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戴花翎是清代官員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標志著官員的等級、地位、身份、榮譽等。 頂戴,顧名思義,頭頂所戴,也就是帽子的意思。 清代官員的頂戴分兩種,一種像斗笠,喇叭狀,這是夏天用的涼帽,一般由藤、篾席編成,外裹綾羅,大多數(shù)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另一種為圓盆型,有幾指寬的檐邊,這是冬天用的暖帽,一般用皮、呢、緞、布制成,檐邊為黑色,帽頂上又覆蓋紅色帽緯,最頂部依然有一顆頂珠。 除此之外,還要頂戴還要分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的頂戴一般是柱狀。像這樣—— 而吉福冠的頂戴一般是圓形的頂珠,像這樣—— 頂戴最高處的頂珠一般是表示王公大臣的官品級別的。 這張照片上,有九頂冬暖帽的頂戴,頂珠顏色從左至右,分別代表正一品(深紅色),正二品(淺紅色),正三品(藍色),正四品(淡藍色),正五品(白色),正六品(白色),正七品(金色),正八品(金色),正九品(金色)。 這只是遠觀,而仔細考究,其實還有學問。 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品深紅,二品淺紅,三品透明藍,四品啞光藍,五品透明白,六品啞光白,七品反光金,八品、九品金。 一品的頂珠為紅寶石制成。紅寶石是剛玉的一種,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紅色來自鉻(Cr)。 天然紅寶石大多來自亞洲(緬甸、泰國和斯里蘭卡)、非洲和澳大利亞,美國蒙大拿州和南卡羅萊那州也有部分生產(chǎn)。對于當時的清朝來說,這是非常珍貴的寶石,足以彰顯身份地位,而且其紅色具有權(quán)力威望的象征意義。 二品的頂珠為紅珊瑚制成。紅珊瑚生長于硬底、流急、無沉積物,特別是無陸源性沉積物的水質(zhì)清澈,光照度低、低溫的海區(qū)。它們的骨骼是由堅硬的碳酸鈣組成,因含有類胡蘿卜素而呈紅色。也是極其珍貴的資源。 從色澤上,紅寶石是深紅而透亮,而紅珊瑚是淺紅而啞光。這兩種材質(zhì)做頂戴,用以區(qū)別一二品。 三品的頂珠為藍寶石。藍寶石是剛玉寶石中除紅色的紅寶石之外,其它顏色剛玉寶石的統(tǒng)稱,主要成分還是氧化鋁(Al2O3)。藍寶石比紅寶石要普遍一些。 四品的頂珠為青金石,根據(jù)晶體結(jié)構(gòu)判斷,青金石應(yīng)該為富含硫化物的藍方石,主要產(chǎn)于俄羅斯,阿富汗,中國西南山區(qū)。 從色澤上,藍寶石是深藍而透亮,而青金石是淺藍而啞光。用以區(qū)別三四品。 五品頂戴用水晶,一般白色水晶其實就是石英,是大陸地殼數(shù)量第二多的礦石,僅次于長石。 六品頂戴用硨磲,這是一種乳白色海洋貝類。 從色澤上,水晶是白而透亮,而硨磲是乳白色的。用以區(qū)別五六品。 七品至九品都屬于低級官員。 七品頂戴為素金,看上去就是閃亮的金色。 八品頂戴用陰紋縷花金,看上去很暗淡。 九品頂戴用陽紋鏤花金,看上去沒有七品的閃亮。 如果說頂戴是官員服裝的標配,就相當于今天的肩章或者領(lǐng)章,那么花翎,必須是皇帝御賜的,代表著榮譽。 在頂戴頂珠基座和帽頂接觸的位置,用細繩拴著,或者用純金托架托著一個小小的管狀插口,一般由白玉或者翡翠制成,叫做翎管,翎枝就是插在這里,和帽頂相連,組成了頂戴花翎這套完整的頭部裝束。 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由鹖羽制成,花翎為孔雀羽制成。 藍翎等級較低,一般是皇帝賞賜侍衛(wèi)、六品以下官員或者有功將領(lǐng)。 因為鹖鳥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屈,武士帽冠上插這種飛禽的羽毛,足以彰顯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鼓舞士氣。一般藍翎看上去就是一束羽毛,尾部沒有紅、黃色的圈。 而花翎,等級較高,分一眼,二眼,三眼。所謂“眼”,就是指孔雀羽毛上眼狀的圓形花紋有幾個圈,有一個圈算一眼花翎,有連個圈算兩眼花翎,有三個圈算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最難得,所象征的等級和容易最高。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余人,這在當時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一般我們在電視劇中,常常看到皇帝對功臣說賞雙眼花翎,功臣感激得渾身哆嗦,或者皇帝大怒之下說,摘去頂戴,拔去花翎,那就是撤職,摘掉軍功章的意思。 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清楚頂戴花翎的全部門道了吧?那么,我們來做個練習吧—— 《雍正王朝》張廷玉,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應(yīng)該是什么材質(zhì)的頂珠? 和珅畫像,朝冠粉紅色頂戴,那么他當時至少是幾品? 《走向共和》中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應(yīng)該是什么材質(zhì)的頂珠? 《雍正王朝》御前侍衛(wèi)圖里琛一直帶著個素金頂珠,應(yīng)該是幾品? 干貨誠心,記得點贊哦! 圖片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及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僅用于學術(shù)交流之用,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