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民間有議論,李家陵寢的龍脈受傷,導致大唐國運衰敗,矛頭首先指向武則天乾陵。顯赫大唐的沒落真的是由武則天乾陵造成的嗎?武則天乾陵的風水到底有何不當之處? “奶頭山”風水陰氣太重 民間認為乾陵的陵址是由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人擇定的,但民間關(guān)于乾陵的選址問題不只一種說法,還有一種傳言剛好相反——這塊風水寶地是由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定的,袁天罡持反對態(tài)度。乾陵所在的梁山因地貌酷似女性胸部,當?shù)厝擞址Q為“奶頭山”。此山近看奇?zhèn)?,遠觀則低平,袁天罡認為陰氣太重,弄不好李家的龍脈會被一個女人所傷,壞掉大唐的千秋好事。袁天罡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梁山在九峻山的西面,而大唐龍脈在其東,他認為已入葬李世民的昭陵所在地九峻山為大唐龍首,按堪輿術(shù)中的風水位序說和傳統(tǒng)的封建葬制,兒子李治應(yīng)該葬在父親的下首,從下方的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一帶擇選。 長孫無忌和李淳風稱梁山是萬年吉壤,袁天罡的意思則是“葬不宜”,面對截然相反的說法,高宗李治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時為高宗昭儀的武則天聽后心中竊喜,袁天罡曾算過有武姓女人要侵犯大唐,李治為此殺了不少武姓之人,更玄乎的是,袁當年曾給冒充男孩的武則天看過面相,稱“若為女,當為天下主”。梁山風水格局不正好暗預了她的命相?于是她力勸李治不要猶豫,聽舅舅長孫無忌的話沒錯,梁山陵址就這么定了下來。袁天罡知道皇帝的金口玉言難再收回,當時長嘆“代唐者,必武昭儀”,此后果然應(yīng)驗。 但對袁天罡的分析,長孫無忌心里也犯嘀咕,陵寢建成后想從名字上找平衡點。時有大臣建議陵名定為“承陵”,取承繼父親李世民昭陵龍脈之意。長孫無忌則根據(jù)梁山位于西北,易理上屬“乾”特征建議叫“乾陵”。不是說梁山陰氣重嗎?乾屬陽,為上;坤位下,屬陰,卦義為順——“陰陽相合定乾坤”,李治心中釋然,乾陵名定。 很明顯,上述民間關(guān)于乾陵擇址上的傳說是一種附會,僅以陵號來說,就不可信。實際上,乾陵的名稱是根據(jù)李治死后的謚號而來,由武則天欽定。李治謚號“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乾陵中的“乾”,取謚號中“天”之意;《周易》中,乾卦為“天”卦,各爻取龍為象。另外,武則天死后謚“則天順(大)圣皇后”(“武則天”一名由此而來),也有一個“天”字,定名乾陵合正理。 重啟乾陵地宮“亂”了大唐龍脈 李治即位之初是頗有一番雄心的,但他后來患了頭暈癥,“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只好讓聰明能干的武則天協(xié)理各項事務(wù),權(quán)力欲極強的武則天借機控制朝政,形成朝中“二圣”局面。67歲那年,武則天如愿當上了皇帝,但之后亂上加“亂”,廣蓄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這些面首(情人),野史稱武則天后宮“面首三千”。 但這些只能算是武則天的生活問題,并不算嚴重,風水先生認為她真正壞事的“亂”,是動了大唐龍脈,壞在風水!除了上面說的攛掇高宗擇址在太宗昭陵西側(cè),“風水位序”錯亂外,還因為其在李治入葬25年后,重啟乾陵地宮一事。根據(jù)封建帝王喪葬規(guī)制,皇后先死,皇帝可以開啟地宮歸葬;而如果皇帝先死,則將地宮封死,以后別人不得再擾動,即“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后葬入”,只能在陵附近擇址另建。可“位卑”的武則天要“亂”就亂到底,“亂”到要害上:偏偏要掘陵“歸陵”。? 當了16年皇帝的武則天病死于洛陽,終年82歲。她自知篡位罪過深重,臨終遺囑,“袝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順)圣皇后。”次年5月,由兒子李顯親自護送梓棺回長安,三個月后與李治合葬乾陵。武則天這么一“歸葬”,問題真出來了。雖然之后出現(xiàn)了玄宗李隆基在位時的“開元盛世”,但大唐的國運就此埋下了禍害,社會矛盾加深,風波不斷。 大唐滅亡原因的風水“補充” 大唐王朝自公元618年李淵受隋禪,至公元907年最后一位皇帝昭宣帝李枧禪于梁王朱全忠,共傳20帝,歷289年,包括武則天稱帝改國號“周”的16年時間。此后,中國歷史上又進入了一個大分裂時期,即“五代十國”。 李家陵寢的龍脈受傷,導致大唐國運衰敗,矛頭首先指向武則天的乾陵。除了乾陵影響了大唐國運外,后期陵寢屢遭破壞,也讓李家的風水寶地泄了王氣,加速了大唐的滅亡。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真有那么神嗎,讓大唐國運受傷?如果說風水位序亂了,那李世民將他父親、開國皇帝李淵的獻陵選擇在涇水之東(昭陵下首)又怎么解釋?不是風水被破壞加速了大唐的衰敗,而是大唐導致了帝陵遭盜,這才風水不好,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和社會制度本身的缺陷,乾陵壞了大唐國運不過只是人們對這一原因在風水上的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