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孟頫的藏書印(部分),其中釋讀“趙孟印”疏忽,應(yīng)為“趙孟頫印 ”
清代《天祿琳瑯書目》一書中記錄了趙孟頫的藏書印14方,分別為:“天水郡圖書印”朱文長方印,“水精宮道人”白文長方印,“天水”朱文方印,“松雪齋”朱文長方印,“松雪”朱文長方印,“宋宗室”、“皇宋宗室所藏”、“相府珍藏墨寶”、“趙子昂氏”朱文方印,“趙”朱文方印,“趙孟頫印”朱文方印,“趙氏書印”朱文方印,“天水趙氏珍藏”朱文方印,“吳興趙氏”朱文方印。他經(jīng)常鈐用的“天水趙氏珍藏”、“水精宮道人”諸印,可以說是藏書印的典范之作。
趙孟頫(1254—1322),元代人,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元朝被征召入仕,官至翰林學(xué)士,封魏國公,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能詩善文,懂經(jīng)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fēng),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jīng)》、《仇鍔墓碑銘》等;傳世畫跡有《重江疊嶂圖》卷、《鵲華秋色圖》卷、《秋郊飲馬圖》卷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1卷等。
《天祿琳瑯書目》,中國清代官府藏書目錄。清乾隆九年(1744)開始在乾清宮昭仁殿收藏內(nèi)府藏書,題室名為“天祿琳瑯”。乾隆四十年(1775)指派于敏中等編出《天祿琳瑯書目》10卷。嘉慶二年(1797)彭元瑞等又編《天祿琳瑯書目后編》20卷。《天祿琳瑯書目》著錄清宮所藏宋元以來精刻精鈔善本書籍1000余部。同一書兩刻或同一版兩印皆精者也收錄在內(nèi)。按版本時代順序編排,同時代版本以經(jīng)、史、子、集為序。明代影宋鈔本和影遼鈔本分列于宋版、遼版之下。每書不僅著錄書名、卷數(shù)、著者時代、著者姓名、著作方式篇目、版本等,而且還收入了重要的序、跋、題、識、牌記。此外還用楷書摹寫書中鈐蓋的藏書印記。該目錄對以后版本目錄的編制有一定的影響?!短斓摿宅槙俊芬咽杖搿端膸烊珪?。光緒十年(1884)長沙王先謙合其前后編刊行。
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遭火,加之宮內(nèi)又把一部分圖書分賞個人,故該目錄所收圖書今已殘缺。其后,施廷鏞編有《天祿琳瑯查存書目》,張允亮編有《天祿琳瑯現(xiàn)存書目》。1932年故宮博物院輯印《天祿琳瑯叢書》。遺存圖書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