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溫暖、耐高溫、不耐寒冷、喜光、耐旱、不耐陰、忌積水等生活習性。 生長的最低溫度一般在10℃—12℃之間,低于10℃時生長基本停止。在0℃—5℃之間,雖然不會發(fā)生凍害,但低溫冷害對蘆薈植株的損害也十分明顯,特別是持續(xù)數(shù)天的低溫冷害,可使蘆薈部分葉片生長衰弱,容易感染各種病害,發(fā)生軟腐現(xiàn)象,甚至根部發(fā)生腐爛,造成蘆薈植株大面積死亡。當溫度低于0℃以下時,蘆薈的細胞內部就會發(fā)生結冰現(xiàn)象,徹底破壞蘆薈的原生質和細胞結構,造成損傷,從而發(fā)生凍害,受害部位萎蔫死亡。 草蘆薈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35℃,此時是蘆薈進行光合作用的最佳溫度。蘆薈對高溫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和適應性,在我國云南元江高溫干熱河谷地區(qū),42℃的高溫時有發(fā)生,但蘆薈在那里依然生長良好。 草蘆薈喜光,光照充足時,蘆薈植株生長茁壯、葉片肥厚、葉色墨綠;光照不足時,植株表現(xiàn)細弱、葉片較薄、葉肉不肥、葉色淺淡。但光照過多、過強會使蘆薈處于半休眠狀態(tài)或停止生長,尤其在苗期會使葉片變紫色或變干皺。因此,在生產(chǎn)上對新定植的蘆薈幼苗進行適當遮陰,可縮短緩苗期,對促進蘆薈幼苗植株的生長很有好處。同時,不同波長的光線對蘆薈生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紅光和橙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藍光有利于蛋白質的合成,短波光、藍紫光和紫外線能抑制莖的生長,紫外光則有利于維生素的合成。蘆薈在進行同化作用的過程中,吸收最多的是紅光、橙光,其次是黃光,而藍紫光的作用效率較低。因此在散射光下生長的蘆薈會產(chǎn)生細長的變態(tài)現(xiàn)象。 草蘆薈對干旱具有極強的忍耐和抵抗力,如將蘆薈拔起放在陰涼處,完全不供應水分,半年內重新把它栽到地里,恢復水分正常供應,它又可以重新發(fā)根生葉。但是,保持適宜的水分供應仍然是蘆薈正常生長發(fā)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不同的生育時期,蘆薈對水分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苗期蘆薈葉面積少,蒸騰小,需要水分較少,但根系比較弱小,在土壤中分布較淺,對水分變化非常敏感,保持土壤濕潤十分重要。成株期蘆薈對水分需求量增加,此時根系分布較廣,吸收水分的能力也增加。但無論在蘆薈的苗期還是成株期,土壤水分過多,甚至積水,對蘆薈的生長都非常不利。因為土壤中水分過多,必然造成土壤空氣的不足,輕則使蘆薈的根系受到損傷,重則造成整個蘆薈植株死亡。 因此,在陰雨潮濕的季節(jié)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生長的蘆薈很容易發(fā)生葉片萎縮、葉根腐爛甚至死亡的現(xiàn)象。對蘆薈來說,水分過多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水分不足即干旱引起的危害,所以有蘆薈“怕濕不怕干”的說法,這與蘆薈起源于干旱地區(qū)是有密切關系的。 |
|
來自: 容得草堂 > 《民俗 旅游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