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味連、雞爪連)、三角葉黃連(雅連)、云南黃連(云連)或峨嵋野連(鳳尾連、巖黃連)的根莖。味連主產(chǎn)于重慶萬州市、涪陵地區(qū),湖北西部及鄖陽地區(qū);雅連主產(chǎn)于四川樂山、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云連主產(chǎn)于云南德欽、碧江等地。黃連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12方次、《金匱要略》入7方次。 黃連別名:川連、姜連、川黃連、姜黃連、姜川連、姜制黃連、萸連、萸黃連、炒黃連、吳萸黃連、酒連、酒黃連、酒飲連、豬膽汁炒黃連、鹽炒黃連、黃連炭、姜汁炒川連、尾連等。 【藥性特點】黃連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jīng)。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治太陽病,少陰病,厥陰病,狐惑病,吐衄血病,嘔吐下利病,蛔蟲病,婦人產(chǎn)后病等。 【黃連的臨床應(yīng)用】(一)治太陽病變證 1.熱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葛根條)。 黃連在葛根黃芩黃連湯中,合黃芩苦寒清熱,厚腸胃,堅陰止利。 2.上熱下寒證 黃連湯證 證見:欲嘔吐,腹中冷痛(173)。證質(zhì)為上熱下寒,升降失調(diào)。治用黃連湯。方中黃連苦寒,清在上之熱,干姜辛熱,溫在下之寒,二藥相伍辛開苦降為主藥;桂枝辛溫散寒,宣通上下之陽氣;炙甘草、人參、大棗甘溫益氣和中?;謴?fù)中焦升降之職;半夏降逆和胃止嘔。 3.結(jié)胸證 小陷胸湯證 證見:心下痞硬,按之則痛,胸悶喘滿,咳吐黃痰,苔黃膩,脈浮滑(138),證質(zhì)為痰熱互結(jié)于心下。治用小陷胸湯。方中黃連苦寒,清泄心下之熱結(jié);半夏辛溫,化痰滌飲,消痞散結(jié);瓜萎實甘寒滑潤,既能助黃連清熱瀉火,又能助半夏化痰開結(jié),同時還有潤便導下的作用。三藥合用,具有辛開苦降,清熱滌痰開結(jié)的功效。共同形成痰熱下趨之勢。 4.痞證 (1)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大黃條)。 黃連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方中大黃瀉熱和胃;黃連瀉心胃之火,黃芩瀉中焦實火,三藥合用,邪熱得清,氣機流暢,則痞悶自消。 (2)附子瀉心湯證 證見:心下痞,按之濡,心煩口渴,惡寒汗出,舌紅苔黃,脈微數(shù)(155),證質(zhì)為胃熱氣滯,衛(wèi)陽不固。治用附子瀉心湯。方用大黃、黃連、黃芩之苦寒,清瀉上部之邪熱,附子之辛熱以溫經(jīng)復(fù)陽固表。四藥合用,寒溫并用,補瀉兼施,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3)半夏瀉心湯證 證見、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半夏條)。 黃連在半夏瀉心湯中,合黃芩苦寒泄降,淸熱和胃,泄其滿。 半夏瀉心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嘔利病寒熱錯雜證,即異病同治例。 (4)生姜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生姜條) 黃連在生姜瀉心湯中,合黃芩與半夏、生姜為伍,辛開苦降,以開泄寒熱痞塞之結(jié)滯。 (5)甘草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甘草條) 黃連在甘草瀉心湯中,合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和胃消痞。 甘草瀉心湯證,尚見于《金匱要略》狐惑病濕熱蟲毒證,亦異病同治之例。 (二)治少陰病 少陰病熱化證 證見:心中煩,不得臥,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303),證質(zhì)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治用黃連阿膠湯。方中重用黃連、黃芩瀉心火,芍藥、阿膠、雞子黃滋腎陰。方中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擅長于養(yǎng)心滋心腎,需生用。全方合用,共奏瀉心火,滋腎水,交通心腎之效。 (三)治厥陰病 1.厥陰病寒熱錯雜證 (1)烏梅丸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烏梅條)。 黃連在烏梅丸中,與黃柏以清上熱。 (2)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黃芩條)。 黃連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中,合黃芩苦寒以清胃熱。 2.厥陰病熱證 白頭翁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白頭翁條)。 黃連在白頭翁湯中,合黃柏清熱燥濕,堅陰厚腸。 (四)治吐衄病 熱盛吐衄證 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大黃條)。 黃連在瀉心湯中,合黃芩大苦大寒,清泄心胃實火。 (五)婦人產(chǎn)后病 熱利傷陰證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白頭翁條)。 黃連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中,配黃柏清熱燥濕,堅陰厚腸。 黃連的配伍應(yīng)用1、黃連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 生川連五錢,肉桂心五分。研細,白蜜丸。空心淡鹽湯下。(《四科簡效方》交泰丸) 【黃連的用量用法】1.用量 常用量,3—12克。 最小量1兩(3克),如半夏瀉心湯。 最大量,4兩(12克),如黃連阿膠湯。 2.用法 湯劑,丸藥,散劑。 按:黃連大苦大寒,大寒能清,味苦性燥,具有瀉火燥濕之功。尤長于瀉心火,清胃腸濕熱,而為清心、除煩、消痞、止利,治濕火郁結(jié)之主藥。故凡心火亢盛的煩熱神昏,或心煩失眠,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以及腸胃濕熱的痞滿嘔吐,瀉利腹痛等證,皆為要藥。本品既長于瀉心火,又善于解毒熱,所以亦為外科疔毒癰腫、口舌赤爛等證的常用之品,不論內(nèi)服外用,效果均良好。 此外,黃連若過量服用,則苦寒敗胃,使消化不良。同時,本品性燥,多用則傷胃津,如火盛傷津者,應(yīng)與養(yǎng)陰藥同用。炒制后,雖可減輕苦寒之性,然究屬傷胃之品,故脾胃虛寒非有實火者則不宜用。清熱瀉火宜生用,清上焦火宜酒炒,止嘔吐宜姜汁拌炒。 【黃連的文獻摘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本草綱目》引《名醫(yī)別錄》:“止消渴……調(diào)胃厚腸……療口瘡?!?/p> 《珍珠囊》:“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jié)駸?,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fā),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p> 《本草綱目》:“五臟六腑皆有火,平心治,動作病……黃連為治火之主藥?!?/p> 【黃連的藥理作用】1.據(jù)化學分析 黃連的根狀莖含多種生物堿,主要為小檗堿(黃連素),其次為黃連堿、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藥根堿、非洲防己堿;此外,還含有青熒光酸等。 2.據(jù)藥理研究 a、小檗堿有加強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功能。 b、小檗堿可增加膽汁形成,使膽汁變稀,故有很好的利膽作用,對膽囊炎甚為合適。 c、小檗堿能擴張末梢血管,有降壓作用。 d、小檗堿對子宮、膀胱、支氣管和腸胃道平滑肌都有興奮作用。 e、小劑量黃連素能增強乙酰膽堿的作用,抗箭毒作用和抗腎上腺素作用。 f、小檗堿有緩和的解熱作用。 3.據(jù)抗菌試驗 本品抗菌譜較廣,對痢疾桿菌作用最強,優(yōu)于磺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鏈球菌和結(jié)核桿菌也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此外,體外試驗黃連素和黃連煎劑,對鉤端螺旋體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另外,還有抗多種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蟲和真菌的作用。 4.據(jù)現(xiàn)代臨床 主治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內(nèi)分泌失調(diào),更年期綜合征,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膽道蛔蟲癥,急性、慢性膽囊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結(jié)腸炎,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急性中耳炎,急性眼結(jié)膜炎,急性扁挑體炎等。 黃連的副作用與禁忌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嘣飩?,陰虛津傷者慎用。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均應(yīng)慎服。 黃連惡菊花、蕪花、玄參、白鮮;畏款冬;惡白僵蠶,忌豬肉;畏牛膝。 延伸閱讀: |
|
來自: 中醫(yī)學習進行 > 《中藥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