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人學習歷史,可以清楚的知道夏、商、周的歷史,并且中國人還可以看懂商代的甲骨文,這在歐洲是不可想象的。司馬遷是西漢武帝時期的人,他寫《史記》的時候,三皇、五帝、堯、舜、禹、夏、商的歷史距離西漢已經將近三千多年了,司馬遷可以清楚的知道這些朝代的譜系,這在歐洲也是不可想象的。古典希臘羅馬時期的人們對邁錫尼、克里特文明是不知道的,邁錫尼、克里特文明相當于中國夏商文明,也就是說蘇克拉底、亞里士多德并不知道邁錫尼、克里特文明,而中國的孔子、孟子則對夏商的譜系十分的清楚。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中世紀早期的人們是不了解古典希臘、羅馬時期的歷史的,因為古希臘和羅馬的文獻都是希臘文和拉丁文書寫的,中世紀早期的人們除了部分教士以外,都是文盲和半文盲,根本不懂拉丁文和希臘文,更重要的是古希臘和羅馬的文獻都保存在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世界,當時的人們只了解基督教的相關知識,對古典時期的文化一無所知。 公元6世紀至8世紀可以說是西歐文明的“黑暗時代”,直到公元8世紀晚期,在查理曼及其后繼者的推動下,歐洲掀起了第一次“文藝復興”運動,這次文藝復興也被稱為“加洛林文藝復興”。西歐人才漸漸開始知道古典希臘和羅馬的文獻,當然這一時期的教育和文化依然被為數不多的教士所壟斷。 加洛林王朝文藝復興所需要的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獻是從哪里來呢? 羅馬帝國滅亡以后,一部分古典文獻收藏于拜占庭帝國的圖書館,另一部分收藏于阿拉伯世界的圖書館。尤其是阿拉伯帝國攻占了原屬于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小亞細亞等地以后,可以說,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的。 阿拉伯學者通過翻譯保存了大量的希臘學術著作,阿拉伯學者先把古希臘和羅馬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然后西歐人又把阿拉伯文版的這些著作再翻譯成拉丁文,傳回歐洲,彌補了歐洲文化的“斷層”,點燃了歐洲智慧的火種。 西歐歷史上有三次文藝復興,第一次是加洛林王朝時代(公元8世紀晚期至9世紀)的文藝復興,第二次是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的文藝復興,也叫12世紀的文藝復興,第三次文藝復興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14、15世紀發(fā)生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說白了,就是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西歐的文化受到嚴重的破壞,輝煌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蕩然無存,文藝復興就是要不斷的復興古典希臘和羅馬時代的文化,而復興古典時期的文化就必須去阿拉伯世界的圖書館找古希臘和羅馬的著作,或者阿拉伯人把這些著作傳回西歐。文藝復興其實也是向阿拉伯人學習文化。 阿拉伯人熱衷于翻譯古典希臘和羅馬的著作,在公元9世紀到11世紀之間,阿拉伯掀起了一場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翻譯運動,被稱為“阿拉伯翻譯運動”。 于是有人會提出一個疑問,阿拉伯人在中世紀的科學和文化如此發(fā)達,并且還比西歐人更了解希臘和羅馬的文化,那為什么進入近現以后,還讓西歐人后來居上了呢?因為阿拉伯文化雖然很發(fā)達,但卻是個大雜燴,阿拉伯文化有自身的伊斯蘭教文化,有近東文明古國的(如波斯帝國)的文化,有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還有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同時阿拉伯人處于歐亞大陸的中心位置,一方面保存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另一方面還把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傳播到歐洲,如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fā)明和印度的數學等。 其實阿拉伯文化的本質還是伊斯蘭文化,對伊斯蘭教的信仰無比熱衷,古希臘和羅馬的理性主義始終沒有發(fā)展起來。阿拉伯人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繼承者,但卻沒有繼往開來,相當于把西方的文明火種小心翼翼的保存了起來,然后交給了西歐人,另外還把中國—印度的東方文化傳播給了西歐人。阿拉人至始至終是文明傳播者的角色,而自身依舊是伊斯蘭文化為主體。 不管怎么樣,阿拉伯人對歐洲文明是有貢獻的。正如英國學者羅伯特·布雷福特說:“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如果沒有他們,歐洲就不會扮演那么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響,在十五世紀,真正的文藝復興就不可能發(fā)生。' 令人吊詭的是,今天阿拉伯世界的極端分子經常攻擊西方文明,甚至說要把西方文明打敗,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掉,殊不知,現代歐洲文明的出現,阿拉伯人也是有貢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