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時稱吳,又稱姑蘇,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蘇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雖歷經2520年的滄桑,但整個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仍保持宋代“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huán)”的河道水系和“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枕河”等水鄉(xiāng)城市的獨特風貌。蘇州古城區(qū)河道總長35公里,有橋梁170多座,是我國河、橋最多的城市,被世人贊譽為“東方威尼斯”。 蘇州城的建造者是當時已成為吳王闔閭的大將伍子胥,名為闔閭城。春秋時期,這里就成為吳國的都城,城市的名稱中自然還保留有許多有關吳王闔閭,伍子胥以及美女西施德的印記。 城門篇: 【齊門】,還有一段凄美的傳說。齊門建在蘇州的城北護城河邊。相傳當年吳國強盛一時,“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年邁的齊景公懾于吳國的強大,不得不將女兒送往千里之外的吳國出嫁。從此,齊國這位公主遠離家鄉(xiāng),時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淚洗面。吳王為了減輕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齊國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樓,好讓她能夠登高遠望齊國故土。這就是齊門的來歷。只可惜,現在這座城門也早已和公主一道香消玉殞了。 齊門的邊上是【平門】,傳說是當年伍子胥率大軍平定齊國,班師回朝而走的城門。這點類似北京的德勝門。 另外還有【相門】,位于城東,又叫匠門,因附近多數居住工匠而得名。吳王闔閭曾經命名士干將在此門設爐鑄劍,因此相門又叫干將門。 【盤門】,《吳地記》:“舊曰蟠門,嘗刻木作蟠龍以壓越?!庇郑骸八懴喟耄劁?,故名盤門。” 【胥門】,《吳地記》:“胥門本伍子胥宅,因名?!瘪汩T即西門, 又名姑胥門?!断榉麍D經》:“子胥家于此,后以諫死,撫目懸于門,因名?!?/p> 【閶門】,“閶”形聲字,本義為天門。《吳越春秋》:“城立閶門者以象天門,通閶闔風也。闔閭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閶門以通天氣,因復名破楚門?!?/p> 街市篇: 蘇州商圈【觀前街】,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因為它就是道觀前面的一條街。想來古代道觀前必是終日善男信女不絕,所以道觀所在之處自然成為商業(yè)的中心。 這個觀名為玄妙觀,在宋代名天慶觀。因觀內遍栽桃樹,開花時燦若云錦,所以又名碎錦街。到元代天慶觀改名玄妙觀,街名隨即改為玄妙觀前,后又演化為觀前街。 最有古城風情的【山塘街】, 唐代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發(fā)起開鑿山塘,此街瀕臨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北京頤和園蘇州街原型即是此街。 中國的【倫敦路】, 據《吳地記》載,吳王親征東夷時,曾在此臨時停頓憩息,宴賞軍士。后在此置館建橋均以臨頓命名。路亦以此得名。蘇州人讀的是‘倫敦路’,而且并非西鳳東漸后崇洋才改讀,以前就這樣讀,據專家考證是古音一直流傳下來的原因。
最浪漫的地名:【烏鵲橋】,跨第三橫河東段南側平行分支,北堍連平橋直街,東側滾繡坊,西側長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對烏鵲橋路。古名橋,與闔閭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門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處有吳王烏鵲館,橋因館得名。唐白居易有“烏鵲橋紅帶夕陽”、“烏鵲橋高秋夜涼”“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橋頭冰未消”等佳句。宋揚備《上元詩》有“月滿星移水照天,南飛烏鵲影翩翩”之句。明高啟也留下 “烏鵲南飛月自明,恨通銀漢水盈盈,夜來橋上吳娃過,只道天連織女行”的絕妙意境。此橋雖歷經興衰,至清末民初猶規(guī)模宏偉為城內石拱橋之冠。據稱,橋拱之頂幾與玄妙觀三清殿等高。橋純用武康石構成,至為壯觀。 最怪異的地名:【太監(jiān)弄】,明代有金玉、如意兩太監(jiān)在此居住,遂名太監(jiān)弄。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會得名。 反差最大的地名:【樂橋】,跨第二橫河,貫通人民路中段,與干將路立交。 位于蘇城中心,歷來作為分界區(qū)劃標志。明清時期其東為長洲縣、其西為吳縣,今則其北為平江區(qū),南屬滄浪區(qū)。古時是城內鬧市之最,亦曾為戮人刑場,故亦名戮橋。橋上原建漢蕭王廟,以蕭何制律,特于刑場祀之。后民諱其名,去兇化吉,改作樂橋。 【人民路】,宋代稱大街。后因形如臥龍遂稱臥龍街,后改護龍街??箲?zhàn)勝利后,一度改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為人民路,幾經擴建,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石路】,為清末洋務派盛宣懷所辟,以石子鋪路而名,是金閶區(qū)商業(yè)云集的一條步行街。 和人名有關: 【盛家?guī)А?/span>,盛家是住在那條路上的大戶人家,而門前的路按照河流勢蜿蜒如帶,故名盛家?guī)Я恕?/p> 【善家巷】,西出鳳凰街,東接東小橋下塘。善家當指行善之家,非“善”姓。巷西段南側有陸姓大宅(南墻抵孔副司巷,大門為鳳凰街66號),據稱“樂善好施”。巷由此得名。 和數字有關: 【百口橋】,據《平江城防考》載:東漢顧訓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長幼有序,因以所居名為百口橋,巷亦因此得名。 【百花洲】,介于胥門至盤門的城墻和第一直河之間,為一狹長地帶。南于新市路西端連幸福村,北與學士街南口直線相連。沿用南宋時舊名。本為接待外國使臣與高官顯宦的姑蘇驛的精致花園,享有盛名。元代仍保持豪華面貌,明代湮沒,詩人高啟有“歌吹無聞洲寂寞”之句。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創(chuàng)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時室宇人稱“一千九百九十九間半”,農歷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則為一年一度廟會,香火鼎盛。 上海有衡山路,蘇州有【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始稱于宋,因舊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也有一說,自號“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來過這里,遂易名為“十全”。 蘇州最著名的老街:【十梓街】,梓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詩”太守署前樹十梓”街北有子城遺址,明代之前即為蘇州府署。 【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橋至干將東路。元末張士誠兵敗,建筑盡毀,土丘亂崗,俗稱“王廢基”。民國14年(1925年)上海發(fā)生“五卅慘案”,蘇州各界發(fā)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萬元,在體育場東側決筑“五卅路”以志紀念。于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時舉行奠基典禮,立兩方石質路碑,直行刻“蘇州各界聯合會-五卅路-中華民國十五年五月卅豎立” 【五龍?zhí)丁?/span>,五龍?zhí)媒ㄓ谔曝懺g,宋淳熙間香火大盛,又名靈濟廟,舊有龍?zhí)?。弄名即以此命名?/p> 【三香路】,東以姑胥橋為界與道前街相接,西至獅山大橋為界通新區(qū),是蘇州市東西向主要干道之一。三香之名,源于三鄉(xiāng)廟。按《吳門表隱》:“孝子顧鳳山墓在胥門外三鄉(xiāng)廟側,”相傳,其廟系三鄉(xiāng)土地廟,解放前香火極盛,廟旁有三鄉(xiāng)村,后衍“鄉(xiāng)”為“香”。 【三山街】, 南起大石頭巷,北邊至憩橋巷,1995年延伸至干將西路。古稱海上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紳富戶在營宅園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南宋時稱黛眉橋巷,清人稱峨眉橋巷,橋原在巷北口。1989年改彈石路面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長100米,寬3米。 【二郎巷】,北起十全街,東傍內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巷內原有二郎廟,故名。音近,群眾亦呼宜蘭巷。和吳越春秋有關。 【東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橋名西館橋),北至大石頭巷(巷口原有馬禪寺橋)。古稱館娃坊,吳王離宮別館所在。宋代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稱果子巷。明代始稱東米巷,是與西米巷對稱。清代轉音稱東美巷,以古為館娃坊,義亦可通。12號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說系木業(yè)同業(yè)組織),內設義塾授童啟蒙,每冬設施粥場。12號北部系菜館業(yè)同業(yè)組織,內供關帝。 【西美巷】, 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閶區(qū))。東側本有河,與東美巷-牛車弄夾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橋,南口原有西館橋,河于抗戰(zhàn)時填沒。宋代名和豐坊。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稱西米巷,清代轉音訛為西美巷。巷多大宅院。 【南石皮弄】,一長一短兩條平行,皆北出十全街,東弄南至西燒香橋,西弄,南端不通。50年代毛巾廠擴建,將橫向一段劃入廠區(qū),遂成現狀。原巷內多為小手工業(yè)及小販聚居的茅棚陋舍,與外口十全街顯貴宅院相比益顯破敗不堪,人稱“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稱“石皮弄”。1980年調整重名,此處冠以“南”字。東弄長639米,寬3-5米,西弄長34米,寬約1米,東弄于1980年拓寬改彈石路面為枕石和瀝青路面,西弄仍為彈石路面。 【府東巷】,南在舊道署東側出道前街,北口在東支家巷,中段東向一折接織里弄。歷代稱施巷,吳音施、舒不分,民國后遂訛為舒巷。1980年定為今名。 和職責有關:【道前街】,東起人民路飲馬橋北堍,與十梓街相對,西至外城河上的姑胥橋,與三香路相連,全長1430米。此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衛(wèi)前街三街合并而成。明清兩朝為衙署集中地,衛(wèi)前即蘇州衛(wèi)治前,府前即蘇州府署前,道前即按察使司署前。文化大**期間改為紅旗西路,1980年統(tǒng)一稱為道前街。 【司前街】,南以三多橋為界與東大街相連,北以吉利橋為界,過橋出道前街與養(yǎng)育巷相對。宋前名織里橋南街,明清兩代在此設司獄司衙,遂稱司前街。此地成傳統(tǒng)性的監(jiān)獄、看守所所在地。解放后為市**局看守所、拘留所。蘇州俚語“司前街”成監(jiān)獄的代詞。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遷至陸墓。 【東善長巷】,東起金獅河沿,西至司前街與西善長巷隔街相對。古時是修理打造船只集中地,清初尚稱船場巷,后演變成今名。 【天線弄】,東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舊時亦稱西采蓮巷。據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線弄。光緒末年有人在此設家庵,以弄名諧音稱天仙庵。 【中軍弄】,位于東大街北段東側,西出東大街,東端不通。古代有中軍衙門在此,按清制,督撫以下凡有兵權者,其標下之首領官統(tǒng)稱中軍。因地近書院巷,是巡撫所屬的中軍。 【申衙弄】,東出學士街,西至印鐵制罐廠。明代顯宦申時行有宅于此,故名。1966年曾改稱鐵局二弄。弄長40米,寬2-4米,彈石路面。 【鐵局弄】,東出學士街,西至印鐵制罐廠。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設鐵匠局于此,故名。 【財帛司弄】,東出學士街,西至蘇州鎖廠。財帛司廟故址在此,故名。財帛司廟古為東漢高士梁鴻祠。 【招財弄】,在小太平弄北側,東出學士街,西至蘇州鎖廠。其旁有財帛司廟,廟之主神旁有小財神“招財”、“利市”,故名。 【醋庫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側,東起鳳凰街,西至平橋直街。宋時在此設監(jiān)酒廳,筑醋庫,為儲醋之所,因以名巷。后醋庫另設別處,巷名保留。 【牛車弄】, 南起大石頭巷,北至干將西路。宋時為出售牛拉水車之處,故名。 被誤傳的地名:【養(yǎng)育巷】,南起道前街,對吉利橋司前街,中段跨太平橋,北至景德路與中街路相對。太平橋以南屬滄浪區(qū)所轄,橋北為金閶區(qū)。宋以前稱永安巷。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砌街時發(fā)現磚刻銘文,記載修筑永安巷自吉利橋至板寮巷(今瓣蓮巷)一段路面,《宋平江城坊考》載,此巷名中街巷,明代始俗呼羊肉巷,民國初訂路牌時書作養(yǎng)育巷。 【安利橋】,路同橋名。路以橋為中心,西向止于葑門橋與十全街相連,東向接葑門路,折南止于徐公橋與葑門西街相連。自古為葑門內外之咽喉,是“保境安里”的關隘段,安里橋(路)名始稱于宋代前?,F誤為稱“安利橋”(路)。 【瓣蓮巷】,東出養(yǎng)育巷,西出剪金橋巷。明代稱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變成今名。4號系清代名醫(yī)曹淪洲祠。 【玉巷】,清乾隆時稱鉤玉巷,俗訛狗肉巷。清再訛作今名,原巷名來歷有二說:一為張士誠葬宮妃于此,古時宮女葬地稱玉鉤斜,故名;另一說為巷形斜若玉鉤。 和歷史有關(按年代排名): 【木瀆】,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有座水鄉(xiāng)古鎮(zhèn)。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于瀆”,木瀆之名由此而來,木瀆也成了歷來文人墨客游歷之佳處。 【錦帆路】,原為河,即古子城城壕,吳王為討好西施,以五彩的錦緞制成船帆蕩漾河上,故名錦帆涇,又名錦泛涇,以兩岸桃楊春日花開倒影水中如泛錦而得名。后來錦帆涇的河道被填,錦帆涇即易名為錦帆路了。 【剪金橋巷】,相傳是因吳王與西施出游,見橋頭有一賣花女叫賣鮮花,吳王從頭上取下一只價值連城的金簪,命宮女剪下一截,把所有的鮮花統(tǒng)統(tǒng)買了下來,供西施曉妝之用。此處即曰剪金橋。 【專諸巷】,位于閶門旁的一條小巷。春秋戰(zhàn)國時,吳國公子光為了謀奪吳王僚的王位,派壯士專諸藏短劍于魚腹中,用魚腸劍刺死了王僚。當時壯士專諸就住在這條小巷中,“專諸巷”的聲名也由此而流傳千古。 【干將路】,橫貫姑蘇城東西,因干將鑄劍的故事而得名。 【南園北路】,位于竹輝路中段南側,據《吳郡志》載:“南園,吳越廣陵王元璙之舊圃也。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參差其間。王禹偁為長洲縣令,嘗攜客醉飲,有詩曰:‘天子優(yōu)賢是有唐,鏡湖恩賜賀知章。他年我若功成后,乞與南園作醉鄉(xiāng)?!庇衷疲骸案畬W,在南園之隅。”據此說,南園之地約在今文廟、文化宮之南一帶,后因兵火而毀。明清以來,南園河之南部城內陸區(qū),皆稱南園。 【憩橋巷】,位于樂橋南堍西側,東起人民路,西在三山街北口處連幽蘭巷。古時東口有橋,春秋時吳王率軍出征曾在此憩息,故名“憩橋”,巷以橋名。金圣嘆宅在巷內,5號門前原有“樂善好施”額石牌坊,1972年第二橫河西段筑防空洞時移用。 【燕家巷】,北出十全街,南接燕家浜。三國時孫權乳母陳夫人在東側建有“燕國夫人廟”,故名。 南宋時廟尚存。 【燕家巷】,北出十全街,南接燕家浜。三國時孫權乳母陳夫人在東側建有“燕國夫人廟”,故名。南宋時廟尚存。 【幽蘭巷】,東口北接鷹揚巷,南接三山街,東出憩橋巷,西口北接雙成巷,南接牛車弄,西通花街巷。宋時稱勾欄巷(勾欄為*院之別稱),清同治時改稱今名。與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舊時官紳權勢人物冶游之區(qū)。4號為已故舊律師葉正甲宅。5號為著名西醫(yī)內科、解放初任衛(wèi)生局局長余志華寓。 【大石頭巷】,東起人民路,西至東美巷,正對柳巷。宋代巷東口立有坊,稱平權坊。明代平權巷、大石頭巷并稱。清代忌談 “平權”,單稱大石頭巷。所謂大石頭,即隕石,在巷東段北側市**局院內。類似花崗石質,黃褐色,作方臺體,高0.3米,徑0.5米,刻“古墜隕石”四大字,上款“大石之重名因之,下款“大明崇楨□□地主□□□□”。24號秦宅系古建筑。35、36、37號一統(tǒng)大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代,后門在倉米巷,相傳乾隆時沈三白故居,后歸吳氏,現較完整。36號有磚刻門樓兩座;39號大宅后兩進各有井一口。 【蓮花巷】,東起人民路,原西至金獅河沿。相傳晉代高僧支遁飲馬于橋(今飲馬橋)下,至本巷口馬溲,溲處忽生蓮花,故巷名稱蓮花巷。 【甲辰巷】,南出市橋頭,北至干將東路。宋代名夾城巷,后訛為“甲辰”。舊時手工紡織業(yè)集中,故有“機房祖師殿”建筑。巷底有古磚幢一座。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市橋頭】,東起相門外城河沿,西抵巷門里。巷東有始建于三國赤烏年間(238—250)的東禪明覺寺,為蘇城四大禪寺之一。其西有橋稱寺橋,巷遂以寺橋頭名之,抗戰(zhàn)前后訛“寺”為“市”。市橋頭見于宋《平江圖》,自古西連唐家巷逕直抵官太尉橋堍。70年代蘇州棉織廠于巷西圈地建廠,阻斷通路,由是西出需繞經巷門里。巷南側原有河,東通內城河,三十年代初開辟相門,此河更與外城河通。70年代河填沒。巷長325米,寬4米,本為彈石路面,1984年改鋪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市橋南】,北起市橋堍,垂直于橋北的市橋頭,南抵張公橋折西約百米與讀書灣相連。因在市橋南堍,故名。舊稱張公橋。原東側有“朱公祠堂”與修船場。80年代改鋪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長約200米,寬2-3米。 【葉家弄】,南起十梓街望星橋西堍,北以吳王橋西堍為界。古稱葉家巷,宋翰林學士葉夢得居此,故名。葉夢得,字少蘊,號石林居士,紹圣四年進士,南宋初任戶部尚書。弄東傍河岸,垂柳依依,石橋比比(東沿原有望星,百獅子、壽星、吳王四橋,南北所跨原有王母、胭脂二橋)。 【書院巷】,東出人民路與十全街相對,西于金獅河沿南口與三多巷相連。唐、宋時稱南宮坊,有坊立于巷東口。后以宋代鶴山書院在此,改稱今名。相傳書院為魏了翁(人稱鶴山先生)所創(chuàng)。書院址于明永樂年間改為巡撫大臣行館,清代巡撫成為地方常設長官后,在此設江蘇巡撫衙門,是駐蘇州品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官署。巡撫衙門建筑僅存大門、儀門和后堂、后樓,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尚有古木盤槐、樸樹等。 【金獅河沿】,南起書院巷、三多巷相連處,通小木橋弄,北在金獅橋堍東接金獅巷、西接東善長巷,過橋出道前街。《宋平江城坊考》稱原名西包司巷。包司即包使,平江知府兼發(fā)運使包恢居此,故名。清末改稱金獅河沿,亦稱金絲荷堰,以其西古有大荷池,故音義皆通。[三多巷] 位于金獅河沿南口西側,東起書院巷,西至東大街、司前街相連處,并和侍其巷隔街相對。1958年填南側河道,形成東段南側支巷?!端纹浇欠豢肌份d,原名蓮花池巷(一說唐宋時稱義和坊,有坊立于西口)。相傳,此處原有一大的蓮花池,為春秋時吳王賞蓮之處。后在蓮花池旁建造民居,形成街巷,遂以蓮花池名巷。西端南側原有杉瀆橋,清后遂以之為巷名。后橋名、巷名皆演變成音近似的今名。取多福、多壽、多子祝頌之辭意。 【東麒麟巷】,古名騎龍巷。相傳附近河中有龍?zhí)?,曾有萬鯉來潮之異,故命騎龍巷,今訛作東麒麟巷。 【神道街】,宋名雍熙寺巷,因直對雍熙寺得名。明初,在雍熙故址改建府城隍廟,遂改巷名為神道街。 【朱家園】,北宋末,朱勔為徽宗經辦“花石綱”致富,自營園林于此,名“同樂圃”。朱家園即其遺址。 【學士街】,位于道前街西端,南起胥門內大街,與百花洲直線相連,北至景德路與吳趨坊直線相連。在第一直河西沿。宋代,此處已有藥市,有“吳中藥市,天下聞名”之譽。故名藥市街。明代大學士王鏊居此,后改今名。街為歷史上深宅大院集中地。 【五申弄】,北出十全街,南向折東通烏鵲橋路。宋代原為河道,填河成巷,明代稱五圣巷,以有五圣廟故名(五圣:亦稱五通,邪神名)。清代康熙時江蘇巡撫湯斌禁五圣邪神,弄以有申姓宅第,遂改稱五申弄。 【北局】,明代在此設立專門供奉皇室絲織品的織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織造府,此處為北局。 【皇廢基】,元末張士誠占領蘇州稱吳王,將春秋時的子城作為王府。一三六七年,張士誠兵敗縱火將王府燒成一片廢墟,故有皇廢基之稱。 【鳳凰街】,南抵帶城橋出十全街,與帶城橋路相連,中段在原南倉橋(1958年拆除)與十梓街垂直交叉,北至甫橋出干將東路。以十梓街為界,街南段原稱鳳凰街;北段原稱甫橋西街。1966年合稱反修路,1980年定名為鳳凰街。南段老鳳凰街古名孔圣坊巷,唐宋時有孔圣坊豎立北口。傳說:康熙帝南巡行宮在街南端東側帶城橋下塘織造府,“圣上”出入,即逢“孔圣”,于儀禮不符,遂借街南端西側原金雀弄名,以“金雀對鳳凰”為由改稱鳳凰街。 【元和路】,平行于民治路與司長巷之間,東起甫橋下塘,西抵公園路。西段有支巷兩截。原名十郎巷。相傳元末吳王張士誠據蘇州,被朱元璋大軍所圍,住巷的十位倉夫應募出戰(zhàn),英勇陣亡,為彰忠烈,定作巷名。清雍正年間建元和縣衙于此路北,隨之先后改稱為元和縣前、元和路。 【皇宮后】,南起民治路,北兩口在元和路,東口在甫橋下塘。主巷為南北走向。主巷南口西側為南宋楊園、清代萬壽宮原址。兩條支弄位于皇宮側后,稱皇宮后。主弄原住戶都從事木梳篦箕制作,故原稱木梳弄。解放后合并定為今名。 【九如巷】,東出五卅路,西向折南通十梓街,北向穿越住宅樓可抵體育場路。 【泗井巷】,平行于十梓街西段南側,東起平橋直街,西向折南在樂水倉橋東堍與長洲路相連。宋代稱四酒務。酒務:官職、官署之名,專管釀酒與酒稅事務。原有酒務四,合而為一,故名四酒務,亦即都酒務。四酒務官署在此,巷名隨之。清代訛為泗酒巷。民國初再訛為今名。 【梧村】,位于十梓街、公園路西北轉角,通道成十形,西出公園路。民國25年由清末顯宦汪鳴鑾出資興建,占地五畝。海式石庫門清水青磚墻,兩層磚木結構,南北兩排,每排四個單元,每單元三樓三底,建筑面積1433平方米。北端另有花園洋房及附屬建筑。26年竣工,即由汪氏后代賣給洞庭西山人,上海東萊銀行出身的資本家鳳柱楣。鳳柱楣以“良禽擇木而棲”、“鳳棲于梧”的寓意,名之為“梧村”。 ------------------------------------------- ☆覺得內容有用有趣,轉發(fā)分享給好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