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是首屆國醫(yī)大師稱號獲得者、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擅長脾胃病的診療工作。創(chuàng)“連脂清腸湯” 內服和“菖榆煎” 保留灌腸法。創(chuàng)“殘胃飲” 治療殘胃炎癥。筆者現(xiàn)將學習整理的典型醫(yī)案奉獻與同道共享。 胃痛一案 中醫(yī) 患者:男,64歲。 因診治“痔瘡出血”發(fā)現(xiàn)患有“直腸癌”,行手術治療,并化療6個療程(具體方案不詳),出現(xiàn)胃痛,膽汁反流,噯氣,進食加重,偶有反酸,胸骨后隱痛,并向背部放射,發(fā)病來體重減輕10kg。年輕時在軍營患胃病具體不詳,未正規(guī)治療。 刻下:食欲不振,口干欲飲水,胃脘及右脅下隱痛,偶及背部,食后尤甚,大便時干時溏,舌質暗苔薄黏膩,脈弦細。 2011年6月29日胃鏡示:慢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 患者胃脘痛病久,由氣及血,氣滯血瘀,胃氣不振,故食少神倦,氣血精微不足,擬養(yǎng)胃醒胃,理氣行瘀。
賞析:徐老講關于脾病的治療原則亦不外乎“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素問·臟氣法時論》早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等理論,故常用健脾益氣法和理氣醒脾法,前者適用于脾氣虛證候,后者適用于氣、食及濕滯胃脘;方用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等,該患者大便時干時溏,黑丑有通便作用故不用,菖蒲有醒脾開竅之功。 針灸:梁門、天樞、足三里、行間、太沖、陽陵泉、內關、平補平瀉。 泡腳方:紅花10g、川芎15g、仙鶴草30g、虎杖15g,取“上病下取”之意。 徐老在治療中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特色療法,配合針灸使療效更勝一籌,針灸調理脾胃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還廣泛用于治療各科疾病。 治療大法不外三點:通調、潤燥、消導。 在生理方面,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賴脾胃化生的氣血以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在病理方面,脾胃與機體免疫防御功能、正氣強弱、五臟六腑氣血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調理脾胃氣機升降是中醫(yī)治療學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
|
來自: 云水禪心688 > 《名醫(yī)治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