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四月初十,立夏。 《歷書》:“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下,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p> 立夏,表示孟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 萬物繁茂,天地氣交。夏雨如煙,霞出萬彩。初蟬鳴唧,蛙鳴方始。 立夏習俗 古代夏天到來,皇帝要率領全朝官員到京城南郊,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宮廷內(nèi)則是“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皇宮內(nèi)貯藏的,普通人家沒有條件,由皇帝賜給百官。 平民百姓家中,立夏的習俗有一條是吃罷午飯秤人。大家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 秤老人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strong> 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 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strong> 據(jù)《中國民俗通志·節(jié)日志》引“孫夫人稱阿斗”的民間傳說認為,此習俗或起于漢魏之際。清光緒《富陽縣志》有這樣的說法:立夏“以秤權(quán)人輕重,謂可免蛀(疰)夏之患”。民國《臨??h志稿》亦稱:立夏“以秤秤軀輕重,云能卻病”。 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p> 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暖情逐漸炎熱,許多人會感覺身體疲乏,四肢無力,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有說,每年立夏之日,在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 清涼詩詞 夏日山中 (唐) 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山亭夏日 (唐)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夏意 (宋)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 夢覺流鶯時一聲。 納涼 (宋) 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 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 風定池蓮自在香。 立夏 (宋) 趙友直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 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閑看槐蔭滿亭臺。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天凈沙.夏 (元) 白樸 云收雨過波添, 樓高水冷瓜甜, 綠樹陰垂畫檐。 紗廚藤簟, 玉人羅扇輕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