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式的君主愛德華一世在英國歷史上,愛德華一世是一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杰出國王,由于他那個無能而又長壽的老爸亨利三世的緣故,當他1272年繼位之時,已經(jīng)是33歲的中年人了。 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第五任國王 我們最熟悉的愛德華一世的形象是在《勇敢的心》中那個兇狠但是頗為善戰(zhàn)的壞老頭。但事實上愛德華王子是個天生的戰(zhàn)士。長大成人后,由于他的身材高大魁梧,兩腿很長,被人稱“長腿”愛德華(Long Shank)。他意志堅定,富于領導才能,又是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如果說亨利二世的安茹王朝是通過聯(lián)姻使英國變的龐大,那么愛德華一世則是通過南征北戰(zhàn),擴大了國家的版圖,使英國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在他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從父親的手中得到了領地,并與卡斯提爾王國的埃莉諾公主成婚,在這之后的數(shù)十年,愛德華與妻子相依相伴,十分恩愛。愛德華成婚后不久,他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英格蘭的內(nèi)戰(zhàn)之中,并影響了整個戰(zhàn)局。亨利三世失勢后,愛德華助其父恢復權利,并獲得了實權。
愛德華一世頗有唐玄宗的氣質(zhì),不僅在太子期間把整個英國政治翻盤,同時積極參加法王路易九世發(fā)動的最后一次十字軍東征,亦即第八次十字軍東征,這最后一次出征,再一次無功而返。但是,勇武善戰(zhàn)的愛德華王子卻并非一無所獲,他以他在戰(zhàn)斗中的勇猛,獲得了“世界長矛”之稱。 就在愛德華回國途中,聽說了老爹亨利三世去世的消息,當年,1172年,全體英國貴族向愛德華宣誓效忠。1174年,愛德華回到英國,加冕為英王,是為愛德華一世。 愛德華一世畫像 和唐玄宗開創(chuàng)的開元盛世一樣,愛德華一世同樣文功武治都很在行。 在文治方面,愛德華一世至少有三大成就: 一,在愛德華統(tǒng)治時期,議會制度最后定型; 二,頒布一系列法令,使得以往的法律傳統(tǒng)制度化; 三,解決了地方政府的各種改革問題。 關于議會制度,愛德華一世經(jīng)常與騎士和市民代表討論征稅問題,他吸收騎士和市民代表進入議會,力爭使議會成為一個伸冤溝通,反映民意的機構。1295年召開的議會,除了貴族以外,還有各郡和各自由市的騎士,市民,下層教士參加,被稱為“模范議會”,這為后來“下院”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自此之后,議會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永遠存在的部分。 關于第二點,1275-1290年,重視立法的愛德華一世,頒布各項法規(guī),意義深遠,開創(chuàng)了英國的法律新時代,因而被稱為“英國的查士丁尼”。在政治方面,大名鼎鼎的《大憲章》制度在愛德華一世手里得到了最終確定。《大憲章》是他的祖父英王約翰與貴族議會簽訂的一個限制國王(主要是當時的約翰)絕對權力的象征性文件,這是約翰當時迫于各種壓力向貴族屈服的不得已之舉。沒想到《大憲章》在“長腿愛德華”手里卻得到了法律化并一直延續(xù)了800年,日后更成為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大憲章》中的“國王也必須遵守法律”這一條文使英國王室從征服者威廉開始血脈相連不斷并維持至今。 武功方面,愛德華一世的主要成就是征服威爾士,這是他對現(xiàn)代英國的形成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他還發(fā)動了對蘇格蘭的戰(zhàn)爭。由于他的武功,所以被稱為“威爾士征服者”和“蘇格蘭大錘”。 愛德華一世是英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有一條著名的格言:“各得其所”,所以他的政策,“強硬而不殘酷”。他用鐵腕進行統(tǒng)治,卻又不乏靈活的談判手段。 愛德華一世在英格蘭的軍事制度和兵種建設上絕對是功高至偉,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他組建了裝備精良的重鎧騎兵,尤其是開創(chuàng)了長弓兵的先河,使弓兵的威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同時創(chuàng)造了先用長弓兵擾亂敵方戰(zhàn)陣,騎兵再跟上沖擊的合成戰(zhàn)術。在福爾科克戰(zhàn)役中,愛德華一世正是運用這種戰(zhàn)法擊敗了如日中天的華萊士,把后者打得一蹶不振。這場戰(zhàn)役也成了古代軍事史上合成兵種作戰(zhàn)的一個經(jīng)典戰(zhàn)例。 愛德華一世之墓,上面的拉丁語翻譯過來為:愛德華一世,蘇格蘭之錘 對威爾士的征服諾曼征服戰(zhàn)爭時期,威爾士分為四個小國。威廉一世在征服英格蘭之后,曾經(jīng)想一并征服威爾士,但是,威爾士險峻的山區(qū),使得威廉一世知難而退。威廉一世只好在英格蘭的邊區(qū),封了一些邊區(qū)貴族。自威廉一世到愛德華一世的漫長時期內(nèi),這些諾曼邊區(qū)貴族不斷侵擾威爾士,但是,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1267年,此時是愛德華一世即位前七年。老盧埃林之孫小盧埃林,宣布為威爾士親王(1267-1283年在位)。在小盧埃林的領導下,威爾士復興運動開展更加如火如荼。 愛德華一世即位后,一改其父的軟弱,加強對威爾士的干預。此時的金雀花朝,統(tǒng)治重心從大陸轉(zhuǎn)到了英國,所以,英王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英倫島嶼的疆土上。 小盧埃林當然意識到了愛德華一世的威脅,他拒絕向愛德華一世行效忠禮,拒絕向英國王室繳納協(xié)助金,于是,1277年一月,愛德華一世征集了一支近一萬六千人的軍隊,向威爾士大舉進攻。1287年,盧埃林被迫在威斯敏斯特向愛德華一世行效忠禮。 1282年三月,雙方再起戰(zhàn)端。盧布林的兄弟大衛(wèi),率領威爾士軍隊向英格蘭發(fā)動進攻。戰(zhàn)爭初期,愛德華一世正身陷蘇格蘭,因而英格蘭無力反擊。直到七月份,愛德華一世才騰出手來。他集結(jié)了一支包括步兵,弓箭手和重騎兵的一萬八千余人的大部隊,向威爾士發(fā)動了進攻。第二年六月,英國人終于征服了威爾士。 英國地形最崎嶇的就是威爾士和蘇格蘭地區(qū),這也是一個島國分成三個國家的地理原因 1284年,英國頒布《威爾士條例》,宣布將威爾士劃分為幾個郡,由英國王室直接統(tǒng)治。為了防止威爾士人的反抗,英國人還在威爾士修建了不少城堡。在商討威爾士的統(tǒng)治問題時,不屈的威爾士人提出四個條件,即,他們所效忠的威爾士統(tǒng)治者,必須是:一,出生在威爾士;二,出身貴族;三,不說英語和法語;四,道德上純潔無瑕。 威爾士貴族們的意圖當然是要選一位威爾士人做他們的王。沒想到愛德華一世滿口答應。之后,他將待產(chǎn)的英國王后接到威爾士,他們的獨生子小愛德華,就出生在威爾士的卡那封城堡。愛德華一世召集威爾士的部落首領們,對他們說:“這是我的兒子,出生在威爾士,不會說一句英語和法語,從未冤枉過誰,道德上絕對純潔無瑕。他就是你們的威爾士親王。” 威爾士人目瞪口呆,無話可說,只好接受了這個新的統(tǒng)治者。自此以后,歷任英國王太子都封為威爾士親王。威爾士從此并入英國,成為英國的一部分。 愛德華一世和勇敢的心愛德華一世雖然征服了威爾士,以將威爾士并入英國的業(yè)績彪炳史冊,但是,最后,他卻栽在了蘇格蘭問題上。 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蘇格蘭與英格蘭是不同民族:蘇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后裔,英格蘭人是盎格魯-薩克森人的后裔。凱爾特人是最早在英國定居的民族,相當于英國的土著。公元450年左右,羅馬帝國崩潰,羅馬人撤離英國后,盎格魯-薩克森人才從歐洲大陸來到英國,把凱爾特人趕到了不列顛島的北部和西部,所以從民族上,威爾士和蘇格蘭人是一家,和英格蘭人則不是。 十三世紀的大部分時期,蘇格蘭處于當?shù)氐目材獱柾醭y(tǒng)治之下,發(fā)展勢頭非常迅猛,雖然蘇格蘭王亞歷山大三世幼年即位時曾向英王行效忠禮,名義上英格蘭是蘇格蘭的宗主國,但是,實際上,兩大王國各自獨立發(fā)展,蘇格蘭一時間還有與英格蘭并駕齊驅(qū)之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兩大王國和平共處,各自發(fā)展。 到了1286年,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去世。1290年,他的繼承人,侄女瑪格麗特也去世了。坎莫爾朝絕嗣。英蘇兩國關系的平衡被打破了。 蘇格蘭王位的繼任者巴里奧,在愛德華一世的支持下登上王位,他只有十六歲,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年輕貴族,巴里奧被迫向愛德華一世行效忠禮,但是愛德華一世的傲慢無禮使得他非常不滿。愛德華一世根本沒把這個毛孩子放在眼里,任意驅(qū)使。因為愛德華的這個錯誤,此后兩個世紀,英蘇雙方都處于敵對狀態(tài)。 愛德華一世企圖控制蘇格蘭的法律事務,還要求蘇格蘭為他提供戰(zhàn)爭費用。巴里奧無法忍受英國人的壓迫,決定終止對英國的依附關系,改為與法國結(jié)盟。 1293年,法王斐利四世出兵占領了金雀花朝在大陸僅剩的一塊領地加斯孔尼。1294年,英法戰(zhàn)爭爆發(fā)。但是,巴里奧立即派使赴法,與法國結(jié)盟反英。法蘇兩國正式成為盟邦。 愛德華一世這下可氣得不輕,他立即下令軍隊出兵進攻蘇格蘭。英軍攻克了特文河畔的貝里科,進行了屠城。英軍深入蘇格蘭腹地,巴里奧被迫退位。 巴里奧退位,一支英軍常駐蘇格蘭,愛德華一世以為蘇格蘭從此歸順,從此他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是,英軍的入侵不但沒有平定蘇格蘭,卻激起了剛烈的高地人1296-1357年長達半個世紀的“蘇格蘭獨立戰(zhàn)爭”。 威廉·華萊士貴為蘇格蘭騎士,來自一個貴族家庭。和演員的外形也非常不相似 巴里奧退位還不到一年,蘇格蘭就爆發(fā)了由蘇格蘭鄉(xiāng)紳威廉·華萊士領導的反英大起義。起義軍由農(nóng)民和市民組成。他們四處出擊,到處打擊英國占領軍。1298年,蘇格蘭起義軍在斯特林橋一戰(zhàn),重創(chuàng)英軍。愛德華一世大怒,他在次年的福爾科克戰(zhàn)役中,打敗蘇格蘭起義軍。但是,華萊士卻逃脫了,他繼續(xù)領導反英斗爭。 斯特林橋一戰(zhàn)華萊士重創(chuàng)英軍 愛德華一世為將蘇格蘭起義徹底鎮(zhèn)壓下去,于1300年,1301年,1303年和1305年數(shù)度出兵,終于將華萊士俘虜。華萊士從容就義。 威廉·華萊士在威斯敏斯特接受審判 華萊士犧牲了,但是,蘇格蘭人前赴后繼,反英大旗不倒。1306年,老布魯斯的孫子小布魯斯自立為蘇格蘭國王,是為羅伯特一世(1306-1329年在位),繼續(xù)舉起反英大旗。在這位阿爾弗雷德大王的英雄后代的的領導下,蘇格蘭人的反英事業(yè)開展得如火如荼。愛德華一世只得又親自出馬,率軍入侵蘇格蘭。 座落在阿爾伯塔之外的羅伯特 · 布魯斯雕像 愛德華一世擊敗布魯斯。布魯斯戰(zhàn)敗,躲進一個山洞。想到愛德華一世的強大英軍,布魯斯不由得有些氣餒。據(jù)說就在此時,他看到一只蜘蛛在風雨中結(jié)網(wǎng),七次失敗,七次結(jié)網(wǎng),終于成功。布魯斯從中領悟到百折不撓的精神,重新鼓起戰(zhàn)斗的勇氣。 布魯斯繼續(xù)進行抗英斗爭。1307年,愛德華一世在進討蘇格蘭人的途中,患痢疾而死。一代豪杰,最終倒在了蘇格蘭。 1314年,繼位的英王愛德華二世,調(diào)集英格蘭全部軍隊攻打蘇格蘭。布魯斯率領一萬長矛兵,在班諾克本河之戰(zhàn)中,粉碎了英軍的攻勢。英國人武力合并蘇格蘭的夢想徹底破滅。就是勇敢的心結(jié)尾的那段劇情。
梅爾羅斯修道院安葬的蘇格蘭王布魯斯一世那真正的勇敢的心 破敗的梅爾羅斯修道院是一處哥特式建筑風格的修道院,始建于1136年,埋葬了好幾位蘇格蘭國王和貴族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