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玉雕工藝中,有一種工藝絕對稱得上傲視群雄,那就是被人們嘆為鬼斧神工的薄胎工藝,也稱水上漂。它輕巧秀麗,薄如蟬翼,輕若鴻毛,亮似琉璃,是玉雕行業(yè)中最高深的技藝。 薄胎作品輕巧、秀麗,薄如蟬翼、輕若鴻毛、亮似琉璃,讓人愛不釋手,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乾隆皇帝更是贊曰:”薄如紙而輕如銖”。 薄胎技藝制作非常復雜,耗時耗工,要達到“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很難,要求琢玉者“藝高人膽大”,即使肉眼看不見,全憑感覺亦能操作。多以規(guī)矩器皿的形式出現(xiàn),但也有極少的異形薄胎,稱為“不規(guī)則薄胎”,制作難度則更大。 清朝之前,這種工藝已經(jīng)接近失傳。到了乾隆盛世,由于乾隆本人的酷愛,才開始恢復生產(chǎn)。為了討得乾隆皇帝的歡心,新疆葉而羌地區(qū)特地招收了蘇州玉工制作薄胎器皿。但是薄胎器皿很難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壞幾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賦詩一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間,乾隆皇帝作了贊“痕玉”詩三十余首。乾隆去世后,由于國力衰退,薄胎制作工藝也就漸漸地隱退了,這種工藝再次瀕臨失傳。 薄胎工藝在清代以前并不多見,它最早是從西部伊朗傳來,早期叫“痕都斯坦式玉器”,簡稱為痕玉。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親自考訂,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為南疆的和闐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這與中國傳統(tǒng)玉器的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薄胎玉器主要以盤碗杯居多,比如各種薄胎茶杯、菊花瓣盤、白玉壓絲嵌寶碗等,其次便是瓶、壺之類的作品。薄胎器皿一般不考慮優(yōu)質(zhì)的白玉,多選擇碧玉、青玉,因為薄胎工藝可以使玉變得輕巧無比,同時,胎薄透光,也可以淡化青玉、碧玉的色澤,使玉質(zhì)泛白。 薄胎器皿的雕刻,對技術(shù)要求主要有三點: 胎壁厚薄一致,薄到什么程度則依玉質(zhì)、玉色和造型而定; 掏內(nèi)膛不能留死角; 器外的刻花點綴要與器具的輕盈特色相符,和諧一致。只有當造型各部位厚薄一致時,才能反映玉質(zhì)色澤一致。所以,厚薄均勻也是評價薄胎工藝是否合格的重要標志。 玉料與工藝是衡量玉器好壞的兩大重要因素,有了好玉還要有好雕工。玉雕師會在選料、開料、開胚、拋光等環(huán)節(jié)上把關(guān),選料時手電筒和水是兩大法寶,灑水后的玉料會透明起來,能看清其中質(zhì)地、花紋等,手電筒一照可以看清玉料里是否有雜質(zhì)。 凡透明玉石作薄胎玉器都能在膛內(nèi)施以內(nèi)畫如內(nèi)畫瓶、內(nèi)畫球之類。內(nèi)畫工藝使用的工具是勾形毛筆,筆伸入內(nèi)膛,眼在外觀察落筆部位,勾畫畫面。因此,掌握內(nèi)畫工藝需要兩種功底,一個是用筆功底,一個是美術(shù)功底。 薄胎工藝為何會失傳 即便在是玉雕技術(shù)和工具都獲得了長足發(fā)展的今天,薄胎工藝依然面臨著失傳的處境,因為它實在太難雕刻了。好的玉雕師沒有五年、十年的打磨是出不來的。所以,很多玉雕人為了盡快出成績、盡快賺錢,都不愿意在薄胎工藝上花費多年時間鉆研技藝。 其次,原材料的昂貴直接導致很多玉雕師不愿意做薄胎。薄胎工藝難度極大,即便是有經(jīng)驗的老師傅做十件薄胎,能成功四五件就算很不錯了。一旦雕壞了,這塊原料就算毀了,在自己花錢買料的當下,雕砸了就意味著一大把人民幣打水漂了。在這種情勢下,很多人都對薄胎工藝敬而遠之。 再次,打磨時壓力太大。薄胎器皿打磨的過程就是挑戰(zhàn)極限的過程,這和賽車、攀巖極限運動的參與者所經(jīng)歷的那種心理壓力很像,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的感覺常使人知難而退,一些薄胎工藝大師患有心臟病,就是在打磨時候患上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薄胎工藝作為中國玉雕技藝的驕傲,放眼世界,它都是雕刻藝術(shù)史上的一座豐碑,所以,希望它能永遠流傳下去。當然,這還需要玉雕師們來發(fā)揚和傳承了。 版權(quán)說明 綜合自網(wǎng)絡(luò) 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