia of The Infinite, 1911-1913 Giorgio de Chirico, The Anxious Journey, 1913 在德國學習藝術,不可能不去接觸這個國家偉大的哲學?;锟戮吞貏e喜歡叔本華和尼采,然后從這兩位偉人的思想里形成了他的形而上繪畫。尼采著作中對都靈廣場上的拱形建筑物和它們投下的陰影這種幻景式場景的描寫,都成為了基里柯的創(chuàng)作靈感。 之后,基里柯的作品中總是會出現(xiàn)廣場、拱門、長長的投影,比如《意大利廣場》(Plazza d’Italia,1913)、《一條街的憂郁與神秘》(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1914)、《擾亂人心的女神們》(The Disquieting Muses,1916-1918)等等。 Giorgio de Chirico, The Disquieting Muses, 1916-1918
Giorgio de Chirico, The Predictor, 1916 在1917年,基里柯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弗拉拉(Ferrara)結識了剛從未來主義運動脫離而出的畫家卡洛·卡拉(Carlo Carrà, 1881-1966),當時卡拉非常欣賞基里柯關于形而上繪畫的那套理念,于是兩人一拍即合,共同創(chuàng)立了“形而上”畫派。 關于形而上畫派,最主要的不是一種形式上的繪畫風格,它更多的是指一種思維和觀察方法,借助藝術去再現(xiàn)被哲學的幻想所強化的“形”,將物體置于'非現(xiàn)實'的場景,從而傳達一種引人深思的神秘感。 Giorgio de Chirico, Metaphysical Interior with Biscuits, 1916
在基里柯看來,“所有的創(chuàng)造都在沉默中進行”,有價值的東西應是“閉著眼看到的世界”,是“人間微妙感情的反映”。
按照基里柯的說法,一般物體常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我們隨時可以看清楚,也就是通常人誰都可以見到的形象;二是只有極少數(shù)人具有形而上的抽象和明晰的透視力,能夠觀測到物體內部的形象,而這一瞬間看到的正是形而上的形象。 基里柯認為第二種形象宛如捕捉神秘之蝶,普通人憑無知的感受能力是不可能捕獲的。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能達到目的。 Giorgio de Chirico, The Double Dream Of Spring, 1915 Giorgio de Chirico, The Melancholy of Departure, 1916
形而上畫派存在的時間很短,只維持了兩年。到了1919年,由于基里柯與卡拉在思想上越來越難以相互認同,形而上畫派很快就瓦解了。 Giorgio de Chirico, Geometric Composition with Factory Landscape, 1917 Giorgio de Chirico, The Two Masks, 1926 在這之后,也就是進入了1920年代,基里柯的形而上繪畫也就此告終,他開始回歸古典主義繪畫,效仿魯本斯這樣的大師,創(chuàng)作了一批更加傳統(tǒng)的作品。 Giorgio de Chirico, Bathers On The Beach, 1934
Giorgio de Chirico, Bust Of Minerva, 1947 Giorgio de Chirico, Horses And Temple, 1949 Giorgio de Chirico, Still Life With Silver Ware, 1962 雖然復歸古典主義,但形而上畫派中的奇異元素,依然會經常出現(xiàn)在基里柯的作品中。 Giorgio de Chirico, School of Gladiators, 1953 Giorgio de Chirico, The One Consolation, 1958 1945年二戰(zhàn)結束之后,基里柯定居于羅馬。在此之前,基里柯已旅居過巴黎、紐約,直到五十六歲才開始安定下來。 基里柯在他位于羅馬的公寓里,1938年 在1954年,基里柯將寓所搬遷到羅馬中心的西班牙廣場,并在帶有陽臺的二樓上布置了一個很大的畫室,然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形而上繪畫創(chuàng)作。 Giorgio de Chirico, Piazza d'Italia,1954 Giorgio de Chirico, Plaza Italia (Great Game), 1971 位于羅馬繁華大街上的這座公寓,是基里柯長期夢寐以求的。 飯后茶余,他常常在附近的咖啡廳及裝飾著高級品的櫥窗商店周圍散步,然后將他過去旅居他鄉(xiāng)的生活經歷轉化成靈感,構建出一幀幀夢境般的形而上作品。 Giorgio de Chirico, Metaphysical Interior with Sun which Dies, 1971 基里柯的晚期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主題是黑白兩個太陽:天上的白太陽和地上的黑太陽。它們之間總是用一根管子連結起來。比如在《形而上室內消失的太陽》( Metaphysical Interior with Sun Which Dies)中,黑太陽被當作一個畫面安排在形而上室內的油畫布上,室內還有一個黑月亮,和黑太陽一樣被當作陰影畫出來。 Giorgio de Chirico, Rising Sun On The Plaza, 1976 在他半個多世紀的后期形而上繪畫生涯里,基里柯以古典主義和巴洛克的方式創(chuàng)作,但相比青年時代,晚年的基里柯沒有引起評論家們更大的興趣。 他說:“從來沒有人理解這些作品,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 基里柯的公寓位于羅馬西班牙廣場31號的一棟17世紀建筑內,至今仍保留著藝術家身前的原貌。
又一個激動人心的大展來了! 說什么都要去看! 基里柯&莫蘭迪 意大利現(xiàn)代主義的光芒 藝倉美術館 時間:2017.6.17-2017.9.10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濱江大道4777號 本次展覽包括基里柯原作真跡油畫31件、雕塑5件、基里科珍貴繪本石版畫,以及參與戲劇創(chuàng)作的舞臺設計、人物服裝造型設計、蛋彩素描19件、戲服等其他類型作品;展覽呈現(xiàn)的另一位大師莫蘭迪,其原作真跡數(shù)量為歷年來上海之最,共27件,其中包括12件油畫、15件銅版畫和素描,涵蓋其瓶罐、花卉靜物名作與風景寫生。 積極地留言吧~ 抽10位讀者 贈售價120元的展覽門票一張 注意! 由于這次的門票僅限6月17日至6月30日使用 時間很短!只能6月看! 所以我們希望留言的同時能寫下你所在的城市 不希望這么好的展覽因為時間和地域原因被浪費啊… (順便我們可以舉辦一次同城面基活動~) 特別致謝藝倉美術館為我們提供門票 本次活動截止時間為6月20日晚10點 . END . 把藝術拉出圈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