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水巖購物街 仙水巖景區(qū)主要指瀘溪河水巖段(上游至正一觀大橋,下游至白塔渠首)及其兩岸的景觀景點,主要有仙水巖、仙人城、象鼻山、古越民俗村、排衙峰等,主要特點是碧水丹山的山水文化,華廈一絕的崖墓葬俗文化和久遠純樸的古越民俗文化。 瀘溪河筏漂流 戰(zhàn)國崖墓:喪葬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特色之一,歷時二千六百多年的春秋戰(zhàn)國崖墓,是龍虎山風(fēng)景旅游區(qū)的又一“絕”景,龍虎山的崖墓歷史最悠久、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造型奇特、文物豐富,為中國之最,是中國崖墓葬的發(fā)源地。就是在這座山的懸崖峭壁上的洞穴內(nèi),散布著200多座崖墓群,巖洞大小不一,里面陳放棺木形式各異,都在距水面十至百米之間。 崖墓群 古越崖墓:“今夕何夕兮,騫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一曲低緩而沉郁的《越人歌》,唱盡古越風(fēng)情與神韻。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爭雄,正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二十年,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撼然心魄的一幕。 洞穴中巨大的棺木群 歷史已經(jīng)封塵,故事依然流傳。走進洞天福地龍虎山——曾經(jīng)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見碧水丹山秀其內(nèi),道教文化美其中,豐富的人文與奇絕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使龍虎山煌煌榮耀,更加璀璨奪目。 崖墓隨葬品 尤其是隨著龍虎山202座懸棺群,抖落塵封千年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這些崖墓群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猶如陳列在巨大的歷史長廊中的文化珍品。巖洞棋布,高低錯落,不可勝數(shù),遙望絕壁之上歷經(jīng)千年的淡黃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謂嘆。 崖墓文物 令人嘆為觀止是,這些懸崖絕壁高100多米,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將重達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什么要把先人安放洞里?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為何采用絕壁洞穴墓葬?重重懸疑背后,到底隱藏著一種什么樣的文明形態(tài)?千百年來,這些疑問一直都是千古世界之謎,龍虎山崖墓因此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色彩,由此產(chǎn)生了種種神話傳說:有人說這洞里的東西,是神仙用金絲線吊上去的;也有的說這洞里裝的是無字天書、金銀財寶……絕壁崖墓懸疑千古,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種種傳說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學(xué)家朱熹曾發(fā)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無獨有偶,原中科院院長、現(xiàn)代考古學(xué)家郭沫若也發(fā)出了“船棺真?zhèn)€在,遺蛻見崖看”的感嘆,表示無法用科學(xué)解釋崖墓的遺憾。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nèi)外眾多專家學(xué)者為它皓首窮經(jīng),欲解其謎。 懸棺之謎:歲月輕晃,千百年來,塵封在龍虎山洞穴內(nèi)的懸棺,佇佇靜立,守望著滄海變桑田。而生活于此的龍虎山人,祖祖輩輩面臨那些高懸在離溪面20到100余米絕壁上的棺木,無法洞悉其中奧秘,只能借以各種神奇?zhèn)髡f來詮釋著千古之謎。直到1978年,江西省考古部門開始對這些懸掛了千年的古墓進行了發(fā)掘清理,才初步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1978年,考古部門請來了身懷攀巖絕技的當?shù)厮庌r(nóng),憑借幾根繩子蕩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經(jīng)專家科學(xué)鑒定,確定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遺存。1979年,考古隊采用層層搭架的方法第二次發(fā)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貴文物290多件。其中出土的紡織機器件和部分紡織品,改寫了中國紡織史,將斜織機和印花織物的歷史向前推移了近700年。 “由于懸棺葬俗是世界上最為神秘的葬法之一,它跨越的時空又很長,因而它需要歷史學(xué)、考古學(xué)、民族學(xué)、民俗學(xué)、宗教學(xué)、科技史學(xué)等諸多學(xué)科的通力協(xié)作,或許才能解開龍虎山千古懸棺之謎,目前破解還為時尚早。”參與龍虎山崖墓考古的一位專家遺憾地表示。 世界一絕:懸棺之謎未解,龍虎山崖墓群的歷史考古價值已被世人所識,并成為華夏之最,世界一絕,堪稱天然考古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教授認為,我國的懸棺葬歷史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明清,包括龍虎山在內(nèi)的武夷山山脈地區(qū)的古懸棺是我國乃至世界古懸棺的發(fā)源地??梢哉撟C,東南亞乃至大洋洲的崖墓,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洞天福地的龍虎山崖墓文化的直接影響。 舉目望去,但見半空中正有懸棺表演。表演者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攀緣而下,靈活的身軀在空中表演出許多令人驚嘆的高難度動作。一會兒似狼奔豹突,一個倒栽蔥滑下三四米;一會兒如春燕展翅,矯健的身形橫掛在繩索上;一會兒如猿猴攀緣,手展彩綢當空舞。 當他們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間的巖洞時,只見他們劇烈地搖晃繩索,借著慣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竄入洞中。然后是地面上的楠木懸棺緩緩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時,巖洞里的人用短索牽引,地面的人則大幅度地搖晃繩索,借著懸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蕩的慣性,找準時機,上下合力把懸棺送入洞中。 仿古吊裝法的表演雖然精彩,但不少學(xué)者認為“千古懸棺之謎”并未完全解開,僅僅從棺木升置問題上說,仿古吊裝法只能是棺木進洞其中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必須要有掌握傳統(tǒng)技藝的人先攀緣到后山頂,而有些后山,至今人也無法攀上去。 一個個謎團顯得那樣神秘玄幻,古往今來多少圣賢為之皓首窮經(jīng),卻也不能解開個中奧秘。那么,還是讓我們把思緒轉(zhuǎn)回到瀘溪河上,洗耳聆聽那一首首旋律悠揚不羈的古越曲吧,嗩吶聲聲里我們不僅聽懂了古越人悠遠執(zhí)著的呼喚,那些千古之謎,那些生生不息的智慧,也仿佛在樂曲聲中穿越時空,滌蕩我們的心靈…… 仙水巖 仙水巖 位于瀘溪河下游,是龍虎山山水風(fēng)光的精華所在。仙水巖是仙巖和水巖的總稱,仙巖在南,水巖在北,沿河分布,秀麗多姿,風(fēng)光奇絕。 仙水巖大門 仙巖:在龍虎山以西,古代有稱“神仙居住之地”,故名。包括二十四巖和旱仙巖。二十四巖是由二十四座大小、形態(tài)各異的山巖及其巖洞所組成的大山崖,造型奇特。有的雄偉壯麗,有的玲瓏纖巧,有的像人,有的似獸,有的如物,因其形象不同而各有名稱。如人的有三教巖、觀水巖、對弈巖等;如獸的有獅子巖、仙犬巖、山羊巖等;如物的有轆轤巖、機杼巖、木屐巖等。綿亙2公里,倒映河中,山水共妍。最高峰為天竺峰,海拔191米,面積1平方公里。 仙水巖渡船 仙巖因唐代詩人顧況寫有“樓臺彩翠遠分明,聞?wù)f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里有人聲”。仙巖整座山峰拔地而起,猶如一柱擎天。游客如欲登頂覽勝,需經(jīng)三道山門,攀588級臺階。沿途可觀賞到仙鼠石、仙水井、仙姑庵、龍化池、兜率宮等十多個景點。 仙人城頂上是觀賞仙水巖全景的最佳地方之一。游客可東眺“百鳥朝鳳”、“丹鳳朝陽”、“雄獅回首”,北賞“僧尼情緣”,西觀田野風(fēng)光,南看“七星拱斗”。 旱仙巖在仙巖北面,面積0.1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43米,山勢陡險,上山僅一條小路,從西北方的仙蚌石、仙鼠石旁盤旋而上,經(jīng)三道山門,過鳳凰橋,再攀登580級石階,至絕頂處有一巖洞,高10米,面積約60平方米,洞內(nèi)建一庵堂,向由尼姑主持。庵側(cè)有多洞相連,形成洞穿洞、洞套洞,上下多層,直至山腰,長約280米。洞內(nèi)有盛放尼姑尸體的陶缸多具,洞壁上文人題刻很多。 水巖:在旱仙巖北面,*上清河兩岸,因臨水而名,以碧水丹山而聞名遐邇,主體在西岸。要主景點有古棧道遺址、飛云閣、棋盤石、“仙女獻花”、仙梳石、金鐘峰、仙勺石、雌雄石等。怪石奇巖,滿山紛陳,隨處是景,目不暇接。從龍虎山莊附近乘船行不遠,對岸即是水巖,只見崖壁貼岸,陡立如屏,古樹橫生,藤蔓垂掛,山崖上古棧道遺址依然存在。在崖壁上有許多名人題刻,如“玉壁凌空”、“半天仙跡”、“神仙可接”等。至一峽口上岸,左側(cè)即絕壁獨立的“仙女獻花”。沿山徑上山,一路美景不斷。對岸亦是高峰聳立河邊,上清河蜿蜒中間,青山碧水,幽景迷人。 在龍虎山仙水巖景區(qū),還有一處勝景被稱為“華夏之惟一,域外更無雙”的絕世奇觀——男女生殖崇拜景觀,可謂龍虎山的“鎮(zhèn)山之寶”。在瀘溪河畔,有一座平地拔起百米高的石筍山,名曰金槍峰,不能不令人驚嘆自然造物之絕妙。而更絕妙的是在仙水巖后藏著一個巨大的石洞,有七八層樓那樣高,許多人把這里看成是地母的化身,看做是生命的源泉,認為龍虎山隱藏著人類生命的奧秘。這天造地設(shè)的一陰一陽,隔河相望,使龍虎山充滿了神秘色彩,令無數(shù)游人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金槍峰 瀘溪河 發(fā)源于福建光澤原始森林,沿途經(jīng)過云臺山、象山、圣井山、上清鎮(zhèn)、正一觀、仙水巖、馬祖巖,匯入信江,進鄱陽湖,注入長江,全長286公里,在景區(qū)流經(jīng)長43公里。沿途植被良好,兩岸茂林修竹,河水清澈純凈,過灘呈白,遇潭現(xiàn)綠,沒有受到污染,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瀘溪河兩岸奇峰怪石很多,青山密林,流泉瀑布,猶如仙境,最典型的有十大美景,乘船筏攬瀘溪河之勝,就如置身在山水畫廊之中,成為龍虎山旅游三絕之一。宋代文學(xué)家晁補之游覽后寫下“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干越上溪灘”。 瀘溪河船 水上小賣 瀘溪河 瀘溪河雪景 夕照瀘溪河 升棺表演 1987年,同濟大學(xué)陸敬嚴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xué)圣地亞哥分校程貞一教授以及江西省文博系統(tǒng)組成中美懸棺研究課題組,對仙水巖崖墓中棺木如何升置進洞進行研究。1989年6月13日,他們利用仿古絞車、木質(zhì)土滑輪、麻質(zhì)繩索等原始工具,在幾個人的操作下,成功將棺木吊進洞中,重現(xiàn)了兩千年前古人吊裝懸棺進洞的驚險過程,初步揭開了“千古之謎”。根據(jù)研究成果,龍虎山景區(qū)管委會請專家對吊裝過程進行包裝,推出了仿古升棺表演項目。這一項目獲得國家專利,每天安排二場,聘請當?shù)厮庌r(nóng)李氏兄弟在飛云閣邊的山崖上演示。這項表演,成為龍虎山重要景觀之一,深受中外游客歡迎。 升棺表演 仙水巖十大美景 沿瀘溪河仙水巖兩岸有十處非常奇妙的景觀,稱為十大美景,它們是:云錦飛掛彩門開,道堂揚波帶福來;石鼓無聲外響,仙桃甜美入心懷;玉梳梳心不梳發(fā),丹勺水旱兩消災(zāi);千里有緣仙菇現(xiàn),三生有幸石蓮開;情侶峰下情永固,仙女巖前上瑤臺。這十大美景在民間又稱為“十不得”,每一景都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霧漫仙水巖 僧尼峰:上清河仙水巖段的下游東岸,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尼姑背和尚走不得”?!洱埢⑸街尽份d:“雌雄石,在仙巖下,兩石如人,抵背而坐,俗稱公母石。” 僧尼情深 僧尼峰 蓮花石: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蓮花戴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的下游,仙桃石旁邊的河水中,高約10余米,極似一朵朝天綻開的蓮花。 仙女巖: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仙女配不得”、“仙女獻花”、“老蚌巖”、“思源壁大地之母”。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下游西岸50米處。為一崖壁裂隙處的下部,高約l5米,酷似女性裸露的外陰。著名散文家石英觀賞此巖后,欣然寫下膾炙人Vl的《仙女巖記》。仙女巖被日本友人譽為“天下第一奇景”。 仙女峰 仙桃石: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仙桃吃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下游的東岸,在蓮花石旁。從上游觀賞,其形象酷似一個被咬了一Vl的巨形桃子。其石高約80余米,因其形象俊美、吉祥,常被用來作為龍虎山的代表性景觀。 仙桃峰 玉梳石: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玉梳梳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下游*西岸的水中。為河中橫臥的三塊帶齒的石頭,約一人多高,外形如梳頭用的梳子。 梳子石 丹勺洞: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丹勺盛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下游西岸金鐘峰的石壁上,洞距水面約2米,洞高約10米,其外形很像盛物用的木勺。 勺子巖 仙菇石: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仙菇采不得”、“紫團紡不得”。其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上游的水中央。其高約30米,狀如一有柄的蘑菇。 石鼓峰(文豪峰):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石鼓敲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上游西岸。為高約70米的獨立石峰。從北面看其上下大小相若,如一鼓形。如從偏東方向觀看,又如魯迅的側(cè)影,所以又稱文豪峰。 道堂巖: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道堂坐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上游東岸,山高約60余米,臨水一面由于河水沖刷,形成一較大的水平洞穴。其巖下水深湍急。 云錦石:十不得景點之一,又稱“云錦披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上游東岸。其高約100米,長約300米。從其對面觀看,石山似斧頭劈成,嶄然壁立,氣勢磅礴,五彩斑斕,如一幅巨大的云錦披肩。 除此以外,仙水巖沿岸還有以下一些代表性的景點: 醉猴石: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上游距西岸300米處,山高約80米,狀如一只紅臉的猴子頭部。 斷頭龜: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上游距西岸300米處。其高約60米,一座圓形山峰狀如一只烏龜匍匐在地,另一小山如**則遠離龜身。 金鐘峰: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下游西岸。山峰高約80米,山體上小下大而修長,外形酷似一口巨鐘。其峰四面陡峭,不可攀登。其下部有一巨大巖洞,即丹勺洞。 覆盆巖: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中游的西巖,其形如一個倒扣的大盆。此巖石下水較深,據(jù)民間傳說二兩絲線打不到底。其巖壁上有許多大小不一、深淺不一的石洞,狀如人的足跡。 雙面石: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中游的東岸,又稱迎送石。為一獨立石峰,其高約30米。從下游看如一五官清晰的猿猴頭部,從上游看如一滿臉愁容的老婆婆頭像。 九虎一龍壁: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中游西岸,與無蚊村對面,為一獨立石峰。高約60米,其朝東的一面似有一群龍虎隱于其上。 臉譜石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中游東岸,在無蚊村旁。山高約50米,長約l50余米,其上大小洞穴無數(shù),可組成無數(shù)表情不同的人臉。 飛仙臺: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中游東岸l000米處,為仙水巖景區(qū)的最高峰,其峰北面是一個平緩上升的坡面,其朝南面陡立,側(cè)面看酷似一位仙人的面部。 老道巖: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中游的東岸,為臉譜石的南端部分。其形如一仙風(fēng)道骨的老道。 無蚊村 無蚊許家全村40多戶人家,200余人口,據(jù)傳是東晉道士許遜真君的后裔。據(jù)許家族譜記載,唐末時,許真君部分后裔遷到龍虎山焦坑定居,以打獵捕魚為業(yè)。老祖相一公打獵到到此,早上將飯筒掛于樹枝上,中午時飯仍有余溫,認為此地有神靈之氣, 是居家的風(fēng)水寶地。于是舉家遷來。至今已衍嗣40余代。村民歷來以打魚、種地為生,現(xiàn)在以旅游業(yè)和種田為主業(yè)。村子面積不大,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出入主要*船筏。由于一年四季沒有蚊子,所以歷史以來大家都叫它“無蚊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第一奇村。村里為什么沒蚊子? 無蚊村 有的說是村子地理環(huán)境好,后山又有一個巨大的蝙蝠洞,成千上萬只蝙蝠,交子吃得干干凈凈,別處的蚊子也不敢 輕意“光顧”;有的說村內(nèi)種了許多樟樹、桉樹和竹柏,樹的氣味混合產(chǎn)生強烈的驅(qū)蚊作用。但村里更多的人至今只相信“張?zhí)鞄燆?qū) 蚊教母”的神話是無蚊的原因。相傳800多年前,三十代天師張繼先陪伴母親來仙水巖游玩散心,夜間投宿許家村。時值盛夏,天氣 炎熱,蚊蟲甚多,張母被蚊子咬得遍身紅腫,責(zé)怪兒子不孝無能。天師忙請母親息怒,隨即口念咒語,手中寶扇輕輕一揮,村里的蚊 公蚊婆,連忙拖兒帶女,逃出山窩。從此,村里再也沒有蚊子騷擾。 古越民俗文化村 古越民俗文化村,它背*來龍山,面臨瀘溪河,南接無蚊村,北連象鼻山游覽區(qū),完成是依據(jù)古越人“水行而山處”的生活習(xí)性而設(shè)計建設(shè)的,是一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研修考察為一體的文化園地。村內(nèi)建筑多為竹木干欄結(jié)構(gòu),曲徑回復(fù)、山水相間、獨具匠心;結(jié)內(nèi)民風(fēng)民谷表演、生產(chǎn)生活方式展示 珍貴文物展覽,返璞歸真,原汁原味,令人賞心悅目。 古越民俗文化村的建設(shè),非常巧妙地與山谷、溪流、丹崖、樹木、農(nóng)田、河塘相配,與古越時期的生活、文化相依附,古樸、恬靜。這里的建筑風(fēng)格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形制,主要特點是干欄式,即用竹森建筑的高腳屋。這種建筑源于古人的巢居習(xí)慣,是江南江河湖畔低洼潮濕地的主要建筑形式,其特點是高爽,并有利于減少野獸害蟲的侵擾,同時可避免建筑在雨季被洪水浸泡而遭破壞。但又不同于巢居,是用竹木依山扎架,形成高腳屋,分上下兩屋,上層居人,下層養(yǎng)禽畜。房屋的墻面結(jié)構(gòu)為竹木圍護,屋頂為草泥覆蓋,地面為圓木及木塊,屋面多為山、歇山、攢尖形式,平面形式多為矩形和圓形。有些講究一些的房子,在二層樓邊還建有走廊,廊邊設(shè)有欄桿。由于古越人對蛇的崇拜,建筑中常出現(xiàn)蛇或類似蛇的形象。歌舞文化:古越族人,既是勤勞勇敢的民族,又是智慧而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們從其后裔現(xiàn)在的苗、黎、畬、侗等民族的,就可見一斑。而且,我們從崖墓中出土的十三弦箏和木制扁鼓這些珍貴文物來看,就不難想象當時人們的生活是多么豐富多彩。古越人以水上捕撈為主要的生產(chǎn)方式,但農(nóng)耕種植也是其重要內(nèi)容。這里是天然捕魚場和狩獵場。古越人捕魚的方式很多,有的乘坐獨木舟在水上網(wǎng)捕,有的潛水捉捕,有的在岸邊用漁**魚,還有的用弓箭射捕。龍虎山中野獸也很多,如貍、兔、麂、野豬等。古越人也常進行圍捕、刺殺、射殺。漁、獵場揚方式都很古樸,我們也可以去一試身手,體會一番古越人的生產(chǎn)情趣。室內(nèi)生產(chǎn)展場展示了古越人陪慧、手巧、細膩的一面,紡織、制陶、制作竹木器等生產(chǎn)工藝都是具有的水平的。古越人生活的美食手工作坊和飲食區(qū),有制豆腐、釀酒的,有做茄子干、捺菜的。這些食品制作在當時是比較普遍的,而且一直流傳至今。飲食的習(xí)俗與生活環(huán)境總是密切的?!恫┪镏尽の宸饺嗣瘛分杏涊d:“東南之人食水產(chǎn),西方之人食陸畜。食水產(chǎn)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食陸畜者,貍、兔、鼠、為珍品,不覺其膻也?!备稍饺酥饕钤谒颠_的地區(qū)。瀘溪河是龍虎山的母親河、生命線,生活這里的人們自然也是以捕撈為主要生方式,以食水產(chǎn)為主要風(fēng)俗。古越人還喜歡吃蛇,當然他們并不認為這與蛇圖騰崇拜有矛盾?!痘茨献印ぞ翊ā氛f:“越人得盨蛇以為上肴。”《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記載越人“食稻啖蛇”等。 蛇文化展示區(qū) 我國古代的許多民族,為了團結(jié)本民族人民,同時,也為了標志本民族以區(qū)別其它民族,往往選擇本民族崇拜的動、植物或自然現(xiàn)象制定成圖案,作為族徽,作為旗職,這就是圖騰。蛇,自古就被視為有魔力的動物。在我國乃至世界其它一些國家很早就將蛇作圖騰。我國上古時代的原宗教崇拜的百物中,如龍、鳳、蛇、虎、象等,也是以崇拜蛇最為主要。因此,顯示在文化、藝術(shù)上的,亦都是以蛇形為主體。以文字而言,風(fēng)、云、雷、電等都是像蛇(S)之形。所以說,蛇對中國文化影響很深。在夏 商周三代,即認為吉祥的龍就是由蛇加以美化、神圣化之后升華而成的。諸多史籍記載,蛇與龍在文化上是同一根源,所以,中國固然是炎帝的子孫,絕大多數(shù)是龍種,當然也可以說是蛇種啦。蛇龍是大多粺中國人崇拜的圖騰。古越族人就以蛇(龍)為圖騰。 仙人城 又叫仙巖,是仙水巖景區(qū)中一個重要的游覽區(qū),由仙巖峰和河豚堡峰兩組山峰組成。仙人城因唐代詩人顧況寫《安仁港口望仙人城》:“樓臺采翠遠分明,聞?wù)f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里有人聲”而得名。仙人城海拔281.7米。進仙巖景門,從西面沿山坡開鑿的780級臺階盤旋而上,沿途有仙鼠石、仙貝石、仙風(fēng)門、風(fēng)凰橋、仙雨門、清濁水池、龍化池等景觀。山頂是一塊平地,有道教建筑兜率宮和仙逸館。再沿南面石階而下,在一大巖洞中,有一佛教庵堂“仙姑庵”,經(jīng)悟道巖,跨過仙人橋,進入河豚堡峰,沿石階迂回而下,沿途有河豚瀑布、獅巖嘯月、天門仙跡、海螺天降等景觀。 仙人城 象鼻山游覽區(qū) 象鼻山游覽區(qū)是仙水巖景區(qū)的一個組成部分。游覽區(qū)因有一座巨大的狀如大象的山峰而得名。象鼻山游覽區(qū)是龍虎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中最為典型的一個游覽觀光區(qū)。這里景觀景點眾多,主要有: 象鼻山:位于象鼻山游覽區(qū)東門的人口處。高約l00余米。其山體西端有一狹長穿洞,使山體南端形成一個大象的巨形石鼻,惟妙惟肖,鬼斧神工,觀之震人心魄。 仙丹盒:位于象鼻山南約l00米的山頂上,為一長方形巖石,其狀如一長方形丹盒。 龍膽赤壁:從象鼻山向南,登山后到了一個陡坡,兩塊巨石不偏不倚攔住去路,這就是龍膽坡。 觀象臺:位于象鼻山西南,在此可平視象鼻山。站在觀象臺北望,除象鼻山外,還可看到蠟燭峰等景觀。此處*山邊還建有觀象亭一座。 正一仙峰:位于龍膽坡上方山上。俗稱拇指峰,高約l0余米。正一仙峰是座崩塌殘余型山峰,酷似一個緊握四指、翹起大姆指的拳頭。正一指的就是道教正一派之意。 百歲洞府:位于正一仙峰南面,為山體下方的一個大巖洞,就像一條巨龍張開的大口,洞內(nèi)有一張下棋用的太極圓桌,就像龍口內(nèi)的明珠,據(jù)傳這里曾是鐵拐李和呂洞賓下棋的地方。 冀聾洞:在百歲洞府南面,有兩座巨大的山峰*在一起,形成洞穴。洞穴下寬上窄,高處享三。多米。洞穴上有一條長50多米的“一線天”。據(jù)傳這里曾為太平軍與清兵作戰(zhàn)時的一個指揮所。 金龍汲水:位于潛龍洞南面,這里有一小瀑布從山澗流出,但水流進水潭后未見有水外流,似被潭中的金龍將水汲干。 倒掛藤蘿:在觀看金龍汲水的小路上,可看到對面一座山峰上,有一條條粗壯的藤蘿從天而降,甚是壯觀。 舒家寨:位于潛龍洞南。舒家寨四周為陡峭山崖,稍為平緩處筑有圍墻和山門。據(jù)傳是太平軍所筑,寨中原建有房屋和蓄水池等。這里又稱“天作高山”。 虛靖堂:位于潛龍洞南面。是30代天師張繼先的修煉之處。現(xiàn)復(fù)建在舒家寨原址內(nèi),建筑為純木結(jié)構(gòu),古色古香,有觀星臺、修煉庵和生活用房等。 斧劈金山:位于舒家寨西向?qū)γ妗_@是一處崩塌殘余型丹霞景觀。兩座橫臥的山巒中分,因為色彩斑斕,俗稱“金山”。兩山之間裂縫由于雨水不斷沖刷,使中間的石塊崩塌嵌在兩山之問,石塊如上寬下窄的斧頭狀,故稱“斧劈金山”。 面具巖:位于斧劈金山的南面,一石獨立如戲劇人物的臉譜。 雄獅回頭:位于舒家寨西南方的一高大山體。雄獅回頭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觀賞。一般景觀觀看時角度不同,景觀形態(tài)也有所改變,但唯獨這座雄獅回眸不論從什么角度去看,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都顯得栩栩如生,威風(fēng)凜凜。 畬家寨:位于舒家寨西面約1公里處山路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居民建筑。畬族是古越族人的后裔,他們的住房至今保持依山而建的木結(jié)構(gòu)吊腳樓式樣。 望兒峰:位于畬家寨旁邊,是一座突出的山峰,形似一位慈祥而又滿臉痛苦的老媽媽,這尊石像就像是一個翹首盼兒歸的老母親,所以叫“望兒峰”。 洞天門:從龍虎山莊到桃花洲必須經(jīng)過一個人工隧道,這個必經(jīng)之地就叫洞天門。穿過山洞就是一派仙氣縹緲的洞天福地。 金龜翹首: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下游東岸。是僧尼峰南面觀看的形象,其外形極像一只翹首金龜。 觀景臺:位于上清河仙水巖段下游東岸,在*近僧尼峰的北面半山腰處,這里是觀看仙水巖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 龍虎山莊:位于水巖游覽區(qū)桃花洲東面山坳中,面積約2平方公里。這里群山環(huán)抱,風(fēng)景秀麗,其中有龍虎山賓館、風(fēng)云軒賓館等接待設(shè)施,為觀光度假、休閑避暑的理想勝地。
排衙峰游覽區(qū)位于龍虎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部,是從鷹潭市區(qū)方向進入景區(qū)的第一個游覽區(qū)。排衙峰景區(qū)面積約2平方公里。由秀峰奇石排列而成,呈長形,長約2公里,氣勢磅礴,其最高峰海拔267.5米。清代《龍虎山志》載:“排衙石,在仙巖東,森然羅列,若仙班之侍立。”排衙峰由多組山峰連接而成,從北至南的主要山峰有:北端的三清論道,中間的八戒夢仙、鯉魚峰、狀元峰、蠟燭峰,南端的大刀切等。 排衙峰 三清論道:指排衙峰北端三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峰高約200米,挺拔威武,頗有些高道神韻,又似道教中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峰與峰之間顧盼默契,故名三清論道。西側(cè)的太清峰,峰頂上長有竹木,有古廟遺址。 八戒夢仙:位于排衙峰西側(cè),是由雛雞石、張家山、牛巖幾座連綿起伏的山峰組合而成。遠遠望去,其形態(tài)就像是酣睡中的八戒,仰臥的姿態(tài)、圓圓的西瓜肚子,惟妙惟肖。 蠟燭峰:位于排衙峰中部西側(cè),高約100余米,為一柱狀石峰。 大刀切:位于排衙峰南端,為山峰崩塌形成。其崩裂面平整光潔,色赤如染,長寬均超過百米,如刀削而成。 天師茶園:位于排衙峰北側(cè),即三清論道峰下面,面積約300余畝,所產(chǎn)茶葉按歷代天師秘傳的制茶加工方法,制成的天師養(yǎng)神茶風(fēng)味獨特。由于龍虎山土壤氣候條件適宜茶樹生長,且多霧,所產(chǎn)茶葉具有生津止渴、清腦安神、降火明目、清涼祛暑、提神益智、消除疲勞、預(yù)防疾病、延年益壽等功效。 老君授徒:位于排衙峰東側(cè)約l000米處,一座高約100余米的山峰酷似一位滿腹經(jīng)綸的老人頭像,形態(tài)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五官分明、神情儼然安詳。在它面前有一孤立小山峰,微微前傾,很像一位畢恭畢敬、虔誠學(xué)道的小道童。小道童好像在認真地聆聽老道人講經(jīng)論道。 王長護教位于排衙峰北面龔資線公路北側(cè)的一座橫臥的山峰,山峰南側(cè)山巖突出,酷似一位仙風(fēng)道骨的老道長頭像,他表情嚴肅,面朝老君授徒峰。王長是惟一護送張道陵到龍虎山的弟子。 龍虎山文化廣場:位于龍虎山風(fēng)景旅游區(qū)排衙峰西面。占地面積6400多平方米。廣場由中心演藝場、休閑長廊、綠化草坪、花卉樹木及休閑步道組成。中心演藝場可容納萬名觀眾。演藝臺由分別代表陰(黑)陽(白)太極的兩層圓形平臺組成。演藝臺背景是一幅大型銅雕畫。寬31·96米、高2.58米,面積82.63平方米,用1.5毫米厚的紫銅板,采用鍛銅工藝精心制作而成,顯得古樸典雅。畫面分6個部分,分別代表龍虎山六大景區(qū)即應(yīng)天山、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巖、馬祖巖、洪五湖,表現(xiàn)手法上以抽象為主,具象為輔,刻畫眾多人物故事,有祖天師煉丹創(chuàng)道,30代天師巧對宋徽宗皇帝,陸九淵講學(xué)等內(nèi)容,整個畫面以上清河為背景,將深厚的歷史文化蘊含在人物故事情節(jié)中,體現(xiàn)了“道蕉長存”這一主題思想。其周邊為賓館飯店及景區(qū)機關(guān)所在地。 壁魯洞:是龍虎山眾多道教遺跡之一,據(jù)清代《龍虎山志》載:它位于龍虎山東北十五里之西仙源。明清時設(shè)置的仙源鄉(xiāng)包括現(xiàn)在的上清鎮(zhèn)、龍虎山鎮(zhèn)、彭灣以及余家鄉(xiāng)的一部分。西仙源,處于今龍虎山鎮(zhèn)的西源村委會范圍。壁魯洞在西源村大陸家東南面的一片峰巒相連的丘陵地帶,其中一座高約200米的山峰,沿山腳爬上去,經(jīng)過陡峭的三道石寨門,石壁之下便有一個大洞即是壁魯洞。洞內(nèi)寬敞開闊,高4米,寬20米,深20米,可容百人。地面平坦,洞壁有人工挖鑿痕跡,大洞里面套著一個圓球形小洞,直徑2.5米,頂部鑿成穹窿形。大洞左側(cè)有一長方形地穴,內(nèi)有灰燼痕跡,應(yīng)是生火做飯之處,右側(cè)有多層水平石隙縫經(jīng)人工鑿寬,可用作儲藏物品。洞口邊有一石臼,用于舂米,旁邊有一長2米、寬1米、深1米的石池,估計應(yīng)是蓄水池。池外有一堵土墻,應(yīng)是防風(fēng)墻。整個洞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活起居之所。站在洞口向外看,遠處群山起伏,視野開闊,近處藤樹掩映,花紅草綠,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確是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據(jù)傳說,壁魯洞曾有一位綠毛大仙在此修煉。綠毛大仙是西漢成帝時京兆長安人劉根,感嘆世風(fēng)衰敗,辭官歸隱在壁魯洞過隱士生活,寒冬酷暑不穿衣戴帽,遍身長二三尺長的綠毛,故號綠毛大仙。唐朝詩人皮日休在一首詩中寫道:“劉根昔成道,茲塢數(shù)千年。毿毿被玉體,號日綠毛仙?!钡澜套嫣鞄煆埖懒暝邶埢⑸綗挼ば薜罆r,曾到過壁魯洞,并識得傳說是太乙玉女留下的銘文,得到制命五岳檄召萬靈的神虎秘文。宋朝詩人王文卿寫有“壁魯洞”一詩:“神虎奇書太白藏,金函曾此發(fā)龍章,綠毛仙子歸何處?野草幽花滿洞香?!币院笥卸辔晃娜速x詩吟詠壁魯洞。 峨眉峰:位于龍虎山鎮(zhèn)西源陸家村后約5公里處,主峰海拔372.9米,植被為灌木叢,此山峰嶺險峻,奇峰如削,怪石天成。山頂東側(cè)有真武廟遺跡。山頂頂端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古寨堡,寨堡依山脊險要處筑以圍墻,均用赤麻石砌成,寨墻高3~5米,深凹處高8米,周圍約1200米長。設(shè)四門,有通道、女墻、哨卡等,布局嚴謹,易守難攻,此寨據(jù)傳是古時屯兵及村民避亂之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