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 真正的“鐵飯碗”,不是一份穩(wěn)定的不會丟的工作,而是你掌握了無論什么時候都能找到工作的技能。 作者丨肖璟 - 01 - 前不久,我們部門打算招幾個小朋友,朋友部門招人篩選簡歷時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簡歷日趨“碎片化”——數(shù)量驚人的工作經(jīng)歷,但沒有一份超過1年。 這是個驚人的現(xiàn)象,但也不是不能理解。 畢竟身處最最浮躁的創(chuàng)投圈——大多創(chuàng)業(yè)者都想著快速融資、炒身價,不愿扎實地打磨業(yè)務。 不僅創(chuàng)投圈如此,有次盆友回麥肯錫找以前同事敘舊,他們抱怨:“現(xiàn)在的小朋友大多不愿做臟活累活,沒幾個月就一言不合換工作?!?/span> 不單單工作方面,個人生活方面亦然——身邊能堅持健身堅持讀書的人寥寥可數(shù),買了一堆健身裝備一堆想看的書,有哪些不是在衣柜書柜上積了灰。 這一切的原因都很簡單——急了。 而且,越聰明的人,往往越容易著急。 一個人之所以著急,是因為在自我能力成長時,發(fā)現(xiàn)實際用時比預估用時要長得多。 - 02 - 之所以說越聰明的人往往越容易著急,就是因為他們的預估用時特別短。 同事兼好友R是個超聰明的90后,能干,常有各種好玩的創(chuàng)意,用老板的話來說是“一個人可以當三個人用”。 R的學習能力很強:嘗試新事物時,往往可以很快抓住要領。比如學跳舞、樂器,很快可以成為同期里的佼佼者。 然而,每當他意識到自己沒辦法很快地成為那個領域里頭的前1%的人時,他就會放棄練習。覺得繼續(xù)付出時間不值得。 “我知道自己有點著急了,但總覺得可能有些領域我可以很快掌握,快速成為專家,所以我一直在不同領域不斷試錯?!?/span> R對自己成長的預估用時之所以短,是因為他對標了自己過往的成功。 他聰明過人,所以人生道路頗為順遂,并沒有遇到什么重大挫折,自小是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習慣了成功的聰明人,自然對自己有了極高的期許。 所以當他嘗試跳舞、樂器這種需要花費時間的技能時,他并沒有體會到過往習慣了的那種“快速成功”的實時反饋帶來的快感。 于是他將其歸因成“自己沒有天分”,進而便開始浮躁、著急。 另外一個影響預估時間的,往往是你的參照對象,也就是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聰明人身邊不乏聰明人,接觸到的“成功者”自然也多。 好友Maggie是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高級投資經(jīng)理,智商情商雙高,也因此在過去幾年晉升飛快,每年業(yè)績都是公司前1%。 前段時間和她約飯,席間我們聊到peer pressure這個話題。 她提到說,早前有個飯局,幾個VC/PE圈的朋友在聊一個項目,有個朋友表達了對那個項目的興趣,順口說了句:“要不我個人跟投個5000萬好了?” 當下她有點驚訝:“那個朋友和我年齡相仿,卻可以隨隨便便丟5000萬到一個風險極高的項目里頭?!?/span> 她坦言,身邊實現(xiàn)財務自由的朋友越來越多(包括不少早年買房的朋友),她著實開始“著急”了。 再就是媒體對“年少成功者”的吹捧。 創(chuàng)投圈是個典型。比如“90后創(chuàng)業(yè)者”這個火熱的標簽。除了媒體的吹捧,甚至還有VC成立了“90后基金”。 兩年前我還在為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融資時,某知名投資人知道了我是80后末出生,還戲謔:“你應該去把生日改成90年,這樣更好炒作。” 即便現(xiàn)在身邊的朋友們對“成功”有了更多元化的定義,已經(jīng)不局限在財富這單一維度上,但媒體和社會輿論則不然。 在媒體的鼓吹下,大多年輕人都在期待著“年少成功”、“一夜暴富”?;谫即蟮耐瑑妷毫?,每個年輕人都在對標參照對象,想方設法找捷徑,希望快速實現(xiàn)財務自由。 然而他們卻沒發(fā)現(xiàn),挑選參照對象,本身就錯了。 這些“年少成功”的案例是否誰都可以復制呢?答案自然是一個大寫的NO。我們來看看“90后創(chuàng)業(yè)者”—— 我們在選參照對象時,犯了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邏輯謬誤。 我們只看到了被媒體報道的光鮮90后創(chuàng)業(yè)者,卻看不到大多的90后創(chuàng)業(yè)項目都夭折了。(包括我的,哦我算是泛90后…) 甚至有不少過往被吹捧的明星創(chuàng)業(yè)者也跌下了神壇(比如神奇百貨)。用統(tǒng)計學的話來說,這些你看得到的成功案例,大多都是outlier,都是個例。 此外,我們在看待這些結果時往往也犯了歸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 畢竟這些所謂的“成功”都不能進行片面歸因,它們都是多變量造成的結果,而不單單是“能力”的反映,至少還有另一個關鍵變量的影響—— 有個朋友以前在硅谷當記者,曾訪問了一圈獨角獸企業(yè)的CEO們,當被問到“你覺得你可以如此成功最主要是因為什么”時,70%的CEO們都回答:“Luck.(運氣)” 雞湯雞血被打多了,自然是太過容易著急了,不妨對自己寬容一點,給自己預估多點時間。 一方面,預估時間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直沿用過往對自身能力的評估標準;另一方面,選擇參照對象時也盡量避免幸存者偏差與歸因偏差。 - 03 - 調(diào)整了預估用時后,我們開始挽起袖子干活。我們卻發(fā)現(xiàn),實際用時特別長。 這里我們引入一個超級簡單的公式: * 總工作量:比如一共要看400頁報告 * 實際用時:度過的總時間,比如看完所有報告需要5天(120個小時) * 工作時間占比:比如一天看8個小時報告,則工作時間占比為8/24 = 1/3 * 效率:單位時間產(chǎn)出,比如每小時看10頁 轉(zhuǎn)化一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 根據(jù)這條公式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如果你的實際用時特別長,要么就是因為總工作量太多,要么就是因為工作時間占比或效率太低。
要學會一樣技能、抑或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時間本來就是不能跨越的。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頭有提到過,一個人的學習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的追求——知識和技能。 這里解釋一下兩個概念的不同: 知識的獲取一般通過實踐或看書兩種方式來獲得: 前者即一手研究(primary research),后者即二手研究(secondary research),二手研究也可以通過專家訪談(書籍本來就是專家們對知識的梳理)。 知識的評價標準是深度和廣度。行萬里路或讀萬卷書,都需要時間。 技能則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技能的評價標準是熟練程度。練習也需要時間。 這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核心觀點一致:若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付出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一萬個小時是什么概念呢?1天8小時1周5天的話你需要花上快5年。 而且,即使是擁有快速學習能力的“聰明人”,一樣需要沉淀。 22歲的莫扎特輕而易舉地寫出一部部經(jīng)典作品。不過很少人知道他4歲便開始學琴,6歲生日前,他的音樂家老爹已經(jīng)逼著他練了3500個小時。 畢加索的發(fā)跡自然和他過人的商業(yè)能力有關,但他對繪畫能力的打磨才是他名聲大噪的關鍵——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畢加索博物館,你可以在館里見到無數(shù)小紙片或小手帕,上面是畢加索的繪畫手稿,都是他“不挑時間地點”的繪畫練習。 所以總工作量其實是恒定的,就是那么多,每個人都繞不過的。
大部分人都是8小時工作制(也就是一天有1/3的時間在工作),所以要縮短實際用時也不難,每天學習、工作久一點便是。 做投行咨詢的人成長得很快,除了工作性質(zhì)外,更是因為他們每周工作80到100個小時。套用一萬小時理論,1周80個小時的話10000小時只需花上兩年多。 如果不是這種虐人的工種也無所謂,你可以在工作之余保持閱讀習慣: 閱讀你專注的領域相關書籍,或者與相關領域的專家約上幾頓飯,實際上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下班后的生活決定了你的一生”之類的職場雞湯,不無道理。
效率低主要由信息過載引起。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了每天無數(shù)未讀信息的節(jié)奏。 隔三岔五就要回下微信、刷下朋友圈,生怕錯過什么熱點,生怕被朋友落下。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癥)。 于是我們漸漸浮躁,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做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比如讀書和健身。 我個人為了改善這種FOMO現(xiàn)象做了兩個努力:一是買了副降噪耳機,戴上后世界都清靜了;二是我把微信的通知功能關閉了。 而好朋友寺主人則做得更為極端:她停用了微信。 寺主人是個自媒體人,所以她的工作內(nèi)容很大比例是需要專注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 某天,她在停用了微信兩個月后發(fā)了條微信: 在告別手機的這段時間里她成功寫完了1本書,看完了3本書;每天10點睡6點起,每天運動半小時;公號從時尚榜十幾名一下竄到第二名。 所以她決定以后一個月只用一次微信,有急事唯一能聯(lián)系到她的就只有電子郵箱。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這么做,不過,你可以從停用微信通知開始。 效率低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市場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 這種變化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你的技能樹可能會逐漸不適合市場現(xiàn)狀。 所以我們需要持續(xù)學習,換句話說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才能保證效率。 前段時間我跟以前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技術負責人閑聊,說起“著急”這個話題,順帶吐槽了一下很多人不切實際的“一夜暴富”的幻想。 他說:“其實誰不想呢,尤其是創(chuàng)業(yè)圈子里,這種想法更被放大了,而且曾經(jīng)也感覺并不是很難。 不過我確實比較慶幸自己一直堅持寫代碼、學新的技術,即便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也在寫代碼,才能在團隊解散后市場最差時找到工作?!?/span> 蠻贊同一句話:真正的“鐵飯碗”,不是一份穩(wěn)定的不會丟的工作,而是你掌握了無論什么時候都能找到工作的技能。 稍微總結一下,如果你覺得實際用時太長,10000小時的工作量是繞不過的,想加快的話也不是沒有方法—— 要么每天多干一些,好好利用下班后的時間,1天12小時1周6天的話10000小時只需要花上兩年多; 要么手腳利落一些,靠自控力讓自己專注、持續(xù)學習最適合市場的技能,干一個小時相當于別人干兩個小時,時間自然縮短一半。 - 04 - 作者:肖璟,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跨界人士,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曾供職于麥肯錫金融機構組,現(xiàn)就職于小贏科技。微信公眾號:了不起的狐貍君(ID:fantastic_fox)。灼見經(jīng)授權發(fā)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