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封建皇帝大都是遭受叛亂被殺,抑或亡國被殺等等,基本上是死于非命。而被斬首而死的皇帝卻不為常見。根據(jù)相關史料記載,總結出以下三位: 一、慕容超 慕容超(公元384年―公元410年),鮮卑族人,字祖明,南燕獻武帝慕容德的侄子,北海王慕容納之子,十六國時期南燕最后一位皇帝。 慕容超統(tǒng)治后期,朝政廢弛,奢侈糜費,百姓深受其害,宗室大臣也受到肆意凌虐。慕容超如此行徑,很快便失去了人心、眾叛親離。南燕太上六年(公元410年)正月,東晉太尉劉裕率領軍隊討伐慕容超,前燕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慕容超被劉裕的軍隊俘虜。劉裕數(shù)說慕容超不投降的罪狀,慕容超只把母親托付給劉敬宣,一句話都沒說。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并在街市將其斬首,時年二十六歲,南燕滅亡。 據(jù)《晉書》記載:超與左右數(shù)十騎出亡,為裕軍所執(zhí)。裕數(shù)之以不降之狀,超神色自若,一無所言,惟以母托劉敬宣而已。送建康市斬之,時年二十六。 二、冉閔 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包圍。在拼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余人,終于殺出包圍圈,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zhàn)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和敵人拼命,一直殺到最后一人……燕將慕容恪捉到冉閔后,獻與前燕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憑什么敢妄自稱天子?” 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疤煜麓髞y,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龍城,斬于遏陘山。冉閔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 三、王莽 王莽,西漢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出生在一個王姓家庭,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公元前8年,王莽自認是舜的后裔,應受漢禪,建立新朝。 王莽做了皇帝后,并不窮奢極俗,而是千方百計為國家富強、百姓富裕而想辦法。他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稱“王莽改制”。王莽改采取的一些政策諸如停止土地和奴婢的買賣、“五均六筦”等,目的在于緩解當時社會日益尖銳的矛盾,節(jié)制商人們對農(nóng)民的過度盤剝。但他的這些做法觸犯了當朝達官貴人和富商巨賈的利益,受到了他們的極力阻撓,以失敗收場。而王莽后期推行了幾次的貨幣改革也沒有成功。 新朝末期,國家爆發(fā)了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由于“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最后終于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惫e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于宛市(今河南南陽)的鬧市示眾,數(shù)十個軍士爭相分裂了王莽的尸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