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的嫡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朱允炆當了皇帝以后,一改他爺爺朱元璋的政治作風,實行了寬仁的治國政策,重用大量的文臣,平反了很多受到朱元璋牽連的冤假錯案,客觀的講朱允炆和他的親爹朱標一樣,是一個寬厚仁慈的君主。 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遺產(chǎn) 朱元璋為了能夠保證自己家業(yè)得到安穩(wěn)的過度,在位期間功臣宿將幾乎殺戮殆盡,用自己的兒子取代軍權(quán),分封藩王扼守大明王朝的邊疆要地,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和一個孫子被分王,其中有九個藩王勢力很大,各自都有強大的軍隊,少的則有幾萬大軍,而晉王和燕王的勢力最強,手握十幾萬的大軍。朱元璋自以為自己的江山由朱家子孫看著,便以為從此高枕無憂了,萬萬沒想到,這種藩王割據(jù)的局面在朱允炆繼位以后,成了朝廷最大的麻煩。 朱允炆的第一個機會 朱允炆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處理他爺爺朱元璋的喪事,各地的王爺接到通知以后,全部從封地趕來參加葬禮,我想這個時候朱允炆心里肯定是有了削藩的想法的(從他后面的行動可以看出來),這對他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二十五個王爺全部到京師,只要全部扣下,兵不血刃的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可是這個朱允炆做了一件違背常理的事,下令所有藩王不準進京奔喪,此時的燕王朱棣已經(jīng)到了淮安,接到詔令以后,馬山就打道回府了。 朱允炆當了皇帝以后,不到三個月就開始了他削藩政策,這足以顯示了他的政治不成熟性,削藩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操之過急,他所任用的黃子澄、齊泰等文臣都是一些書生,不懂軍事,政治經(jīng)驗不成熟,各種應(yīng)變的準備也沒有做好,他采取了黃子澄的建議一上來便削了幾個勢力小的藩王。這樣一來,朱棣便有了打算,但是此時燕王朱棣準備還不充分,不足以和朝廷正面對抗,第二年朱元璋的忌日,按照朝廷規(guī)矩,所有藩王必須要回到南京祭祀朱元璋,朱棣逃過上次的劫難,這次有準備了,便以稱病為由沒去,但是聰明的朱棣犯了一個很弱智的錯誤,竟然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到南京以皇孫的身份祭祀朱元璋。 朱允炆的第二個機會 朱允炆吃了上次的虧,這次應(yīng)該是天賜良機了吧,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到了南京以后,齊泰立即建議將這三人扣下來做人質(zhì)。這個時候黃子澄站出來了,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的理由是扣留了朱棣的兒子,必然會引起朱棣的警覺,打草驚蛇,不如放他回去。 朱棣犯傻,朱允炆和他的大臣也犯傻,這都什么時候了,削藩的事業(yè)正干的紅紅火火,天下人都知道,朱棣早晚也是要被削的,馬上就到了這尖對麥芒的地步了,還有什么戲好演的。朱允炆最終還是同意了黃子澄的建議,將三子放回了北京,正當朱棣后悔自己的行為時,看到三個兒子完好無損的回來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天下還有這么傻的皇帝嗎,仰天長嘆,我們父子終于有相見了,這下我就沒有什么顧慮了,起兵造反吧。 通過這兩件事,朱棣算是徹底看清了自己的這位皇帝侄兒,沒錯他的侄兒有想法也很仁慈,就是太看重親情,優(yōu)柔寡斷,這個特點放在一般人身上是良好的品質(zhì),但放在一個皇帝的身上就是一個致命的短板了,朱允炆這個短板在后面的幾次大戰(zhàn)中都有體現(xiàn)。 朱允炆的第三個機會 1399年的8月,朱棣做好起兵前的所有準備,只用了八百王府精兵便攻下了北京城,以“清君側(cè)”的口號發(fā)動了“靖難之役”,朝廷此時已經(jīng)無大將可用,便派了老將耿炳文率領(lǐng)三十萬的軍隊出兵對抗,其實耿炳文是朱元璋時期的一個老將,他的特點是善于防守而不善于進攻,面對朱棣的強悍軍隊,連連失利退守到了真定。 這個時候朝廷認為耿炳文接連退守,出師不利有損國家的威嚴,便聽從了齊泰的建議,啟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擔任主帥,統(tǒng)領(lǐng)五十萬軍隊抗擊燕王朱棣,沒想到這個名將之后的李景隆不堪一擊,逢戰(zhàn)必敗,就這樣朱棣的軍隊一路南下,度過了長江,這個時候局面已經(jīng)十分危急了,朝廷的大臣紛紛建議皇帝朱允炆轉(zhuǎn)移,雖然此時的南京已經(jīng)保不住了,但是全國大部分的地方還在朝廷手里,朱棣只不過是占領(lǐng)了從北京到南京這一線,形式還未可知。 這個時候方孝孺站出來了,建議朱允炆一定要堅守南京,等待援兵的到來,如果援兵不到,也要和社稷共存亡,看看這個迂腐的書生方孝孺出的是什么主意。 沒過幾天,朱棣的大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此時已經(jīng)沒有任何懸念,歷史的悲劇就這樣發(fā)生了,朱允炆到底是敗在了自己叔叔的手里,至于朱允炆是生還是死,這是一個歷史的迷案,但是朱允炆的失敗是注定的,他的性格優(yōu)柔寡斷、用人不當、過于仁慈,讓一幫子百無一用的書生來治理國家,即使上天給他再多的機會也是枉然。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中國史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