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們在讀《高迪密碼》,憶起在西班牙見過的高迪作品。有人說,沒親眼見過西班牙建筑師高迪的作品,就不能算到過西班牙,更不能說到過巴塞羅那。這話真實,巴塞羅那是“高迪之城”。巴塞羅那奧運會的一句宣傳口號就是“整個巴塞羅那即是高迪”。 在高迪的建筑作品中,有17項被西班牙列為國家級文物,7項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世界建筑大師中,可能只有他享有這般榮耀。圣家族教堂、古埃爾公園、米拉公寓和巴特羅公寓等巴塞羅那的主要旅游景點,都是高迪的杰作。臺灣一位知名建筑設計師說高迪作品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有一些道理。 我們一到巴塞羅那,就去拜見“高迪”。先去了圣家族大教堂,又譯作“神圣家族教堂”或“圣家堂”,這座教堂位于巴塞羅那的市中心,是城市最顯著的地標,我們在很遠處就看到教堂塔尖頂端的“花朵”。這座教堂始建于1884年,至今也沒有完工。據(jù)說要到2050年才能基本竣工。我們去的時候,教堂頂上有施工的起重機,里面搭著手腳架,工人和技術人員都在專心干活,心無旁騖。可這些似乎并不妨礙游人的觀賞,游客有專門的參觀通道。多年來,圣家族大教堂就這樣邊建設邊開放,成了一種巴塞羅那的特色,也有精神象征。西班牙朋友告訴我們,建造這座宏偉建筑的資金全部來自于門票和個人捐助,因為要秉承宗教的奉獻精神,建這座教堂的初衷是為窮人祈禱和救贖,所以一直堅持不用政府的錢。 圣家族大教堂 我們參觀過世界上許多教堂,圣家族大教堂的確與眾不同,設計非常奇特,每一處造型都是仿自然的。高迪把鳥巢、螞蟻窩、鐘乳石、山脈、樹木、花朵和巖石變成了尖塔、拱頂、圓頂、支柱、墻壁和門窗。墻壁上雕刻出的各種各類動植物,就像它們在自然中一樣愜意和安頓。教堂里的支柱形同大樹,長出大大小小的分枝。整個教堂就如同一片原始森林,枝繁葉茂,百鳥爭鳴,百獸嬉戲,百花怒放。教堂有一種荒原的純凈、抽象和粗獷的氛圍。 教堂里設有圣家族大教堂建設博物館,在這里,我們讀到了高迪的生平和他不凡的建筑設計思想。高迪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辛勞的做鍋匠,家境貧寒,他是小兒子,從小體弱多病,多愁善感,愛獨處,愛胡思亂想,愛靜靜地觀察自然,對一只小蟲子和一片樹葉都能瞧上半天。他渴望成為建筑師,就上了巴塞羅那建筑學校。青年的高迪依舊孤僻內向,不愛交際,因家庭愈加貧困,學生時代的高迪就靠搞建筑設計來養(yǎng)家糊口了。高迪的畢業(yè)設計是為一所大學設計禮堂,奇特的方案引起很大爭議,建筑學校的校長由此感嘆地說:“真不知道我把畢業(yè)證書發(fā)給了一位天才還是一個瘋子?!?/span> 1878年是高迪的幸運年,他獲得了建筑師的稱號,得到巴塞羅那大富豪古埃爾的熱情舉薦,高迪每一個新奇的建筑構思,當時許多人都認為是瘋狂和怪誕,可古埃爾卻十分欣賞,古埃爾成為高迪的慷慨投資人和終生朋友,支持高迪充分自由地表現(xiàn)自己與眾不同的建筑思想。高迪與女人無緣,終生未娶,也沒有紅顏知己。為了設計,他常常廢寢忘食,要人提醒,才啃幾個面包充饑。他不修邊幅,穿著又臟又破。1926年6月10日,巴塞羅那舉行有軌電車通車典禮,電車撞倒了一位衣衫襤褸和面容枯槁的“老乞丐”,他被送到醫(yī)院后不久就斷了氣,正當人們準備把他送到窮人公墓草草埋葬時,一位路過的老太太認出這“老乞丐”竟是當時已經(jīng)名聲顯赫和備受尊敬的高迪。于是,全城哀悼,將74歲的大師隆重安葬在圣家族大教堂的地下,為了建好這座教堂,他全力以赴,耗費了43年的心血。 高迪的建筑理念是一切建筑都不應是人憑空想象出來的,而必須是對自然的再現(xiàn)和人類幻想的結合,建筑要遵循大自然的所有規(guī)律。高迪痛恨直線,酷愛曲線,因為他認為自然界根本沒有僵硬的直線,沒有橫平豎直和方方正正的東西,波浪弧度、螺絲紋路、鳥巢網(wǎng)格、動物軀體、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流都是由曲線和弧度構成的。所以,高迪的建筑基本沒有直線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錐形、雙曲線、拋物線各種變化來組合仿自然的建筑,充滿韻律的動感和統(tǒng)一的美感。 高迪是一個單純的人,像長不大的孩子,充滿童心童趣,他熱愛大地,不遵循現(xiàn)有的理論,不接受俗成的觀念和扭曲的專業(yè),他直接觀察事物的本質,從大山、森林、海洋、動植物中得到靈感,他的設計充滿了奇思妙想。高迪證明,沒有建筑物的支柱能比大樹的形態(tài)更美好,也沒有建筑物的圓頂能比人的頭顱更漂亮,要獲得建筑物的平衡,就必須觀察山脈的穩(wěn)定。圣家族大教堂內的柱子形同大樹,就是高迪受到自然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樹狀立柱這樣的結構來分攤和支撐建筑物的重量。 了解高迪建筑思想后,我們再看他的作品,似乎讀懂了一些。古埃爾公園是高迪的烏托邦,里面每一處建筑都透露他對自然的愛和童心未泯。我們一大早進去時,游人寥寥無幾,四周靜謐無聲。觀景臺墻壁和座椅都鑲嵌著白、棕、藍、綠、橘紅色的碎瓷片,猶如星星點點的野花;土色的支柱表面疙疙瘩瘩,就像原始森林中生長多年的老樹;避雨和遮陽通道的原石墻壁故意歪斜,支柱也不正,就像走進天然的洞穴;各種怪獸造型的排水口、蜥蜴、蛇和蠑螈的雕塑散布在各處,看上去栩栩如生;公園入口處的接待室色彩絢麗,外形就像森林里的一株大蘑菇。公園里的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真不像人造的,而像天然長出來。 米拉之家是高迪的最后一個民用建筑作品,1906至1910年間,應紡織工業(yè)家米拉之邀而建。我們從遠處看,這座叫“石頭屋”的六層樓宛如波濤洶涌的海面,樓層之間起伏,地面起伏,房頂天際也是一條曲線,飄逸在波濤之上。墻面凹凸不平。每一層的窗戶大小和位置也不一樣。整座大樓富于旋律感。房頂上的煙囪被巧妙地做成神話中的精靈,充滿童趣。 高迪設計的每一座建筑都彎彎曲曲和古怪精靈,令人過目難忘和久久回味。高迪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用世俗眼光看,他是難以理解的怪人,名聲顯赫,也可以很富貴,卻把自己弄成“乞丐”。他的作品也有些荒誕不經(jīng)和神神秘秘。圣家族大教堂就是一座象征主義的建筑,高迪在建筑中用了許多隱喻的手法來表現(xiàn)宗教主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各種動物和人物、奇異造型的寓意,讓后人至今難以猜透,也平添了許多傳奇。兩位西班牙作家合著的小說《高迪密碼》,與《達芬奇密碼》一樣,前幾年風靡全球。小說描述高迪是一位虔誠的宗教騎士,在圣家族大教堂里留下了許多宗教密碼。他的建筑是否真的留下了一些神秘莫測的宗教密碼?人們不得而知。 但后人卻能感受到高迪對自然的熱愛和敬畏,在人類經(jīng)歷了環(huán)境破壞悲劇并認識到人與自然必須和諧之后,人們開始理解高迪建筑傳達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密碼,這就是建筑應該敬畏、體現(xiàn)和效仿自然,建筑應該是順應自然的雕塑,是山岳、大海和森林交響樂中的一個樂章,是在錦繡山河里繪畫做詩,要符合人類“詩意地棲居”,而不應背離、藐視、玩弄和挑戰(zhàn)大自然。 圖文:顧德寧 顧燕 《異國風情千百度》作者 《異國風情千百度》上冊包括美洲、歐洲和跨域歐亞的國家,下冊則包括亞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北極。就這樣,兩本書用80多萬字和幾千幅圖描繪近80個國家的旖旎風情。 《異國風情千百度》是面向國際旅游市場的一本書。它不僅是一本帶你一同去旅行的書,文字和圖片的魅力更讓人產生美好的愿望和情感,許多讀了這本書的人,都有一種要出發(fā)的沖動。 歡迎掃碼關注 顧顧看天下 出版發(fā)行:東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顧德寧 顧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