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坤寧宮是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 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后,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余各間的欞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欞吊搭式窗。室內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后檐設鍋灶,作殺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 坤寧宮改建后,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其中宮的地位并未改變??滴跛哪?16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養(yǎng)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現(xiàn)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寧壽宮位于皇極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為寧壽宮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后殿,遂改稱后殿為“寧壽宮”。 ![]() 寧壽宮建于單層石臺基之上,臺與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燈籠矮墻。宮面闊7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頂。檐廊柱枋間為鏤空云龍?zhí)篆h(huán),枋下云龍雀替,皆飾渾金,堂皇富麗。內外檐裝修及室內間隔、陳設皆仿坤寧宮。東次間開門,置光面板門兩扇,上為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墻,上安直欞吊搭窗。余各間均為檻墻、直欞吊搭窗。每間上部各安雙交四椀橫披窗3扇。后檐明、次間為門,每道門雙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間砌墻。室內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后檐設一小室,內置煮肉鍋灶。西側3間敞通,安木榻大炕,設有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為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為臥室,后檐設仙樓,東山墻辟門,可通廡房。寧壽宮兩側建廡房及南轉角與東西兩廡相連,兩廡各9間,均于南數(shù)第3、6間開門。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上安銅頂,為寧壽宮灶房及室內煙道所用。改建后的寧壽宮成為紫禁城內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xiàn)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筑。 乾隆皇帝《寧壽宮銘》補記稱:“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寧宮,祖宗時祀神之所,祭畢,召王公大臣進內食祭肉。國初定鼎燕京,則于乾清宮后殿坤寧宮行祀神禮,一如清寧宮之制,至今仍循舊章。余將來歸政時,自當移坤寧宮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寧壽宮,仍依現(xiàn)在祀神之禮?!闭f明了寧壽宮改造的原因。 寧壽宮原為龍鳳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寧壽宮,遂將外檐圍廊改為蘇式彩畫,失去了莊嚴的風格。1979年重新修繕后,恢復了乾隆時期的風貌。 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 建福宮花園 紫禁城內西北隅,有一座清代乾隆初年建成的宮廷花園,因其隨建福宮而建,故名“建福宮花園”,又因花園地處內廷西部,亦稱為西花園。 建福宮花園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為“漸次”構成,占地約4020?,有建筑十余座,且殿堂宮室、軒館樓閣無所不有,不僅建筑形式各異,而 且建筑布局也較靈活。這組建筑分為東西兩部分,東一組依南北軸線依次排列為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靜怡軒、慧曜樓,以三組院落連為一體,其布局前部緊湊,后部疏朗,三進院落風格各異,錯落有序。 西一組以延春閣為中心。閣為方形,體量雖大但不覺孤立,加之閣為重檐四角攢尖式頂,所以雖高不呆,雖廣不疏。閣北有敬勝齋相伴,南有疊石相依,西有碧琳館、妙蓮華室、凝暉堂,東與靜怡軒相鄰,形成了以延春閣為中心的向心型布局,突破了宮廷花園對稱布局的格式。 建福宮花園一組建筑,東一路以軸線控制,布局不失皇家建筑的嚴謹氣氛;西一路以延春閣為中心向心布局,建筑形式也多體現(xiàn)了乾隆時期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特點。乾隆三十九年肇建寧壽宮花園,建福宮花園作為藍圖之一,很多建筑在寧壽宮花園中再現(xiàn)。乾隆皇帝對建福宮花園非常滿意,為此作了大量的詩賦,以抒情懷,并將其所珍愛的奇珍異寶收藏于此。嘉慶時曾下令將其全部封存。此后,花園一帶一直作為皇家珍寶的收藏地。1923年11月25日,靜怡軒、延春閣、敬勝齋及中正殿等皆焚于火,這座瑰麗的皇家花園連同無數(shù)珍寶化為灰燼。 1999年,在時隔75年后,故宮博物院啟動了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復建工程主要得益于香港企業(yè)家陳啟宗先生為主席的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資金支持,基金會通過中華文物交流協(xié)會,為復建工程提供了400萬美元的捐助。 復建工程包括建福宮花園及建福宮后半部分建筑,占地面積3850?,復建建筑面積4000余?,由故宮博物院承擔施工。復建工程分為二期,預計用五年時間完工。 2000年 5月31日,復建一期工程正式開工,故宮博物院在建福宮花園遺址舉行了隆重的復建工程開工典禮。 一期工程首先恢復主體建筑延春閣。經(jīng)過近一年的緊張施工,大木結構基本完成,于2001年4月3日在施工現(xiàn)場舉行了延春閣上梁儀式。一期工程仍在順利進行。 ![]() 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將啟祥宮后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明間開門,隔扇風門,竹紋裙板,次、梢間均為檻窗,步步錦支窗。明間設地屏寶座,上懸“敬修內則”匾。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梢間靠北設落地罩炕,為寢室。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廊內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體元殿的后抱廈,為長春宮院內的戲臺。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后殿相通。 后殿曰怡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期建成,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志軒,各3間。后院東南有井亭1座。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曾居住長春宮,死后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宮居住。 景陽宮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于鐘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即景陽宮,面闊3 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它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斗栱,繪龍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間為玻璃窗。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柔嘉肅敬”匾。天花為雙鶴圖案,內檐飾以旋子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為月臺。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 后院正殿為御書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墻、檻窗,檐下施以斗栱,飾龍和璽彩畫。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書《毛詩》及馬和之所繪《詩經(jīng)圖》卷于此,乾隆御題額曰“學詩堂”。東西六宮年節(jié)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于此。東西各有配殿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 現(xiàn)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鐘粹宮 鐘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鐘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鐘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后殿曰圣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后復稱鐘粹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宮門內添加垂花門、游廊等。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鐘粹門,前院正殿即鐘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原為徹上明造,后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 后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鐘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后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咸豐帝孝貞顯皇后自入宮即在鐘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后,隆?;屎笠苍诖司幼 ?br> 現(xiàn)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工藝類文物的展示。 ![]() 永和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于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后,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后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墻,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后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椀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墻,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 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于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后檐開門,次、梢間均為檻墻、檻窗,門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有寬廣月臺。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后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宮??滴跛氖?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宮暫居。其后此宮一直作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憲皇后、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 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檻墻、檻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窗。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殿前為寬敞的月臺。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崇禎七年(1634年)安匾于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后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建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飾以旋子彩畫。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云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guī)模整修,現(xiàn)存建筑為光緒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墻,并將翊坤宮后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及體和殿后檐廊轉角相連,構成迴廊。迴廊墻壁上鑲貼的琉璃燒制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壽辰所撰。 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飾以淡雅的蘇式彩畫。門為楠木雕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萬福萬壽裙板隔扇門;窗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后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內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 室。 儲秀宮的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臺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為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所鑄。東西配殿為養(yǎng)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建筑。 后殿為麗景軒,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有東西配殿曰鳳光室、猗蘭館。慈禧入宮后曾居住儲秀宮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并將后殿定名為麗景軒。 現(xiàn)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后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臺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秋千,現(xiàn)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筑。 后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后開門,后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現(xiàn)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 齋宮位于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康熙后期,諸王子儲位之爭激烈,最終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時也為自己樹立了政敵。胤禛即位后,宮廷內部的斗爭仍十分激烈,雍正帝為確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紫禁城內興建齋宮,將祭祀天地前的齋戒儀式改在宮中進行。 齋宮系前朝后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3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殿內正中上懸乾隆御筆“敬天”匾。室內渾金龍紋天花,正中為八角形渾金蟠龍藻井。東暖閣為書屋,西暖閣為佛堂。東西各有配殿3間。正殿左右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連,形成三合院帶轉角的格局。后寢宮初名孚颙殿,后改為誠肅殿,面闊7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各設游廊11間,與前殿相接。 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齋于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于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于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 欽安殿位于御花園正中,南北中軸線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墻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間曾在前檐接蓋抱廈3間,后拆除。 殿為重檐盝頂,坐落在漢白玉石單層須彌座上,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頂。殿前出月臺,四周圍以穿花龍紋漢白玉石欄桿,龍鳳望柱頭,惟殿后正中一塊欄板為雙龍戲水紋。欽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藝術中的精品。 月臺前出丹陛,東西兩側各出臺階。院內東南設焚帛爐,西南置夾桿石, 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墻正中辟門,曰“天一門”,東西墻有隨墻小門,連通花園。 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門內設斗壇,皇帝在此拈香行禮。每遇年節(jié),欽安殿設道場,道官設醮進表。欽安殿事務由太監(jiān)道士管理。 ![]() 御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現(xiàn)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 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占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御花園主要有三大特色: 其一,建筑布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無論是依墻而建還是亭臺獨立,均玲瓏別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浮碧和澄瑞為橫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側伸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體現(xiàn)了“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觀念。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其二,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shù)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xiàn)存古樹160余株,散布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jīng)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 其三,彩石路面,古樸別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余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 妙趣無窮。 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yǎng)、藏書、讀書等用途。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guī)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shù)量之多為現(xiàn)存古建筑中所僅見。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wěn)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huán)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xiàn)千龍吐水的奇觀。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jié)、元旦、冬至三大節(jié),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規(guī)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 ![]()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后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后殿辟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廈,并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游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太極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外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系清末民初時所改。明間與東西次間分別以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桿罩與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隔,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 后殿為體元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后明間開門。后檐接抱廈3間,為長春宮戲臺。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歷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現(xiàn)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 中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后改稱中極殿,現(xiàn)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筑面積580?。屋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云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墻,上置瑣窗。殿內外檐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 中和殿門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執(zhí)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nóng)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nóng)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 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后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240.00?,高29.50m。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xié)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 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云龍渾金毗廬帽。建筑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 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于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清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滴踝约次恢涟四?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 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 ![]() 養(yǎng)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于此地??滴跄觊g,這里曾經(jīng)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制作宮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yǎng)心殿后,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這里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養(yǎng)心殿。 養(yǎng)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前檐檐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9間?;实鄣膶氉O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匾。明間東側的“東暖閣”內設寶座,向西,這里曾經(jīng)是慈禧、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處。明間西側的西暖閣則分隔為數(shù)室,有皇帝看閱奏折、與大臣秘談的小室,曰“勤政親賢”,有乾隆皇帝的讀書處三希堂,還有小佛堂、梅塢,是專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養(yǎng)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寢宮,共有五間,東西稍間為寢室,各設有床,皇帝可隨意居住。后殿兩側各有耳房五間,東五間為皇后隨居之處,西五間為貴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慈安住在東側的“體順堂”,慈禧住在西側的“燕禧堂”,隨時登臨前堂,處理政務,確 是十分方便。寢宮兩側各設有圍房十余間,房間矮小,陳設簡單,是供妃嬪等人隨侍時臨時居住的地方。 養(yǎng)心殿前有琉璃門,曰“養(yǎng)心門”,門外有一東西狹長的院落,乾隆十五 ,為宮中太監(jiān)、侍年(1750年)在此添建連房三座,房高不過墻,進深不足4m衛(wèi)及值班官員的值宿之所。 現(xiàn)為宮廷原狀陳列。 內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宮寧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 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斗栱,梁枋飾龍鳳和璽彩畫。四面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板隔扇門各4扇,南面次間為檻窗,其余三面次間均為墻。殿內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后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間設大自鳴鐘,宮內時間以此為準。 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jié)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jiān)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于此殿?;实鄞蠡闀r,皇后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現(xiàn)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繕。 奉先殿為建立在白色須彌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繚以高垣。前為正殿,后為寢殿。前殿面闊9間,進深4間,建筑面積1225.00?。黃色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檐下彩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前檐中5間開門,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后檐中5間接穿堂,余皆為檻窗。殿內設列圣列后龍鳳神寶座、籩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等。后殿面闊9間,進深2間,建筑面積755.00?。黃色琉璃瓦單檐廡殿頂,外檐彩畫亦為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前檐中5間接穿堂,余為檻窗。殿內每間依后檐分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為“同殿異室”規(guī)制,各設神龕、寶床、寶椅、楎椸,前設供案、燈檠。前后殿之間以穿堂相聯(lián),形成內部通道。室內皆以金磚鋪地,渾金蓮花水草紋天花。殿前月臺寬40.00m,深12.00m,總面積500.00?,陳設日晷、嘉量。須彌座及月臺四周設欄板、龍鳳紋望柱。無配殿、廡房,僅在殿前奉先門外正南有群房13間,為神庫、神廚。東一小院,內有一座3間的小殿,為明嘉靖帝朱厚熜為奉其父興獻王朱祐杬而建。 按清制,凡遇朔望、萬壽圣節(jié)、元旦及國家大慶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禮;凡上徽號、冊立、冊封、御經(jīng)筵、耕耤、謁陵、巡狩、回鑾及諸慶典,均祗告于后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