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金輪牌”外銷貴州茅臺酒(白瓷瓶) 酒精度:約55%vol 規(guī)格:500g 1954年,朱德總司令致電貴州省指示要改進茅臺酒包裝,不要片面強調茅臺酒的政治性和增產節(jié)約。1954年10月,湖北省進出口公司致函茅臺酒廠,建議改進包裝,要與被譽為名貴國酒的地位相稱。此后改換新包裝的事就提上了日程。1957年,茅臺酒包裝改換成功,香港五豐行趙經理就此向香港報界發(fā)表談話,香港華僑報以“茅臺新裝,華貴優(yōu)雅,春節(jié)宴會,甚受歡迎”為題,刊登了趙經理的講話。 。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剛剛起步, 百廢待興, 急需大量外匯換回我國經濟生產、 國家建設所需的緊缺物資。 此時茅臺酒作為中國獨有的特色產品 廣受國際友人的歡迎, 出口一噸茅臺酒就可以換回 汽油32噸 鋼材40噸 肥田粉(化肥)24噸 自行車700輛 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 巨大的貢獻 【鑒藏要點】 20世紀50年代后期,為了美觀,茅臺酒的包裝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從商標到酒瓶,由瓶口到正背標包括文字,以及裝箱數(shù)量等都在嘗試和改變。 這款酒就是這一時期的一款過渡型產品,其背標是茅臺酒目前所見最特殊的一款。這瓶酒最大的意義在于:其背標的“飛仙獻酒”圖案,啟發(fā)了后來將敦煌壁畫的飛仙圖案用于出口商標,即“飛天牌”商標。 據記載:1957年,茅臺酒廠在仁懷市大鹿村中華嘴建立酒瓶車間投產,并從江西景德鎮(zhèn)請來兩位八級技師指導生產,其間生產過白瓷瓶。這款酒瓶就是那時期的產物,是最早試制的白瓷酒瓶,當時生產有淡黃色和純白色兩種,淡黃色瓶身較大瓶嘴較高,白色的瓶底也有上釉,淡黃色則沒有。淡黃色酒瓶在燒制時由于胎質較松,故產生了大量的開片,瓶體重量也較輕。胎質較松的原因當是當時景德鎮(zhèn)專家考慮到瓷瓶的美觀和重量,多少使用了“漿胎”的結果。酒瓶有開片整體很好看,帶來的問題是比較容易滲漏,所以后來傾向于燒制胎質較緊密的瓷瓶了。 此酒的正標沿用了1854年版出口的“金輪牌”的主要內容,區(qū)別在于“貴州茅臺酒”中的“臺”字去掉了草字頭。正標右下角英貴州的英文“KWAICHOW”中的“A”,在1958年第一版的“飛天牌”商標中被更正成了“E”,即“KWECHOW”,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但在1958年之前的出口“金輪牌”商標中都是“A”。 這瓶酒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背標,以綠色為基調,主要圖案是左右兩位飛天仙女獻酒,此圖取材于中國古代壁畫,以敦煌壁畫為最。兩邊和下面有若干蓮花紋飾,也在以佛教題材為主的敦煌壁畫中常見。背標中部是一幅山水畫,被文字覆蓋,繪畫者是黎葛民,圖中有簽名“葛民”和印章。 葛民印章 背標周圍的圖案由古代酒具爵的圖形組成,每個酒爵中部都有茅字、臺字或者酒字,用于防偽。 背標的中英文文字,和1959年至1974年的“飛天牌”與“葵花牌”的背標文字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這款背標中將“1915年巴拿馬賽會被評為世界名酒第二位”寫成了“1919年”,當年中國食品出口公司廣西省分公司在香港的廣告畫上也宣傳茅臺酒在一九一九年巴拿馬賽會被評為世界第二名酒。需要說明的是,背標“貴州”的英譯文“KWEICHOW”,和正標中的“KWAICHOW”寫法有不同,背標是“E”,正標是“A”。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食品出口公司廣西省分公司在報紙上刊登的廣告(茅臺酒在一九一九年巴拿馬賽會被評為世界第二名酒) 這款酒的封口依次是:里面用軟木塞封口,頂部有一層紅色密封,然后系著紅飄帶,再外面套著淺黃色封膜,用印有“貴州茅臺酒”的紙條匝口。此酒首次使用飄帶,兩根飄帶上“貴州茅臺酒”五字呈相對方向書寫。 封口 這款酒系海外回流,酒的原主人有多年海外游子生涯,非常珍視家中的中國物件,這款酒就是其中之一。和這款酒一起,竟然還保存著當年的裝箱單,這是非常珍貴的資料,為研究這款酒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從裝箱單看,這款酒是由中國食品出口公司廣西省分公司駐廣州辦事處裝箱并出口。品名:茅臺酒;包裝:木箱;數(shù)量:24瓶;裝箱人:阮翠玲;時間:1958年1月22日。從在廣州裝箱出口的時間上分析,該酒的生產日期可以確定為1957年。 當年的裝箱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