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過程聽語音 誕生起初,電腦所使用的內存是一塊塊的IC,我們必須把它們焊接到主機板上才能正常使用,一旦某一塊內存IC壞了,必須焊下來才能更換,這實在是太費勁了。后來,電腦設計人員發(fā)明了模塊化的條裝內存,每一條上集成了多塊內存IC,相應地,在主板上設計了內存插槽,這樣,內存條就可隨意拆卸了,從此,內存的維修和擴充都變得非常方便。 發(fā)展內存芯片的狀態(tài)一直沿用到286初期,鑒于它存在著無法拆卸更換的弊病,這對于計算機的發(fā)展造成了現實的阻礙。有鑒于此,內存條便應運而生了。將內存芯片焊接到事先設計好的印刷線路板上,而電腦主板上也改用 內存插槽。這樣就把內存難以安裝更換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80286主板發(fā)布之前,內存并沒有被世人所重視,這個時候的內存是直接固化在主板上,而且容量只有64 ~256KB,對于當時PC所運行的工作程序來說,這種內存的性能以及容量足以滿足當時軟件程序的處理需要。不過隨著軟件程序和新一代80286硬件平臺的出現,程序和硬件對內存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提高速度并擴大容量,內存必須以獨立的 封裝形式出現,因而誕生了“內存條”概念。 在80286主板剛推出的時候,內存條采用了SIMM(Single In-lineMemory Modules,單邊接觸內存模組)接口,容量為30pin、256kb,必須是由8 片 數據位和1 片校驗位組成1 個bank,正因如此,我們見到的30pin SIMM一般是四條一起使用。自1982年PC進入民用市場,搭配80286 處理器的30pin SIMM 內存是內存領域的開山鼻祖。 隨后,在1988 ~1990 年當中,PC 技術迎來另一個發(fā)展高峰,也就是386和486時代,此時CPU 已經向16bit 發(fā)展,所以30pin SIMM 內存再也無法滿足需求,其較低的 內存帶寬已經成為急待解決的瓶頸,所以此時72pin SIMM 內存出現了,72pin SIMM支持32bit快速頁模式內存,內存帶寬得以大幅度提升。72pin SIMM內存單條容量一般為512KB ~2MB,而且僅要求兩條同時使用,由于其與30pin SIMM 內存無法兼容,因此這個時候PC業(yè)界毅然將30pin SIMM 內存淘汰出局了。 EDO DRAM(Extended Date Out RAM,外擴充 數據模式存儲器)內存,這是1991 年到1995 年之間盛行的內存條,EDO-RAM同FP DRAM極其相似,它取消了擴展數據輸出內存與傳輸內存兩個存儲周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在把數據發(fā)送給CPU的同時去訪問下一個頁面,故而速度要比普通DRAM快15~30%。 工作電壓為一般為5V,帶寬32bit,速度在40ns以上,其主要應用在當時的486及早期的Pentium電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