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看方法,何時服藥有講究 導語 中藥作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醫(yī)學對許多疑難雜癥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你知道嗎,正確的煎服中藥藥效才有藥到病除的作用。如何煎藥、服藥大有學問,藥煎好了能更好地發(fā)揮中藥藥性,不可馬虎。 一、如何選擇熬藥的鍋 熬中藥最好的是陶瓷器皿中的砂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反應,并且導熱均勻,保暖性好。(第一次使用的新砂鍋,最好是用大米煮一次粥。) 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 煎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為金屬元素容易與藥液中的中藥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可能是療效降低,甚至產(chǎn)生毒副作用。 二、煎藥前的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鐘。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30分鐘。 熬一劑藥,應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則無端地延長藥物熬時間,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藥物失效;太少則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一般熬藥時水面以高出藥面1~2橫指為宜。當然,用水的多寡也應根據(jù)藥物種類來確定。一般屬于滋補一類的藥物熬頭汁需水約300毫升,二汁約300毫升;解表藥,頭汁約300毫升,二汁約100毫升:一般藥,頭汁約200毫升,二汁約200毫升。 還應當根據(jù)各位醫(yī)師處方中的用藥量(即藥味的多少)來確定。有時醫(yī)生開出某些預防流感或流腦、以及治肝炎及癌癥的處方,用大劑量、超常配伍,一劑藥多達二十味以上;再如考慮到一些藥物吸水性強、體積大的特點,加水量都和一般不同。 ①熬藥代水法。將一劑藥中劑量大的草藥另行熬,棄渣取湯,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藥。 四、煎藥要掌握火候 古人對熬藥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曾說:“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jié)也?!?/span>熬藥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辦法。一般感冒藥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補藥則宜小火久熬慢煨。中醫(yī)外科煉制丹藥,尤其強調(diào)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五、煎煮次數(shù) 以兩次或三次為宜。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藥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藥成分。煎煮后及時濾出煎液,并將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先把藥放在砂鍋里面,根據(jù)藥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須漫過中藥(千萬不要加少了,否則容易熬干)。大約泡20分鐘左右。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天熱時可以加涼水泡,天冷時用涼水要延長浸泡時間,或者可用溫水,這樣效果更好。 中藥泡好后,開始熬制。在中藥熬開之前用大火,熬開之后轉(zhuǎn)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約20分鐘。到時間后如果藥湯還是很多,可以再繼續(xù)熬一會。切記千萬不能把中藥熬干。熬完后,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鍋沿上擋住藥渣,再用藥淋子過濾,這樣效果更好, 第二遍熬制時,可以加溫水,加的水應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熬20分鐘左右,熬完若藥湯較多,可以再多熬一會兒。 有時間的話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況下,熬兩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藥力很低,但可以用藥湯泡腳。 倒中藥時,一定要小心燙手。盛中藥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銹鋼的,這樣中藥不易與器具發(fā)生化學反應。 機器煎藥與傳統(tǒng)煎藥藥效并無區(qū)別 一樣的處方調(diào)配,一樣的浸泡時間,一樣的煎煮時間,傳統(tǒng)煎藥藥渣多,顏色深,藥液較濃稠。機器煎煮湯藥藥渣少,顏色淺,藥液清透。區(qū)別只在以下兩點: ●煎藥包裝差異 如圖示,傳統(tǒng)煎藥,將藥材直接置于藥鍋內(nèi)煎煮。機器煎藥,則將藥材外面套上無紡布袋包裝。過濾藥液中的大量淀粉、樹脂和其他不溶性成分。 ●煎藥原理差異 機器煎藥是將藥材放入高壓密封鍋中煎煮,與空氣接觸少。傳統(tǒng)煎藥與空氣接觸大,藥材中的酚類、蒽醌(ēn kūn)類等成分易被空氣氧化而顏色加深。 傳統(tǒng)煎藥和機器煎藥藥效無異,只是口感上略有區(qū)別。 七、中藥的服法 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更要注意各種服藥方法。
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 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 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 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 八、服中藥的注意點 ▌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后一小時后服用。 ▌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 ▌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 ▌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 1)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并誘發(fā)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zhì)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鲇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fā)物。 2)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zhì)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zhì)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3)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fā)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zhì)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yī)不可同食辣椒。 4)發(fā)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fā)”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chǎn)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fā)”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5)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zhì)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6)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尤其在服用“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堿等產(chǎn)生沉淀,影響人體吸收。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2~3小時后再喝。 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版權(quán)聲明:本文來源:明醫(yī)公開課。尊重知識與勞動,轉(zhuǎn)載請保留版權(quán)信息。本微信所發(fā)布內(nèi)容的版權(quán)屬于相關權(quán)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協(xié)商。 |
|
來自: 白馬郎中 > 《醫(yī)學保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