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玫茵堂是誰,那你至少需要知道2014年劉益謙2.8港元買下的成化斗彩雞缸杯,就是來自玫茵堂舊藏。玫茵堂主人的真實(shí)身份,是瑞士的Zuellig兄弟。玫茵堂意為“玫瑰花叢中的殿堂”,也是他們?cè)谌鹗康募亦l(xiāng)Meienberg的諧音。他們收藏古董有三大原則:珍奇稀有、品質(zhì)上乘、品相完美。下面這些玫茵堂珍藏的元明清御瓷,是從今年的保利香港春拍中選出來的,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原則是如何體現(xiàn)的吧。 元青花荷塘鴛鴦紋菱口盤 直徑29.2cm 成交價(jià)2,360,000港元 盤心所繪之蓮池鴛鴦圖屬“蓮池小景”題材中的一種,乃元青花瓷器常見紋樣?,F(xiàn)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小型器多而大器稀少,得見如此大盤出現(xiàn)實(shí)屬罕有。 明早期15世紀(jì)白釉爵杯 高8.8cm 成交價(jià)767,000港元 永樂一朝傳世爵杯鮮有,青花瓷品種也不多見,甜白釉作品則更加少之又少。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大碗 直徑21cm 成交價(jià)3,363,000港元 洪武釉里紅,相較明初各類瓷器,罕存于世。釉里紅在元代已經(jīng)正式燒制,洪武年間的流行應(yīng)與開朝皇帝朱元璋的喜愛和需求有關(guān)。朱即為紅,又是漢族崇尚的尊貴喜慶之色。但明洪武以后,“釉里紅實(shí)難燒制,故用礬紅彩替燒”。因明初限制對(duì)外貿(mào)易,進(jìn)口鈷青料愈發(fā)難得,遂用國產(chǎn)銅紅料作為其替代品得以更廣應(yīng)用,此亦為明初瓷器一特征。 明宣德白釉暗花蓮子碗 直徑20.8cm 成交價(jià)3,127,000港元 明初,甜白瓷器專門為永樂皇帝特制,上面或暗刻、或模印,制作費(fèi)用極為高昂,而于宣德初年因宣德皇帝旨意,才停止燒造,故傳世無多。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碗 高9.4直徑19.5cm 成交價(jià)826,000港元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蓮瓣紋臥足碗 高6.1直徑15.6cm 成交價(jià)2,006,000港元 宣德時(shí)期與西亞貿(mào)易往來頻繁,期間紋飾受到西亞風(fēng)格影響,此碗正是一例。 明永樂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瓶 高26cm 成交價(jià)10,030,000港元 此扁瓶器形,造型仿自西亞阿拉伯銅器,又稱為“抱月瓶”,流行于永宣時(shí)期,為二朝獨(dú)有。此瓶為明初永樂制品,青花采用上等蘇麻離青料。本品腹兩面所繪輪花紋,采幾何構(gòu)圖,其形式化及抽象性于中國之圖像意義中較為罕見,皆富中東色彩。 明永樂白釉暗刻蓮花蓋罐 高46cm 成交價(jià)767,000港元 本罐造型規(guī)整,罐外壁紋飾以暗刻之法雕于器身,器身劃纏枝蓮紋,上下輔飾俯仰蓮瓣紋。整器紋飾隱現(xiàn)于潤潔的白釉之下,影影綽綽,頗富詩意。 明弘治白釉綠彩云龍紋盤 直徑19.8cm 成交價(jià)1,357,000港元 白釉綠彩瓷器始見于明成化之御器,造型僅見盤碗二類。弘治、正德、嘉靖時(shí)均沿襲燒制。其具體制法為:在成型的白坯上錐刻云龍紋,然后將花紋以外的地子施以透明釉,入窯經(jīng)高溫?zé)珊?,再在露胎的花紋處填涂綠彩,二次入窯低溫?zé)桑还に噺?fù)雜,頗見匠心。 明正德白釉露胎劃刻云龍紋盤 直徑21.1cm 成交價(jià)849,600港元 此類龍盤始自成化,正德最興,嘉靖之后則不復(fù)見矣。有白地綠彩者,亦有如本品之白地露胎火石紅樣式。兩種盤式大小紋樣相同,區(qū)別僅在暗刻紋飾上是否施以綠彩。 明正德黃釉盤 直徑17.5cm 成交價(jià)885,000港元 明代全黃瓷器僅限御用,正德黃釉器傳世較弘治者比之尤少,更為罕珍。 明嘉靖黃釉澀胎填綠彩龍紋碗 直徑17.1cm 成交價(jià)1,416,000港元 此品為明代嘉靖御窯的典型器物,低溫黃地綠彩瓷。其制作工藝先在坯胎上刻畫紋樣,紋飾上填低溫鉛綠釉,隙地填低溫黃釉。低溫黃地綠彩瓷始創(chuàng)于明代永樂時(shí)期,宣德、弘治、正德、嘉靖朝均有燒造。但存世所見其品種之歲寒三友、或可見纏枝蓮紋者居多,龍紋作品甚為罕有。偶見有龍紋之作,近足處多裝飾海浪,而非本品之仰蓮。 明嘉靖霽藍(lán)釉盤 直徑17.3cm 成交價(jià)413,000港元 Utterson家族等舊藏。本品以宣德霽藍(lán)官樣為范本燒制。霽藍(lán)碗為明皇室典型祭祀用瓷,藍(lán)釉瓷器習(xí)稱“霽藍(lán)”,使用為一種富含石灰堿的寶石質(zhì)釉料,故而明代有“寶石藍(lán)”之稱,又因?yàn)樗{(lán)色是皇室規(guī)定的祭祀用色,自宣德起,“霽藍(lán)”又有“祭藍(lán)”一說。傳世所見嘉靖一朝御窯顏色釉中,藍(lán)釉為最罕。 清康熙豇豆紅鏜鑼洗 直徑12cm 成交價(jià)885,000港元 此發(fā)色為少見之大紅袍品相,十分少見。康熙朝豇豆紅制器,常為八件一套,為皇帝御制文房用品。若色美者成套陳設(shè),頗感震憾,其地位之高不亞于同時(shí)期誕生的琺瑯彩器。 清康熙豇豆紅太白尊 高8.8cm 成交價(jià)2,029,600港元 清康熙天藍(lán)釉鏜鑼洗 直徑12cm 成交價(jià)684,400港元 本品之天藍(lán)釉作品傳世極為鮮有,天藍(lán)釉是一種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屬于藍(lán)釉的一種,因其鈷含量低于1%,所以釉色淺淡,呈現(xiàn)天空之色。 清雍正霽紅釉臥足碗 直徑14.8cm 成交價(jià)826,000港元 本品近口沿處釉層較薄,隱現(xiàn)白色胎骨,以下漸形肥潤,至足端截然而止,頗具康熙郎窯紅釉特征,乃景德鎮(zhèn)御窯廠刻意為之,傳世極為少見,應(yīng)為雍正時(shí)期仿制永宣寶石紅釉器之品。臥足之形,盛興于永樂、宣德二朝,造型創(chuàng)作源于古波斯簪花銀制臥足碗,至雍乾時(shí)期,精致已達(dá)極軌。 清雍正鱔魚黃釉雙如意耳尊 高23cm 成交價(jià)4,248,000港元 茶葉末釉是在督陶官唐英的督理下,于雍正時(shí)期仿制成功,時(shí)人視之為“秘釉”。唐英在《陶成紀(jì)事碑》記載:“一仿油綠釉,系內(nèi)發(fā)‘窯變’舊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駁古雅”,即指該類釉色。 清雍正窯變釉四方水仙盆 長19.5cm 成交價(jià)2,242,000港元 雍正時(shí)期官窯窯變釉瓷多藏于各大博物館,可流通的雍正窯變釉佳器極少,而雍正窯變釉花器則更加稀少,且遍閱公私收藏,本品僅此一例,疑為孤品。 清雍正釉里紅三多碗一對(duì) 直徑12.2、12.1cm 成交價(jià)1,085,600港元 外壁飾釉里紅石榴、壽桃、柿子組成之三果紋飾。三果紋亦載承“多子、多福、多壽”之吉祥寓意,故這類作品素為明代官窯之名貴品種,后世亦爭相仿之。據(jù)唐英在雍正十三年撰寫的《陶成紀(jì)事碑》記載,雍正御窯品種有“一仿宣窯寶燒,有三魚、三果、三芝、五蝠四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