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NB-IoT與eMTCA:多模的物聯網“全網通”或是未來趨勢!自動駕駛標準或允許后攝像頭取代后視鏡

 llilang 2017-06-13

Intel 加速WebRTC應用升級 攜手中國移動打造智能家庭
Intel在大中華區(qū)的授權分銷商有:Avnet,Arrow,大聯大,Mouser等。

近日,英特爾與中國移動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圍繞Web實時通信(Web Real Time Communication,簡稱WebRTC)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展開全面合作。利用英特爾多平臺的硬件優(yōu)勢和面向WebRTC的英特爾?協同通信開發(fā)套件(Intel? Collaboration Suite for WebRTC)作為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的特點,攜手中國移動打造和優(yōu)化涵蓋智能終端、智能家庭網關和云服務器端一體化的視頻通信解決方案,全面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面向家庭用戶應用場景,雙方對共同關心的業(yè)務產品、技術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富有建設性的討論,對技術發(fā)展方向和合作前景達成了普遍共識;對共同感興趣的技術創(chuàng)新,形成了較為接近的觀點和意見。相信隨著合作的深入展開,能夠在音視頻通信領域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對雙方的業(yè)務發(fā)展和技術進步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國移動旨在為用戶提供一體化的家庭通信、娛樂、生活等多場景智能服務。而視頻通信,則是智能家庭應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模塊。英特爾豐富的端到端音視頻解決方案經驗,非常貼合智能家庭的應用需求,如多終端、高畫質、低延遲等。雙方還將在更廣闊的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智能生活體驗。

英特爾表示,將于近期發(fā)布面向WebRTC的英特爾?協同通信開發(fā)套件3.4版本。這款開發(fā)套件面向快速增長的實時通信市場,可應用于高端會議、協同通信、在線醫(yī)療及教育、互聯網社交娛樂等多個領域。同時,套件能讓開發(fā)者把高性能實時通信功能快速融入產品,降低了創(chuàng)新門檻,加速了創(chuàng)新進程,是運行和支持大并發(fā)量實時音視頻應用開發(fā)的理想平臺。受益于CPU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加速引擎設計,英特爾智能網關產品從數據包加速轉發(fā),到QoS服務控制都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這也使得運行在智能網關的應用擁有良好的用戶體驗。同時英特爾還著力于軟件生態(tài)系統的建立,為客戶不僅帶來好的硬件產品,而且鼓勵更多創(chuàng)新的增值業(yè)務運行在英特爾的平臺上,讓消費者充分享受更智能的聯網家庭所帶來的樂趣。

據權威機構預測,2017年至2025年間,WebRTC市場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24.3%,2025年的全球市場總值將超過810億美金。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軟件與服務事業(yè)部系統技術和優(yōu)化部門總經理 Michael Greene表示:“在未來的數年里,WebRTC無疑將是全球最具爆發(fā)潛力的市場之一。與此同時,承載通信的前端智能硬件、后端數據中心和服務器也必然迎來大幅增長的機遇?;贗A架構的強大計算能力,英特爾將加速拓展多平臺技術優(yōu)勢,為不同領域的合作伙伴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從而讓最佳精彩體驗成為可能?!?br>
NB-IoT與eMTC:多模的物聯網“全網通”或是未來趨勢
在高通看來,物聯網多模是趨勢,NB-IoT與eMTC這兩項技術將相互補充。如果采用全球NB-IoT+eMTC雙模的方式,將會充分發(fā)揮兩種技術的優(yōu)勢,彌補雙方的不足。

自去年以來共享單車在國內各大城市全面開花,在為國人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推動了國內物聯網市場的發(fā)展。今年2月下旬,ofo宣布與中國電信、華為達成全面合作,將共同研發(fā)基于新一代物聯網NB-loT技術的共享單車智能解決方案,打造全球首款物聯網共享單車。5月23日,高通也宣布計劃與中國移動研究院及中國智能共享單車領先企業(yè)摩拜單車展開合作,啟動中國首個eMTC/NB-IoT/GSM(LTE Cat M1/NB1和E-GPRS)多模外場測試。為何摩拜、ofo這兩家國內最大的共享單車廠商都如此積極的采用新一代的物聯網技術呢?eMTC/NB-IoT到底有何優(yōu)勢?

據市場研究公司IDC預測,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量將接近300億左右。物聯網市場規(guī)模預期在2020年前將以每年16.9%的速度增長,全球物聯網市場到2020年將增長至1.7萬億美元。而其他業(yè)界廠商則預計,到2025年物聯網連接數量將在500億至1000億之間。

對于通信設備廠商和電信運營商來說,相比基于Wi-Fi、藍牙、ZigBee等技術陣營的物聯網設備,基于蜂窩技術的物聯網連接設備更具價值。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蜂窩物聯網連接數量將增至24億。根據Machina Research的預測,到2025年,所有物聯網連接中的72%將使用Wi-Fi、藍牙、Zigbee這樣的短距離傳輸技術。蜂窩物聯網連接到2025年將達到220億個(2015年底這一數字為3.34億),雖然屆時5G可能已經大規(guī)模商用,但是其中大部分仍將基于LTE技術。

不同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物聯網市場對于移動性、數據傳輸速度的要求都相對較低,所以之前應用在物聯網市場的主要還是2G/3G網絡。不過很快,兩種窄帶LTE技術標準eMTC以及NB-IoT將成為物聯網應用新的主流技術標準。


NB-IoT與eMTCA:多模的物聯網“全網通”或是未來趨勢!自動駕駛標準或允許后攝像頭取代后視鏡
圖1:NB-IoT基于3GPP標準演進而來


特別是NB-IoT,早在2015年9月的RAN全會上,就已經被3GPP確定為窄帶蜂窩物聯網的標準。2016年6月16日,NB-IoT技術協議獲得了3GPP 無線接入網(RAN)技術規(guī)范組會議通過。從立項到協議凍結僅用時不到8個月,成為史上建立最快的3GPP標準之一。在9月完成性能標準制定和12月完成一致性測試后,NB-IoT即可進入商用階段。

去年3月,3GPP也正式宣布eMTC相關標準,并已經在R13版本發(fā)布。同時,作為未來窄帶5G物聯網的基礎,eMTC和NB-IoT會根據今后的技術、應用場景等的發(fā)展隨著LTE協議共同演進。

NB-IoT和eMTC作為物聯網領域最具潛力的兩項技術,可適用于智能家居、共享單車、物流追蹤、智能抄表、智慧樓宇、智能穿戴、廣域物聯、工業(yè)物聯等典型應用場景。

NB-IoT和eMTC
NB-IoT和eMTC都屬于窄帶LTE技術,NB-IoT使用的帶寬大約為200KHz,支持100Kbps以下速率傳輸低流量數據;而eMTC技術則使用的是1.4MHz帶寬,最高數據傳輸速率達1Mbps。而這也使得終端和核心網絡的復雜性進一步降低,可實現更低功耗延長續(xù)航時間,通過冗余傳輸實現更深覆蓋。完全符合目前物聯網設備對于傳輸速率要求不高,低功耗、低成本的需求。

NB-IoT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勢:
(1)強連接:穿墻能力上比Cat.4 LTE提升20dB增益,在同一基站的情況下,NB-IoT可以比現有無線技術提供50-100倍的接入數。一個扇區(qū)能夠支持10萬個連接,支持低延時敏感度、超低的設備成本、低設備功耗和優(yōu)化的網絡架構;

(2)超低功耗:由于NB-IoT聚焦小數據量、低速率應用,因此NB-IoT設備功耗可以做到非常小,設備續(xù)航時間可以從過去的幾個月大幅提升到幾年甚至十年以上;

(3)深度覆蓋:能實現比GSM高20db的覆蓋增益,相當于提升了100倍覆蓋區(qū)域能力;

(4)低成本:NB-IoT構建于蜂窩網絡,可直接部署于GSM網絡、UMTS網絡或LTE網絡,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同時低速率、低功耗、低帶寬同樣給NB-IoT芯片以及模塊帶來低成本優(yōu)勢。

(5)安全性:繼承4G網絡安全能力,支持雙向鑒權以及空口嚴格加密,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性;

(6)穩(wěn)定可靠:能提供電信級的可靠性接入,有效支撐IoT應用和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與NB-IoT技術相比,eMTC同樣具有以上諸多特點,不過在信號覆蓋深度(穿墻能力比Cat.4 LTE提升15dB增益)、功耗、成本上則不同于NB-IoT。不過eMTC優(yōu)勢則在于傳輸速率更快,更低延時(100ms級,NB-IoT是秒級),支持移動性、FDD、定位、支持VoLTE語音通信等。不過,當3GPP Release 14標準的NB -IoT 出來之后也能夠支持定位和一定的移動性等特性。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eMTC和NB-IoT各具優(yōu)勢,并在特性上有一定的覆蓋,同時很難有非常清晰的界限。對于二者的關系,高通認為,兩項技術之間是互補的關系,并各自適用于不同的物聯網使用情境,同時,LTE窄帶技術和現有2G/GSM多模共存。


運營商加速布局
據GSA報告,全球有19家運營商在部署NB-IoT,預計2017年年底,NB-IoT商用網絡將達到25個。北美市場重點聚焦在eMTC商用,其后才是NB-IoT。歐洲和亞洲大部分會優(yōu)先在2017年部署NB-IoT。北美優(yōu)先推動eMTC商用主要是因為其4G網絡部署在低頻上,商用eMTC相對更為容易。而歐洲及中國三大運營商的4G網絡則建設在高頻上,這對于部署NB-IoT更適合網絡演進。目前國內的三大運營商在積極部署NB-IoT的同時,也在力推eMTC。不過從商用角度來看,在國內NB-IoT顯然是會更快。

根據中國聯通的規(guī)劃,其將采用900MHz+1800MHz頻段來部署NB-IoT,其中農村將以900M為主。目前中國聯通的NB-IoT已經在十多個城市進行了部署試驗,提供了包括像對于智能抄表、智能路燈、智能停車等應用的支持。中國聯通預計將會在8月實現在全國具備NB-IoT商用接入能力。而在去年年底前,中國聯通在北京就已經實現了現網下的eMTC數據傳輸。對于eMTC商用,中國聯通將進行4個城市的規(guī)模試點,2018年適時部署eMTC。

相對于中國聯通來說,中國電信的動作似乎更快。據了解, 2016年12月中國電信的NB-IoT項目正式啟動,籌備測試資源、制定總體方案和測試規(guī)范;2017年1月完成了NB-IoT試驗網工程建設;2017年3月完成場外試驗。根據中國電信的規(guī)劃,預計到2017年6月,中國電信將完成端到端業(yè)務運營級測試驗證,完成NB-IoT全網部署,正式啟動商用化工作。與此同時,中國電信也在積極推動eMTC。按照中國電信的目標,今年年底,將會展開eMTC試商用,2018年將會實現eMTC正式商用。

去年11月,中國移動就完成業(yè)界首個基于3GPP標準協議的NB-IoT端到端系統功能及性能驗證。今年1月底,中國移動在鷹潭完成了覆蓋城市全域的NB-IoT網絡的建設及開通。隨后,中國移動在相關省市也展開了NB-IoT的試點,同時也展開了eMTC試驗。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在MWC2017上就表示:“2017年中國移動將在杭州、上海、廣州、福州4個城市開展NB-IoT及eMTC的規(guī)模試驗,后續(xù)將在多個重點城市開展商用,2018年將實現全網規(guī)模商用?!?br>
從各個運營商部署的策略不難看出,不管是eMTC還是NB-IoT,運營商的都沒有忽視,并且貫徹著兩手都要抓并且兩手都硬的思想。從eMTC和NB-IoT的各自的特點出發(fā),NB-IoT采用FDD半雙工,沒有移動性,支持VoLTE,滿足成本高效、時延不敏感、低數據量、深度覆蓋用例的需求;而eMTC采用FDD/TDD半雙工,具有有限移動性到全移動性,能夠支持VoLTE,可以滿足高可靠性、關鍵業(yè)務型和低時延用例需求。兩者有所覆蓋但更多是相互補充,結合兩種技術的優(yōu)勢,將滿足更廣泛的場景需求。運營商對兩者都不敢懈怠的原因還有另一個,就是NB-IoT和eMTC有望成為5G的一部分,3GPP針對5G mMTC場景,會首先評估NB-IoT/eMTC及其增強是否滿足5G指標,若滿足則將其作為5G標準方案。

芯片廠商爭奇斗艷:多模才是未來趨勢?
面對著巨大的物聯網市場,以及運營商對于NB-IoT和eMTC的力推,各大物聯網芯片廠商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場盛宴。

這些芯片廠商的在物聯網行業(yè)的舉動之一就是通過和運營商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動LTE物聯網在中國的發(fā)展。以高通為例,2016年11月,高通聯合中國移動和愛立信,啟動國內首個Cat-M1測試;2016年12月,高通與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同一月,高通還聯合中國聯通和愛立信,完成基于Cat-M1標準的現網數據傳輸;今年3月,高通與華為合作,首次打通TDD Cat-M1標準空口 First Call。

除了攜手運營商和合作伙伴,各大芯片廠商面對物聯網的不同的使用場景和需求還推出了各自的物聯網芯片。作為NB-IoT標準的參與制定者,華為海思目前正在不遺余力的力推NB-IoT芯片。據了解,華為的NB-IoT芯片Boudica 120芯片在6月底將大規(guī)模發(fā)貨,由ublox、移遠合作提供NB-IoT商用模組。Boudica 150(支持1800M)今年二季度可以測試、第三季小批量商用、第四季大規(guī)模商用出貨。

此外,紫光展銳旗下的銳迪科推出的2G、NB-IoT雙模物聯網芯片RDA8909即將在6月量產。中興微電子的NB-IoT的芯片Wisefone7100也預計在今年二季度上市。

同樣作為NB-IoT標準的參與制定者,高通的策略則與華為等廠商的策略不同。在高通看來,物聯網多模是趨勢,NB-IoT與eMTC這兩項技術將相互補充。如果采用全球NB-IoT+eMTC雙模的方式,將會充分發(fā)揮兩種技術的優(yōu)勢,彌補雙方的不足。

去年年初,高通就曾推出了MDM9x07系列調制解調器,此前已經被60多個廠商所采用,100多款產品在設計和上市過程中。去年,高通還推出了可以支持eMTC/NB-IoT/GSM的多模物聯網芯片MDM9206。這款芯片憑借單一硬件就能實現對于eMTC/NB-IoT/GSM的多模支持,用戶可以通過軟件進行動態(tài)連接選擇。同時集成的射頻可以支持15個LTE頻段,基本可以覆蓋全球大部分區(qū)域。其優(yōu)勢就在于通過單個SKU解決了全球運營商及終端用戶的多樣的部署需求,具有高成本效益、快速商用、可通過OTA升級保障等優(yōu)勢。

得益于高通在手機行業(yè)里有多年的積累,包括通信的連接能力、Bluetooth、Wi-Fi、NFC等等,同時在CPU、GPU、多媒體,也就是AP側,包括相機、顯示以及認知計算、增強現實等等領域也是有一定儲備的。此前高通產品市場高級總監(jiān)沈磊就表示:“高通有能力把不同的IP、不同的能力集中在新的標準IoT模塊里?!睋榻B,高通MDM9X07和MDM9206的模塊,除了具有eMTC和NB-IoT的連接能力,同時在內部也集成了CPU,有豐富的接口,“調制解調器本身就是系統控制器”。另外,高通還整合了A-GNSS解決方案,支持蜂窩和Wi-Fi定位,并且提供了很多軟件,擁有安全性方面的能力。高通稱,目前MDM9206已經獲得大多數業(yè)界領先的OEM廠商和模塊廠商的終端設計,基于MDM9206的模塊也已經發(fā)布。而全球采用高通芯片的物聯網終端出貨量已經超過15億,平均每天都有超過100萬顆物聯網芯片出貨。足見高通所提供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在互操作性、連接性、計算和安全等方面都能滿足客戶需求。除了高通之外,英特爾和RDA也在朝著“全網通”方向部署。英特爾的XMM 7315也是一款支持NB-IoT和eMTC兩種標準的芯片,預計將會在今年下半年商用。RDA另一款支持eMTC、NB-IoT和GPRS的三模產品RDA8910也在準備中,預計將于2018年二季度量產。

Cypress布局物聯網 整合有線與無線技術
Cypress在大中華區(qū)的授權代理商包括:Arrow,Digi–Key,Future,Mouser,增你強,威健,Skysoon,JETRONIC,Jingxi,Skyeetech,全科科技,Sunray,Galaxy,Cytech。歡迎登錄www.cedachina.org查看授權分銷商目錄或聯系CEDA秘書處對接授權分銷商渠道得到可靠的貨源。

智能工廠、智能家庭等由傳感器、網關、云端所串起的「無線」物聯網概念,已相當耳熟能詳。 但去年并購了博通(Broadcom)旗下物聯網業(yè)務的賽普拉斯(Cypress)認為,以高速、快充、零延遲等面向來看,無線技術恐怕無法取代有線技術在聯網世界的地位。有鑒于此,該公司旗下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同時整合了有線與無線技術。 這對目前以無線技術作為主要發(fā)展方向的物聯網應用市場來說,勢必會帶來頗大的影響。

博通在大中華區(qū)的授權代理商包括:科通,新蕾電子,Arrow,Avnet等。

賽普拉斯資深產品營銷總監(jiān)Mark Fu表示,物聯網的發(fā)展不該局限于智能手環(huán),其最大的功能是把所有的對象數據化,用大數據的方法來控制、優(yōu)化一切的對象。因此,有很多的應用會同時需要有線與無線的連接,而USB Type-C是目前市面上最強大的有線連接,其可傳遞100 W的功率,且傳輸表現非常穩(wěn)定。

Mark進一步表示,即便Cypress有許多無線產品,但我們認為有線是不可能消失的,也不可能被無線給取代,這涉及到高速、快充、零延遲等多面向的問題。市場目前已可用無線技術來連接顯示屏幕與智能型手機,如Apple TV,但若要求的是要將顯示屏幕與智能型手機來聯網,并同步運作玩游戲,便會產生延遲的問題(Latency),這唯有靠有線技術才有辦法達成。

Mark分析,在充電的部分也是有線技術領先得多,有線充電已可做到100W,但無線充電僅能做到15W左右。 此外,在影像傳輸速度的部分,4K 60fps影像所需要的傳輸速度,已到16Gbit/s,到了8K更達20Gbit/s以上,Type-C則可支持到40Gbit/s,相較之下便會發(fā)現,無線傳輸的速度還遠差了10倍之遠。

Cypress一直以來的強項是在MCU、USB Type-C控制IC、NOR Flash、SRAMs、汽車儀表組等。 然而,該公司于去年以5.5億美元并購了Broadcom旗下物聯網業(yè)務后,目前藉由其支持的知識產權、WICED軟件開發(fā)工具與開發(fā)生態(tài)系與社群,同時提供Wi-Fi、藍牙、Zigbee物聯網產品線。 藉由MCU、無線與有線連接、Memory三方面的整合,該公司期望為汽車與工業(yè)市場等重要的嵌入式系統,提供最為完整的解決方案,并從過去提供單顆的IC,走向多顆的IC來做整體性的提供。

Mark Fu舉例,智能手環(huán)的制造商,以往是采用Cypress的MCU,其他的IC則和別家廠商取得,如今制造商可以直接采用Cypress的智能手環(huán)解決方案,其中的IC與軟件開發(fā)工具包,也將全數由Cypress包辦。 且這樣的解決方案,亦讓我們對IC整合的空間變得更大,例如在MCU中直接具有Wi-Fi功能,這也不是不可能的。

自動駕駛標準:或允許后攝像頭取代后視鏡
中國版自動駕駛標準體系的制定進入了關鍵階段。近日,從第三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及標準法規(guī)國際研討會上獲悉,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體系制定已經初步完成,即將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標準化研究所所長馮屹介紹,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一共包含95項標準,分為基礎、通用規(guī)范、產品與技術應用、相關標準四大類。與此同時,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制定路線圖也有望在近期收尾。該路線圖的制定共包含五大分析內容:公共需求、產品技術、成本效益、市場供求和標準法規(guī)。截止目前,除成本效益分析之外的工作都已經完成。

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zhí)行器等裝置,并融合現代通信技術,能實現環(huán)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并最終可實現替代人類操作的汽車,也就是俗稱的自動駕駛汽車。

據了解,2014年國家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啟動了智能網聯汽車標準規(guī)劃和制定工作。工信部委托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中國汽車工程協會、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工展開研究。

馮屹指出,在今后制定和修訂相關標準時,將引入“功能相當”和“效果等同”原則,即在不降低車輛或系統功能與效果的前提下,允許采用功能相當和效果等同的其他技術或產品。這一原則將為發(fā)展智能網聯汽車中涌現出的新技術和新裝置提供便利和入口。

“根據這一原則,未來的智能汽車有可能會沒有后視鏡。只要廠商們能夠證明在車輛尾部安裝后置攝像頭與后視鏡'功能相當’、'效果等同’?!? 馮屹舉例稱。


“到2020年初步建立標準體系”
從工作目標上來看,我國計劃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夠支撐駕駛輔助及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到2025年,系統建成能夠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除了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智能網聯汽車法律法規(guī)》編制工作也順利完成。該法規(guī)以是否允許汽車執(zhí)行部分或者全部自動駕駛任務,或是否規(guī)定由人類執(zhí)行任務作為判斷標準,研究分析了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強制性的標準對智能網聯汽車的適用性的情況。

“目前國家的汽車強制性標準對智能網聯汽車特別是對自動駕駛功能形成的制約主要體現在轉向標準禁止自動轉向功能和視野標準對前置攝像頭布置的限制兩個方面?!瘪T屹稱,汽車標準化研究所建議應當通過豁免、修訂現行強制性標準中不適應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功能和結構的條款,來適應自動駕駛的發(fā)展。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長盧希在會上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標準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目前工信部正在聯合法發(fā)改革委、公安部、交通部等有關部門建立車聯網協調機制,并在這個機制下推動解決一些需要跨部門協調的重大問題,同時抓緊推動制定標準體系指南。

“涉及交通安全以及事故認定的司法和執(zhí)法問題仍然是空白”
在會議間隙,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安全研究室副主任周文斌表示,盡管目前有關自動駕駛的技術和行業(yè)標注的制定已經取得相當進展,但涉及交通安全以及事故認定的司法和執(zhí)法問題仍然是一片空白,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修訂被提上日程還遙遙無期。

周文斌說道:“我認為,當下比較難的,體現在執(zhí)法和司法上。比如,智能網聯汽車發(fā)生超速了,有可能是車的問題,但依照目前的執(zhí)法過程,主要是管理駕駛員的,涉及到行政罰款還好說,如果涉及到計分、資質的剝奪,這個東西調整起來就比較麻煩。”

“民事層面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現在交通警察處理交通事故的時候,一般當事人就是交通參與者,指的是自然人,但智能網聯汽車出現之后,責任認定就涉及到車的一些問題。”周文斌又補充說。

公開報道顯示,目前世界上主要國家地區(qū)都在積極開展自動駕駛標準法規(guī)的制定:美國發(fā)布了《自動駕駛汽車政策指南》,為自動駕駛方的安全設計、測試應用提供了理論框架;德國從測試方面著手,建立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標準檢測步驟,從模擬方針、實車測試、功能安全方面對產品進行評價。

2016年3月23日,聯合國相關部門正式通過了《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修正案,為發(fā)展自動駕駛掃清了制度障礙。該修正案指出,在全面符合聯合國車輛管理條例或者駕駛員可以選擇關閉該技術的情況下,將駕駛車輛的職責交給自動駕駛技術可以被允許應用到交通運輸當中。在此之前,出于對道路安全的考慮,《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規(guī)定,駕駛車輛的職責必須由人類駕駛員負責。

在6月7日的會議上,聯合國汽車安全處官員Francois Guichard表示:“我們要迅速采取行動,因為現在交通安全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重大的威脅,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標準化的工作,比如說通過ISO(國際標準化組織)來進行,同時聯合國必須要參與到其中,而且要非常迅速地適應科技發(fā)展的環(huán)境?!?br>
美日企業(yè)聯合投資廈門 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yè)發(fā)展
擁有中國最先進光罩制造設備,引入40納米和28納米技術的廈門美日豐創(chuàng)光罩有限公司,7日在廈門火炬(翔安)產業(yè)區(qū)開工建設。

廈門美日豐創(chuàng)光罩有限公司由美國Photronics(福尼克斯公司)和日本DNP(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合資設立,這兩家公司繼2014年在臺灣合作設廠后又攜手挺進大陸。

廈門市副市長李輝躍、廈門美日豐創(chuàng)光罩有限公司董事長Deno等參加了當天的動工儀式。該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康智告訴中新社記者,公司未來5年間將投資1.6億美元,預計明年投產,初期將擁有每月500到800片產能。光罩是集成電路產業(yè)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類似于生產集成電路的“膠卷底片”。業(yè)界認為,廈門美日豐創(chuàng)光罩有限公司的開建,令中國集成電路產業(yè)“如虎添翼”。李康智說,目前大陸很多光罩需求都依賴于進口,這必然令最講求時效的半導體行業(yè)生產、發(fā)展受到影響;擁有最先進28納米、40納米技術的廈門美日豐創(chuàng)光罩有限公司投產,可對大陸半導體產業(yè)有促進作用。

由集成電路巨頭臺灣聯電在廈門投資建設的廈門聯芯,被認為將是廈門美日豐創(chuàng)光罩有限公司的重要客戶。廈門聯芯公司副董事長許志清表示,廈門美日豐創(chuàng)光罩有限公司投產后,對“聯芯”是“如虎添翼”,可加強“聯芯”的競爭力。

許志清亦表示,全世界能夠生產光罩的先進工廠“不超過十家”,“聯芯”、“美日豐創(chuàng)”先后落戶廈門,也將令廈門集成電路供應鏈更完備,有助于大陸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