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數(shù)百年間,禮崩樂壞,群雄紛起,爭權(quán)斗利,可謂于中華大地上一臺場面恢宏的歷史大劇。而長期活躍于其中的真正主角,除了強秦的嬴氏、趙國的趙氏、楚國的熊氏,便是齊國的田氏。 但如果以最后的勝利者嬴氏為“男一號”的話,無疑齊國的田氏將是絕對的“男二號”。不但如此,田氏在長期擔(dān)任“男二號”之后,其后代仍然活躍于中國歷代政治、軍事舞臺之上,成為一個英雄輩出的軍事家族。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呂尚(即姜太公)于齊地始建齊國。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因此在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都姓姜??墒牵搅藨?zhàn)國時期,齊國的國君就不再是姜姓,而是田姓了。國君血統(tǒng)的變更就源于齊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股權(quán)轉(zhuǎn)讓”——田氏代齊。 公元前672年,陳國發(fā)生了一次內(nèi)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逃亡到了齊國。齊國齊桓公很器重他,要任他為卿。陳完力辭,說您能收留我就很不錯了,我怎么敢再在貴國當(dāng)這么大的官呢?最后,齊桓公只好任命他為“工正”?!肮ふ笔钦乒馨俟さ募夹g(shù)職位,陳完接受了。陳完在齊國立足之后,改陳氏為田氏,為齊國田氏之祖。 由于陳完的職位是“工正”,是掌百工的官職,借著這個優(yōu)勢,田氏家族在齊國不斷發(fā)展壯大,并逐漸介入到了貴族之間的政治斗爭之中。齊景公時期,田氏于公元前545年聯(lián)合鮑氏、欒氏、高氏等政治家族,共同滅了執(zhí)掌國政的慶氏家族;公元前532年,田氏又聯(lián)合鮑氏滅掉了專權(quán)的欒氏,并召回了流亡在外的齊國的公子、公孫,此舉使田氏得到了齊國公室的支持。為表彰田氏家族對齊國公室的忠誠,公室將“高唐之邑”封給田氏家族。有了高唐這塊根據(jù)地之后,“陳(田)氏始大”。田氏壯大的過程就是聯(lián)合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力量消滅異己,從而造就了田氏的壯大。 壯大僅僅是第一步,田氏要的是整個國家,因此他們有開始了下一步的行動。齊景公是著名的暴君,晚年好治宮室,聚狗馬,喜奢侈而厚賦重刑。公室倉廩中布、帛、稷、粟都放得腐爛,生了蟲子,人民卻生活無著,餓殍載道,勞役不止,抗?fàn)幍娜嗣癖绘?zhèn)壓,遭到砍腳的人很多,以致出現(xiàn)了“國之諸市,屨賤踴貴”的現(xiàn)象。遇到災(zāi)情,亦不賑濟。 此時,大夫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開始施恩德于百姓,他將齊國的量制由四進制(即四升為豆,四豆為區(qū),四區(qū)為釜,十釜為鐘)改為五進制,向人民借貸糧時用新制,而還貸時用舊制。一時間田氏得到了齊國民的擁護和愛戴。這可以說是田氏買下的最大一筆“股票”,這種“股票”無法用數(shù)字來衡量,因為它的名字叫民心。權(quán)力斗爭向來都是此消彼長,田氏壯大,姜齊就衰落。 齊景公死后,齊景公之子姜荼為國君。姜荼的媽媽并非齊景公的正室,只是一個寵妾,再加上姜荼年少,“母賤無行,子少不賢”,缺乏足夠的政治威望。害怕其他兄弟跟自己爭權(quán),姜荼繼位之后就“逐群公子”,把異母兄弟全都趕出了齊國。他以為這樣自己的國君之位就安全了,殊不知這正好授人以口實。公元前489年,田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田乞以此事發(fā)難,攻入公室,廢掉了公子荼,重新立公子陽生為國君,是為齊悼公。齊悼公為田乞所立,理所當(dāng)然,田乞為齊國相,執(zhí)掌齊國國政。 既然已經(jīng)把握了國政,篡位也就不遠了,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殺齊簡公(齊悼公之子)與諸多公族宗室,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quán),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 公元前391年,田完十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前386年,田和流放齊康公于海島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有了周天子的冊封,一切就都合法了。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史家遂稱姜姓君主之國為“姜齊”,乃作分別。 田氏代齊從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齊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為諸侯,經(jīng)歷了286年,過程雖然漫長,但它所證明的道理卻很簡單:民心是一個政權(quán)最大的依靠。失去民心是失去政權(quán)的先兆,而贏得民心則是贏得政權(quán)的先聲。 田氏代齊,從本質(zhì)上是一個家族“忘恩負義”、“竊國興家”的長期陰謀行動,可謂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時代一個經(jīng)典事件。世人皆知田氏竊國之“陰謀”,卻不知正是這樣一個長于謀略的家族,為以后之培養(yǎng)了諸多軍事家和謀略家。據(jù)史記記載,被唐肅宗列奉為“武廟十哲”、被宋徽宗列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的齊國名將司馬穰苴是田完的苗裔;被列為一代武圣的孫武祖上也是田氏,穰苴與孫子還有同一宗族的血緣關(guān)系,到孫武的祖父才改姓孫(孫武的軍事思想很可能受到穰苴的影響。有史家認為,司馬穰苴在齊景公時為高、國、鮑等貴族所譖害,以致“發(fā)疾而死”,可能是孫武由齊奔吳的直接原因),再后來于齊國采用“圍魏救趙”之策的孫臏亦是田氏后裔;除了這三位顯赫于后世的大軍事家之外,戰(zhàn)國后期活躍于歷史舞臺的孟嘗君田文,以謀略與忠義之士。 另外,據(jù)歷史考證,三國時期的孫氏三英,皆為孫臏后代,追其根源,亦為田氏之后代。而和田氏同支的陳氏、孫氏等后代,更是軍事人才輩出,在此不一一贅述。以此觀之,田氏可謂中國今古第一軍事家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