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往往較難取到病理組織,因而內臟動脈多發(fā)小動脈瘤的表現對于該病的臨床診治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 | 雨伴青河 來源 | 醫(y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 一 病情介紹 患者男,17歲,因“腹痛發(fā)熱50天,頭痛10天,視物模糊3天”入院。 患者于2013年11月10日出現腹部疼痛,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呈持續(xù)性疼痛,陣發(fā)性加重,并伴有排便困難,在當地診斷“急性胰腺炎”,給予持續(xù)胃腸減壓,生長抑素、抗感染等治療后無緩解,腹痛進一步加重,并出現黑色稀薄樣大便、發(fā)熱,最高體溫39℃及一過性睪丸疼痛。 2013年12月31日11時收入院,于11時30分患者出現四肢痙攣,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神志不清??紤]癲癇發(fā)作,給予地西泮0.01g緩慢靜退,持續(xù)約1分鐘后緩解。同時給予持續(xù)低流量吸氧,心電監(jiān)護,并請神經科急會診,建議加用卡馬西平片 0.2g 口服qd;苯巴比妥鈉注射液0.2g 肌肉注射 q8h,向患者家屬告知病重。 體格檢查 體溫:36.5℃,脈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66/90mmHg。 營養(yǎng)不良,急性病容,表情痛苦,被動臥位,神志清醒,查體合作,頸部稍有抵抗感,視力下降顯著,數指10cm,下唇粘膜破裂,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80次/分,腹部韌,左上腹及劍下輕壓痛,無反跳痛,麥氏點無壓痛,四肢肌力Ⅳ級,下肢肌肉萎縮,右側Babinski征陰性,左側Babinski征可疑陽性。 輔助檢查 血培養(yǎng)未見細菌生長; 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11.55×10^9/L↑、血紅蛋白測定108g/L↓、紅細胞計數4.05×10^12/L↓、血小板計數315×10^9/L、中性比74.6%; 尿常規(guī)陰性; 大便常規(guī)陰性,糞未見蟲卵; 血生化:淀粉酶正常,肝功、腎功、離子、肌酶及補體均正常; C反應蛋白95.6mg/l(0-8),血沉59mm/h; ANA抗體譜均陰性;ANCA抗體譜陰性;自免肝抗體陰性; 乙肝表面抗原陰性; 降鈣素原1.36ng/ml(小于0.05); 24小時尿蛋白0.392g; T-SPOT.TB陰性; 肺CT右肺上葉胸膜下小結節(jié),考慮良性病變,心包少量積液。 患者病例特點 1.青年男性,急性起病,伴有血壓升高; 2.發(fā)熱,多為高熱,在外抗感染藥物效果欠佳; 3.腹部癥狀:表現腹痛,黑便,惡心嘔吐及時有排便困難; 4.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頸部抵抗,視力下降及癲癇發(fā)作; 5.睪丸疼痛。 入院后常規(guī)檢查提示患者炎癥指標顯著升高,降鈣素原升高,尿蛋白陽性,以上給我們提示患者合并感染,但在外給予抗感染治療,甚至應用萬古霉素無效,血培養(yǎng)陰性。 感染似乎不能完全解釋患者全貌,以腹部及神經系統(tǒng)為線索,進而完善相關檢查。 腸道檢查 腸鏡示“直腸多發(fā)潰瘍”; 全腹CT示“肝臟動脈遠端結節(jié)性串珠樣改變,肝腎淋巴管及腸系膜水腫,雙腎多發(fā)小梗死,腹腔積液”。 神經系統(tǒng)檢查 顱腦MR:雙側大腦皮層及皮層下白質、胼胝體多發(fā)異常信號。 腦MRV:左側乙狀竇及橫竇未顯示,考慮發(fā)育所致可能性大。 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壓力194mmH2O,細胞總數62×10^6/L↑、腦脊液白細胞數2×10^6/L↑、腦脊液蛋白定性試驗陰性、腦脊液蛋白443mg/L↑、腦脊液IgA測定0.655mg/dl↑、腦脊液IgG測定6.37mg/dl↑、腦脊液IgM測定0.097mg/dl、涂片陰性。 以上給我們提供重要線索,患者青年男性,有腹腔多發(fā)中等血管瘤樣擴張改變,有腸道粘膜、腎臟多發(fā)壞死表現,腦白質多發(fā)異常信號,腦脊液無顯著異常,一過性睪丸疼痛,血壓升高,高度懷疑系統(tǒng)性血管炎,而該患者ANCA陰性,呼吸道無明顯異常,ANCA相關性血管炎可能性較小。而患者受累血管以腸系膜、肝臟等中等大小動脈受累為主,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浮現眼前。 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分類標準 目前采用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的分類標準: ①體質量下降≥4kg(無節(jié)食或其他原因所致); ②網狀青斑(四肢或軀干); ③睪丸痛和(或)壓痛(并非感染、外傷或其他原因引起); ④肌痛、乏力或下肢壓痛; ⑤多發(fā)性單神經炎或多神經炎; ⑥舒張壓≥90mm Hg(1mm Hg=0.133kPa); ⑦血尿素氮>400mg/L或肌酐>15mg/L(非腎前因素); ⑧血清乙型肝炎病標記(HbsAg或HBsAb)陽性; ⑨動脈造影見動脈瘤或血管閉塞(除外動脈硬化、纖維肌性發(fā)育不良或其他非炎癥性改變); ⑩中小動脈壁活檢見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 上述10條中至少有3條陽性者可診斷為PAN。其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2.2%和86.6%。 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為罕見疾病,因往往較難取到病理組織,所以臨床表現及影像學對該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如果發(fā)現內臟動脈多發(fā)小動脈瘤可提示診斷,對于臨床診斷及治療有重要意義。結合患者影像學檢查,診斷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 治療上給予甲強龍200mg qd×3,后改為甲潑尼龍40mg qd,免疫球蛋白20g×5,卡馬西平0.2bid,頭孢曲松抗感染,非洛地平緩釋片降壓等治療,患者頭疼、腹痛黑便癥狀逐漸改善,血壓140/90mmhg左右,病情穩(wěn)定后加用環(huán)磷酰胺1.0g治療,好轉出院。 二 如何診斷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 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是一種原因不明,以急性中小血管壞死性炎癥為特征,導致動脈瘤形成的全身性疾病。該病在美國的發(fā)病率為1.8/10萬人,我國尚無詳細記載。男性發(fā)病為女性的2.5-4.0倍,年齡幾乎均在40歲以上。起病可急驟或隱匿。 7%-36%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藥物過敏反應或病毒感染誘發(fā)及免疫復合物沉積有關。 本病中僅有20%患者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陽性,主要是核周型-ANCA陽性。 臨床表現多樣,可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體重下降,關節(jié)肌肉疼痛,常受累的臟器有皮膚、關節(jié)、腎臟、胃腸道以及神經系統(tǒng)。 組織學的表現為灶性的壞死性血管炎,血管壁通常伴有炎癥細胞浸潤。 懷疑PAN而臨床查體缺乏足夠證據時影像學提高重要依據: ①彩色多普勒超聲:中等血管受累,可探及受累血管的狹窄、閉塞或動脈瘤形成,小血管受累者探查困難。 ②CT和磁共振成像(MRI):較大血管受累者可查及血管呈灶性、節(jié)段性分布,受累血管壁水腫等。 ③靜脈腎盂造影:可見腎梗死區(qū)有斑點狀充盈不良影像。如有腎周出血,則顯示腎臟邊界不清和不規(guī)則塊狀影,腰大肌輪廓不清,腎盞變形和輸尿管移位。 ④選擇性內臟血管造影:可見到受累血管呈節(jié)段性狹窄、閉塞,動脈瘤和出血征象。動脈瘤最常見于腎、肝以及腸系膜動脈。 三 如何治療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 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應根據病情決定治療方案。目前該病治療的主要用藥是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 糖皮質激素: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 一般口服潑尼松1mg.kg-1.d-1。3-4周后逐漸減量至原始劑量的半量(減量方法依患者病情而異,可每10-15d減總量的5%-10%)伴隨劑量遞減,減量速度越加緩慢,至每日或隔日口服5-10mg時,長期維持一段時間(一般不短于1年)。 病情嚴重如腎損害較重者,可用甲潑松龍1.0g/d靜脈滴注3-5d,以后用潑尼松口服,服用糖皮質激素期間要注意不良反應。 免疫抑制劑:通常首選環(huán)磷酰胺與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 環(huán)磷酰胺劑量為2-3 mg.kg-1.d-1口服,也可用隔日200mg靜脈滴注或按0.5-1.0g/m2體表面積靜脈沖擊治療,每3-4周1次,連用6-8個月,根據病情。以后每2-3個月1次至病情穩(wěn)定1-2年后停藥。 用藥期間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定期檢查血、尿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 也可應用硫唑嘌呤、甲氨蝶呤、苯丁酸氮芥、環(huán)孢素、霉酚酸酯、來氟米特等。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 與HBV復制相關患者,可能應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盡量不用環(huán)磷酰胺,必要時可試用霉酚酸酯,每日1.5g,分2次口服。應強調加用抗病毒藥物,如干擾素а-2b、拉米夫丁等。 重癥PAN患者可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沖擊治療,血漿置換能于短期內清除血液中大量免疫復合物,對重癥患者有一定療效。 注:此患者為筆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風濕科進修病例,影像學資料為新疆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及解放軍總醫(yī)院所有,感謝進修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風濕科所有老師的幫助及指導。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4,8(7):436-437. [2].郭瑞華,卞國偉,韓蘊華,20例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臨床,病理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1,12(4):205-207. [3].張龍江,盧光明,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致多發(fā)內臟動脈瘤一例[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22(4):299-300. (本文為醫(y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需經作者授權并標明作者和來源。)
|
|
來自: limingxin1969 > 《血管炎與抗G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