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陰陽,人們恐怕立刻就會想到中醫(yī);感覺現(xiàn)在的人們大概也只能首先想到中醫(yī)了,因為,時至今日,和我們?nèi)粘I钣嘘P(guān)系的,或許也就只有中醫(yī)還在使用著“陰陽”這一概念了。筆者即是中醫(yī)出身,故而陰陽在中醫(yī)學中的地位究竟任何,筆者與所有中醫(yī)人員心中自知! 其實,陰陽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史中最本源的一對范疇。其本義最初是指日照的向背。如《說文通訓定聲》曰:“侌(陰)者見云不見日,易(陽)者云開而見日?!?br/> 在春秋時期,陰陽遂用于指“兩種相互對立的氣”或“氣的兩種狀態(tài)”。如《國語-周語上》中說:“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失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傳-昭公元年》也說:“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边€有《老子-二十四章》中亦曰:“萬物負陰而抱陽?!?br/> 后來到了戰(zhàn)國時期,陰陽的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哲學化革新!此時的陰陽,是用來稱謂這個世界上同一事物內(nèi)部或兩個事物之間所固有的兩種最基本的矛盾勢力或?qū)傩?。取象類比,如此劃分:凡那些動的、熱的、在上的、向上的、在外的、向外的、明亮的、亢進的、強壯的等等都屬于陽;而凡那些靜的、冷的、在下的、向下的、在內(nèi)的、向內(nèi)的、晦暗的、抑郁的、虛弱的等等皆屬于陰。需特別說明一下,中醫(yī)的陰陽學說就是全盤引用戰(zhàn)國時期此陰陽觀點的,而且沿用至今一直未變! 戰(zhàn)國時期,各家關(guān)于陰陽概念的爭鳴很多。如《莊子-天道》中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莊子-田子方》里又說:“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管子-乘馬》有云:“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 《易傳》則對陰陽的概念做了重要的發(fā)揮。如《易-系辭上》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即認為陰陽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間的根本規(guī)律;并還用陰陽來比附社會現(xiàn)象,引申為上下、君民、君臣、君子小人、夫妻關(guān)系等等。《易-坤》中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而以騶衍為代表的陰陽家則“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而最著名、最深刻的當屬中醫(yī)的開山鼻祖之作《黃帝內(nèi)經(jīng)》了!《黃帝內(nèi)經(jīng)》則將戰(zhàn)國時期的陰陽學說全面地引入到了醫(yī)學領(lǐng)域,不但用陰陽來探索各種疾病的根源,并且還使得陰陽學說成為中醫(yī)學理論與實踐的哲學指導思想!關(guān)于陰陽,《黃帝內(nèi)經(jīng)》最經(jīng)典的描述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绷硗?,《黃帝內(nèi)經(jīng)》還以陰陽來區(qū)分人體之五臟六腑,并為治療疾病提供了哲學依據(jù)。 西漢董仲舒則強調(diào)“陽尊陰卑”的思想。其在《春秋繁露-陽尊陰卑》中說:“惡之屬盡為陰,善之屬盡為陽。陽為德、陰為刑。刑反德而順于德……陽氣暖而陰氣寒,陽氣予而陰氣奪,陽氣仁而陰氣戾,陽氣寬而陰氣急,陽氣愛而陰氣惡,陽氣生而陰氣殺。是故陽常居實位而行于盛,陰常居空虛而行于末?!?br/> 北宋李顢在其《刪定易圖序論一》中提出:“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br/>邵雍在其《觀物內(nèi)篇》中認為:“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則天之用盡之矣?!逼湓凇队^物外篇》中亦云:“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唱”,“陽體虛而陰體實也”…… 周敦頤在其《太極圖說》中認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br/>張載在其《張子語錄》中認為“陰陽者,天之氣也”;并在其《正蒙-太和》中還認為:“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散,為風雨、為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jié),糟粕煨燼,無非教也?!?br/>南宋朱熹在其《朱子語類》卷五十六中則認為:“陰陽只是一氣,陽之退便是陰之生,不是陽退了又別有個陰生?!?br/>而楊萬里則在其《誠齋易傳》卷十七中說:“陰陽未分謂之太極,太極既分謂之陰陽,其為天地之道也。舍陰陽以求太極者,無太極;舍太極以求天地者,無天地?!贝擞^點將朱熹的“先于陰陽二氣之太極(理)”還原為“陰陽未分之元氣”,并認為太極與陰陽是合二為一的。 明代的何瑭在其《陰陽管見》中提出了“陽為神明”之說:“陽為神,陰為形。形聚則可見,散則不可見;神無聚散之跡,故終不可見。”王廷相則批評何瑭此說,認為“以神為陽,以形為陰,此出自釋氏仙佛之論”(《答何柏齋造化論》)。 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則認為“陰陽者,氣之二體”(《張之正蒙注-太和篇》),他主張“乾坤并見”及“陰陽相合”,指出:“陽非孤陽,陰非寡陰。相函而成質(zhì),乃不失其和而久安”(《張之正蒙注-參兩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