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曾被我們誤解 在中國崇尚權(quán)威的文化氛圍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說的話,往往被人民當成指導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不二準則,但這些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試舉數(shù)例解析一二,以還世情真相與大眾…… 以德報怨。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歪曲程度:8 反面影響:9 以德報怨:是說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而《論語》中孔子教育我們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墒乾F(xiàn)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xiàn)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小2的話~~斷章取義誤死人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白釉唬号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薄墩撜Z?秦伯》 歪曲程度:7 反面影響: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說,國家統(tǒng)治人民,指使驅(qū)趕他們?nèi)プ鍪戮托辛?,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么?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chǔ),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蹦憧?,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這三種東東的教育問題,可怎么后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quán)術(shù)的訓誡了呢? 小2的話~~古人沒有標點,現(xiàn)在我們有了,就應該學一下“句讀” 無毒不丈夫。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民間諺語聯(lián)對 歪曲程度:9反面影響:5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這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里邊充分運用了對仗。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蕩的男人形象就躍然于紙上?!岸取笔恰按蠖取钡亩?。 問題出在毒與度,“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別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 小2的話~~好聽的并不一定都是好話。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墩撜Z?陽貨》 歪曲程度:6 反面影響:9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 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首先要知道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對誰說的。 《史記.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衛(wèi)國之行,孔子“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谑浅笾?,去衛(wèi)?!? 孔子罵的人是那種“被養(yǎng)”的女人和小人。話也是對衛(wèi)靈公說的。一說汝子,女通汝。 小2的話~~沒事的時候多讀點正史,小看野史。電視???看了就看了,全當是玩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養(yǎng)生主》 歪曲程度:8 反面影響: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作為一個勵志的句子我們經(jīng)??吹健R馑际钦f,我的生命可以有盡頭,但知識沒有。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學一點知識。 但這句話是誰說的?莊子。 莊子是一個追崇順其自然,清凈無為的灑脫人物,他認為人吃個飯,飽了就行,沒什么必要追求奢華,穿個衣,別凍著就行,實在不需與什么人攀比。當然讀書也一樣。 全話的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對的知識是無限的,要我以本來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種永遠看不到邊的盡頭,你當我有神經(jīng)病不成嗎? 小2的話~~掌握一定的知識也是必須的,但咱們要記得自己把握好,有個度。夠用就行,想想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里學的東東有些你用過嗎? 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肚f子.大宗師》 相濡以沫: 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兩條小魚被困在了一個小水洼,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彼此從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濕氣來濕潤對方的身體,互相扶持,互相依賴。多美的情景,雖然這并不是愛情最理想的狀態(tài)。 但如果你讀了全句,就會對它有更深的理解(后半句: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找到一條水路,開開心心地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就象我們有些夫妻,明明不幸福,為什么明明知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未來,卻要把雙方都綁在一起,不開心地繼續(xù)過下去呢? 小2的話~~嘆息一聲,我們都沒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來后邊,還可以相忘于江湖。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兜赖陆?jīng)》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圣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小2的話~~俺理解是原話省略了“如果……,就會……”:“如果天地殘暴不仁的話,就會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如果而圣人們不仁的話,就會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現(xiàn)在沒有,說明天地和圣人都是仁的。 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愛迪生 其實“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還有后半句 原話:The talent is 1% inspiration adds on 99% sweat, certainly, does nothave that 1% inspiration, in the world all sweat to put or bringtogether also only is the sweat! 翻譯: 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詳解: 我們都以為是“天才那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當然,這句話本身并沒有被偷梁換柱,但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關(guān)鍵的一句話:“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大家可以看到,沒有后面的這句話,全句的意義就完全改變了。愛迪生當然是個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經(jīng)多次把福特叫做“天才”);他對天才持一種“有條件的承認”的態(tài)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愛迪生承認努力,但他歸根結(jié)底更重視靈感。而中國的教材上從來只有這第一句,這等于全面否定靈感的意義。 這句話和政治沒有任何聯(lián)系,不會犯中國人的忌諱,為什么會一直遭到篡改,搞的殘缺不全呢?我想可能與中國的教育制度精神有關(guān)。中國的教育一向是“學海無涯苦做舟”、“題海戰(zhàn)術(shù)”、“一切行動聽指揮”,這種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制造“整齊劃一”的“聽話的人才”,它不需要天才,也不承認靈感。政治課本甚至從根本上否定人的天賦的重要性,片面強調(diào)后天努力;當然,我不是說努力不重要,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抹殺天賦。教材給人灌輸一種極端的觀念,輕視中國有天賦的人才,實在是對中國青少年的一種摧殘。 “中國是一只睡獅,一旦她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拿破侖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句話,接受這句話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個偉大的洋人對中國有如此高的評價,作為中國人都感覺到自豪。況且這只睡獅已經(jīng)醒來,已經(jīng)讓世界感覺顫抖。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這段話沒有結(jié)束,“她在沉睡著,謝謝上帝,讓她睡下去吧”。 以上來源: 2012-03-25 shenlubetty的日志 貧賤夫妻百事哀 誤解:生活貧賤的夫妻,事事不稱心。 元稹悼亡詩《遣悲懷》有三首,都為名篇。其一:“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必毨罟倘挥兄T多不順心,然而,從詩中所說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可以看出詩人重在敘衷腸而不是說道理。夫妻死別人所不免,但回想當年貧賤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謂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橫眉冷對千夫指 誤解:橫眉冷對敵人的指責與攻擊。 魯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灑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贝嗽娮饔?span lang="EN-US">1932年10月。領(lǐng)導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高度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币宦?lián),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1931年2月4日,魯迅《致李秉中》里說:“今幸無事,可釋遠念。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笔钦f流言猛于虎。而當時魯迅景況窘迫,“運交華蓋”“、破帽遮顏”,似乎,“千夫”應該理解為“敵人”。 其實這里的“千夫”應該理解為“群眾”?!稘h書.王嘉傳》:“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眾”的意思。另外,從詞性方面來說,“千夫指”對“孺子牛”,才能使對聯(lián)顯得工整,這是一首七律,魯迅應該不會犯這個小錯誤。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這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尤適用于現(xiàn)在的反腐。 朱門酒肉臭 杜甫詩“朱門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為“腐爛發(fā)臭”,其實這個“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發(fā)出香味的意思,這兩句的含義是:達官貴族的家中酒和肉發(fā)出誘人的香氣,而路邊還有凍死的骨頭。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極具跳躍性,因此,很多讀者未能領(lǐng)會作者獨具的匠心。著名的詩評家沈德潛認為“詩中互文”,即詞句可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隘”,這種解釋很有見地,但僅僅停留于詞語的表層意思。事實上,“明月”和“關(guān)”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樂府詩里常見的詞語,在這兩個詞語前加上“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頓使詩歌顯得新鮮奇妙。這樣落筆于千年以前、萬里以外,一種雄渾蒼茫的意境油然而現(xiàn);而且“人未還”的“人”所指也不僅僅指當時的人們了,而是指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詩的下聯(lián)“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出句寫八卦石陣與諸葛亮英名不會被江水所淘盡沖走,必將永留人間,一語雙關(guān)。對句突接“遺恨”,不知是說諸葛亮之憾恨,還是詩人之憾恨,“失吞吳”,不知是指諸葛亮生前沒有把吳國吞掉,還是指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打破了聯(lián)吳抗魏的戰(zhàn)略方針。其實按當時的歷史狀況,“遺恨失吞吳”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以至于打破了聯(lián)吳抗魏的戰(zhàn)略方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臥榻的意思,而作“井欄”解。 《辭海》里明確注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于唐開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xiāng)。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xiāng)之情。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了當時八位著名的詩人,其中一段專門寫李白的醉態(tài)。據(jù)說,唐玄宗想召見詩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氣的高人派頭。所謂“不上船”,并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扣子都不系?!犊滴踝值洹防锩鞔_記載:“衣領(lǐng)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要了解這句話的意義,當時當?shù)氐娘L物不可不曉。對此,宋代吳曾說:“落霞非云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于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庇纱丝磥恚跋肌辈皇窃葡?,而是一種飛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而最近從日本的藏本來看,孤鶩的“鶩”是“霧”,是由于讀音相同而被誤寫的。 依據(jù)日藏唐本,一些專家認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霧”而不是“孤鶩”。因為,落霞、秋水、長天等都是自然景觀,冒出來動物“孤鶩”一詞,不那么對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華》本以來,兩宋、明、清,歷代官、坊諸本均作“孤鶩”,惟見此日藏唐本作“孤霧”。霧、鶩音近,正偽難分。日藏古本寫于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閣詩序》面世不足32年,應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個方位名詞——屋西北角。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逼渲小拔萋倍謿v來被解釋為屋子漏雨?!拔萋逼鋵嵤且粋€名詞,它是屋內(nèi)西北角的特定名稱?!掇o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shè)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所謂“紅酥手”可作紅潤的手指,還可解釋為一種點心。 陸游著名的詞作《釵頭鳳》,寫給表妹唐婉。詞中以“紅酥”形容紅梅蓓蕾之色,是個令人陶醉的字眼兒。陸游用“紅酥”來形容膚色,便寓有愛憐之意。另有一說是點心,“紅酥手、黃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飲品糕點。 以上來源:2015.02.13 wuzhaolang001的日志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歌頌的是戰(zhàn)友情 情人節(jié)時,總有人寫“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來送給你吧,別傻了,其實它根本說的就是戰(zhàn)友情。古往今來,中外都有許多被誤讀的典故,這些典故被曲解,之后逐漸流傳至廣為人知,人們反而忘記了它真實的含義。最近,這一系列被誤讀的經(jīng)典在網(wǎng)上熱傳,百度知道解惑欄目邀請專家,為為大家解讀了那些被誤讀的名言,讓人大吃一驚。 “解惑”所揭露的這八個名言警句,大多數(shù)都曾被人誤用,且被誤用的程度很深。百度知道從來源出處下手,給大家還原了“真相”,難怪很多網(wǎng)友表示:“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span>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原文釋義是歌頌戰(zhàn)友之情,是兩名戰(zhàn)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huán)境中相互勉勵之詞。原文出自《詩經(jīng)》“邶風”里的《擊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薄捌蹰煛钡谋疽馐恰扒诳唷保v觀此詩,全文描寫的是戰(zhàn)斗場面,整段話是兩名戰(zhàn)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huán)境中相互勉勵之詞。在《詩經(jīng)》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詩”和“鄭箋”中,可以看到,這段話是歌頌戰(zhàn)友之情的,后來被人誤用為“山盟海誓說”并廣為流傳,誤傳下去。 “言必信行必果”是指人認死理 除此之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勸讀書!而是鼓勵人們抓緊時間玩樂,不要沒事就埋頭學習。而孔子也從沒讓你“以德報怨”,《論語·憲問》中,原文釋義為獻出恩德,去面對已有負于你的人,是一種人生和人格的浪費。多少人拍著胸脯說“言必信行必果”,其實根本不懂這句話不是在夸人,而是指人認死理,是稍差一等的人才。 “鐵中錚錚”不是好事,意思是比一般鐵器響一點,比一般廢柴強一些。這個典故出自《后漢書.劉盆子傳》,系漢光武帝劉秀接受赤眉軍投降時,認為赤眉軍將領(lǐng)徐宣回答得體,所給的當面評價,全文是“鐵中錚錚,庸中佼佼”,意思是比一般鐵器響一點,比一般廢柴強一些,這位徐宣投降后被“待以不死”,賞賜了一些田宅,稀里糊涂過完下半輩子,很顯然,劉秀對此人的才能評價,也就不過如此。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究竟是啥意思?總掛在嘴邊的這句話,你以為你真的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意思其實是主張該戰(zhàn)時必須堅決抓住戰(zhàn)機,慎重開戰(zhàn),做好充分準備。 原文釋義:主張該戰(zhàn)時必須堅決抓住戰(zhàn)機、慎重開戰(zhàn)、做好充分準備。《孫子兵法》中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被許多后人解讀為“孫子主張盡可能避免直接戰(zhàn)斗”,甚至認為孫子有“和平思想”,事實上讀完全部十三篇兵法就會明白,孫子不僅主張該戰(zhàn)時必須堅決抓住戰(zhàn)機,還是世界上最早系統(tǒng)提出“因糧于地”的“總體戰(zhàn)專家”。孫子兵法是一部哲學性很強的軍事理論書籍,十三篇各自成篇。 “空穴來風”并不是毫無根據(jù),而是恰恰相反! 原文釋義: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此句出自《風賦》中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此語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師屈原的話:因為枳樹彎曲,樹枝上常招引鳥兒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來了風呢。由此“空穴”和“來風”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應比做說法有根據(jù)、有來由。 所以,以“空穴來風”比喻不存在和沒影兒的事,是不夠妥當?shù)?;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 “愚不可及”并非罵人,而是裝傻充愣,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裝糊涂逃避責任。很多網(wǎng)友看到之后表示還真是長了見識。 以上來源:城市晚報 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 “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不過,在后面民間的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與裨將的誤傳相似,中國民間出現(xiàn)過許多同音訛用的現(xiàn)象,比如將杜拾遺(杜甫)寫成杜十姨(見《聊齋志異》)、梁武帝訛成梁五弟(見《彷徨-長明燈》),又像辛亥革命期間的鄉(xiāng)下偏僻的農(nóng)民,像阿Q一樣,將自由訛成“柿油”等等。 小編:這么一句正能量勵志名言,原來也是假的。 君子遠庖廚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原句:夫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從上下文意思看,應該理解為不孝有三種,不盡后輩之責為最大。舜不預先告知長輩就私娶女子,的確是沒有盡到后輩的責任。但君子卻認為這其實和告知了差不多。所以,無后并不是確指沒有后代的意思。 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優(yōu)”字時常被認為是“優(yōu)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釋成:學習成績優(yōu)秀然后提拔去當官。但是,如果前一句也這么解釋就不通了:當官優(yōu)秀了就選拔去學習。“優(yōu)”的正確意思是“有余力”,學者將這句譯為:“做好了官,有余力就學習。 “存天理,滅人欲”。此語由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提出。在朱熹之前,理學家們把“天理”解釋為“封建倫理綱?!?span lang="EN-US">,將“人欲”等同于人們的生活欲望和物質(zhì)利益要求,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要求人們放棄生活欲望,遵守封建倫理。于是一些人也就認為朱熹這句話具有很大的負面作用,甚至還有人覺得這句話有禁欲主義的傾向。其實朱熹對天理和人欲有自己的見解,他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笨梢娫谥祆淠抢?span lang="EN-US">,人欲指的是那些超出正當要求及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欲望。 刑不上士大夫. . 誤解 --- 刑罰不加諸士大夫. . 原句 --- 刑不上士大夫, 禮不下庶人. . 正解 --- 刑罰不以士大夫為上, 禮儀不以庶人為下. . 點評 --- 上 = 以... 為上, 下 = 以... 為下. 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 誤解 --- 當人臣的, 為人子的, 做老婆的, 都要..... . 原句 --- 這就是原話. . 正解 --- 國君要用自己的善行教化臣民, 老爸不要整天只知道教訓兒子要當好榜樣, 老公也不能整天只想著和老婆上床... . 點評 ---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無奸不成商。” ----古代詞 古代成語“無尖不成商”也變了味兒,叫“無奸不成商”。無尖的“尖”來源于古代用來度量的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斗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斗里的米冒著尖兒。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種程度的,就被公認不夠資格當商人。不過現(xiàn)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無尖不商”就成名副其實的“無**不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在今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已經(jīng)成為形容老師一生嘔心瀝血教書育人感人奉獻的經(jīng)典名句??善鋵嵾@句詩的原出處,唐代李商隱的《無題》卻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絲方盡的“絲”與相思的“思”同音,比喻為愛相思流淚,至死不干。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現(xiàn)在這句原話是“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的名言已被歪曲成贊賞見風使舵,甚至是對為虎作倀的認同,這與原意大相徑庭。識時務(wù),時務(wù)指形勢或潮流,表示能認清形勢和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是對隆中臥先生的贊譽,說他未出隆中,卻已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而且有極深刻的見解。 博華君哭訴:那么意志堅定的一個人楞是變成了墻頭。 閉門造車 宋·朱熹《中庸或問》卷三:“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 宋·沈作喆《寓卷》七:“尊宿語言問答之間,未嘗見面交談也,而說法度人千里同音,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了無差異?!?/span> 博華君哭訴:明明是夸贊好嗎? 父母在,不遠游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里仁》一篇。愿意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方,在這里指的方向、地方、處所。表明孔子既強調(diào)子女應奉養(yǎng)并孝順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 博華君哭訴:不是不讓出門好不好? 三思而后行 語出《論語》公冶長第五,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span> “三思”是多想的意思。季文子是當年的魯國大夫,他辦事辦得很謹慎,什么事情都先想來想去,經(jīng)過仔細思考以后再決定怎么做。這雖然是他的優(yōu)點,但有的時候變成缺點,當他面臨著慘烈的政治斗爭時,猶豫不決,束手束腳,不能采取果斷的處理(據(jù)《四書集注》)。所以孔子說“再,斯可矣”(想兩次就可以,就是充分的),言外之意就是“不要猶豫不決”。 博華君哭訴:心機婊,你給我閉嘴。 金屋藏嬌:一般用到這個詞,大部分人的用意是指給家里或者某個地方養(yǎng)著個小三兒。別急,我們來看看原句。這個典故出自漢武帝劉徹當初娶陳阿嬌時說的句話:“若得阿嬌為婦,當以金屋貯之?!彼?,金屋藏嬌的“嬌”實際指的是大老婆!不是小三!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改編自莊子的“吾生有涯,而知無涯”的話,從小到大,估計每一個當過學生的人都聽過老師這樣跟我們說。但是,估計沒有一個老師跟你提過后面的一句——“以有涯求無涯,殆哉矣?!彼郧f子的原意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的,用有限的生命往追求無窮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也就是說,莊子真正想表達的是:生命有限,不該沒完沒了地往追無窮的知識。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來自于山區(qū)方言,“孩子”乃“鞋子”的諧音。“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為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古語中就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之說。如果是用孩子去套狼,這也太不符合生活常理了,何況用孩子如何去套狼,這也難以想象。 “王八蛋”,這句罵人話很有特點,而且形象生動,本來“王八”就不好了,何況是“王八的蛋”,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因為連王八還沒有長周全嘛。 很偶然的一次在魯迅的《阿Q正傳》中,看到的居然是“王八端”,這才弄明白“王八蛋”的前世今生?!鞍硕恕痹馐侵浮靶ⅲ?,忠,信,禮,義,廉,恥”,乃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簡直是“非我族類”,所以“忘八端”是很嚴重的批評,這種嚴重的批評本來是對君子而言,但淪落到民間,作為很嚴重的批評和辱罵,自然而然就訛變成“王八蛋”了。 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 原話:“如果我們把戰(zhàn)爭擴大到共產(chǎn)黨中國,那么我們會被卷入到一場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的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中?!?/span> 布萊德利談的絕對不是當時中國已經(jīng)參戰(zhàn)、還在進行中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而是指擴大到中國本土的戰(zhàn)爭沖突。美國人并不認為發(fā)動朝鮮戰(zhàn)爭是個錯誤,他們只是不希望將戰(zhàn)爭擴大化。 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 出爾反爾 《孟子》:“戒之!戒之!出乎樂者,反乎爾者也?!? 《孟子》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鄒國和魯國相爭,鄒國死了33個官吏,而百姓沒有一個為之而死,鄒國國君問孟子該如何才好?孟子說:這是官吏怠慢、上司不負責任與殘害百姓魚肉人民造成的。曾子曾經(jīng)教導人們,要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怎樣對待你。 孟子通過“出爾反爾”告訴鄒國國君一個道理:你怎么對人行事,人也怎么還報你。像佛教中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思?!俺鰻柗礌枴焙髞頋u漸地被用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左右逢源 《孟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通‘源’)?!? 孟子給他的學生講治學之道,談到怎樣才能加深造詣的時候,孟子說學習廣博,積累深厚,就像能夠左右都遇到水源一樣。本意是講治學之道的,指做學問應該關(guān)注深度與廣度,這樣,才能得心應手?,F(xiàn)在“左右逢源”卻常用于貶義,用來諷刺為人圓滑,善于投機的人。 狗屁不通一詞其實是描述的一項純 生物學理論——“狗皮不通”:狗的皮膚是沒有汗腺的,所以不通氣,都要用舌頭來散熱……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話,字面意思極其易懂,恐怕男女老少大家每個人都耳熟能詳?;谏砩洗蛑袊鴤鹘y(tǒng)思想文化的烙印,仔細分析這句話,即便多 么不可思議,我們也能念得通。但我們錯了,老祖宗怎么可能對我們苛刻到這種地步呢?雞狗跟我們壓根都不在一個級別的生態(tài)鏈上啊,所以,這句“嫁雞隨雞嫁狗 隨狗”的原話是:“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只是乞丐跟老人而已,但是念著念著,不知怎么就變成了雞跟狗。不得不嘆一句:高手在民間啊。 老而不死,是為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很多不愿贍養(yǎng)老人的不孝子女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有人用這種話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此句原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贝笠馐钦f:“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后又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庇镁W(wǎng)友們的話來表示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試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義”的人怎么可能說出那種被千夫所指的話來,自古最凄涼者,莫過于英雄末路,美人遲暮。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多少人唏噓不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誤解:“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將文中的“立”理解為成家立業(yè)。十一長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這句話來說事兒,下面小史來告訴你真相是什么。 真相:孔子還說過:“立于禮?!保ā墩撜Z·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保ā墩撜Z·堯曰》),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所以立的不是事業(yè)、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后再有人用這句話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蔽覀儸F(xiàn)在所翻譯的,把“知”(智)和“仁”分開來說,說什么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真相:這句其實是互文見義。其實原意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多少人還在洋洋得意:我喜歡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治大國若烹小鮮”,其本意是說治理一個大國不宜“翻來覆去”,不要動輒擾民亂折騰;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本意為“烹小鮮不可擾治大國不可煩” 《毛詩故訓傳》:“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span>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第六十章里的話。從古至今,不少政治家都喜歡引用這句話來提醒執(zhí)政者。對于這句話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油鹽醬醋等調(diào)料放得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不能少。這樣的理解對不對?其實,古代學術(shù)界已存在很大爭議。 就“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本身來說,就有“治大國若厚小腥”、“治大國若亨小鱗”等不同的說法,“小腥”與“小鱗”其實都是“小鮮”即小魚的不同說法。即使現(xiàn)代普遍認可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傳統(tǒng)說法,古代在文字上也有差異。 有古代學者認為,此句名言在流傳過程中,丟了一個“者”字。比老子晚生291年的韓非子,在引用時便有“者”字,《韓非子·解老》中稱,“治大國者若烹小鮮”。清末學者王先慎便持這種觀點,他認為“治要有‘者’字”,如《三國志·蜀志》(卷四十四)陳壽評:“老子有云:治大國者若烹小鮮?!薄逗鬂h書·循吏傳》也有注:“理大國者若亨小鮮也?!?/span> “大器晚成”在《老子》的原文中是“大器免成”或“大器曼成”,與下一句“大音希聲”連在一起的意思是,大器之人看上去似無所成就,大的音響聽起來反而沒有聲;河上公的《章句》在解讀這句話時稱:“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 “赤子之心”的本意為“尺子之心”,是指能保持天真淳樸童心的人?!俺嘧印币辉~源自孩子身高,中國古代“尺”與“赤”通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