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東西,歷法也就成了一個民族早期文明的代表。 其實從很早開始,在我們中間,就有一種崇洋媚外的情緒,比如對待歷法的態(tài)度,就有人認為外國來的公歷就是好,我們自己的農歷就是落后,不準確,甚至是迷信,因為提起農歷就會有想到干支紀年,就會想到算命。其實,那是無知的表現,要知道,我們的農歷要比外國的公歷強的太多了,就算是古埃及的歷法都要比現在的公歷強。 我們古代的歷法歷史很悠久,從夏朝就開始有了。而,對于農歷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三個詞,六個字,定朔,置閏,歲首。 定朔,指的是定下每個月的第一天,這是根據月亮的運動來判斷的。朔,就是沒有月亮的日子,定下朔日也就是一個月的第一天,到下一個朔日,這就是一個月,也叫朔望月??墒?,多少個月就是一年呢?古人經過觀察太陽和氣溫的變化得出12個朔望月為一年,可是,這就有了另一個問題,置閏。 因為,古代主要是農業(yè)生產,而月亮對農業(yè)的作用不大,最起碼在那時候看來沒啥用,所以就有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誕生,而這個是嚴格根據太陽來指定的,也就是說和國外的公歷是一樣的,二十四節(jié)氣加上朔望月就成了農歷的基本框架,不過在實施過程中,人們發(fā)展,這是有偏差的,一個節(jié)氣15天,有時候節(jié)氣就會趕,朔望月的時間就會不夠用。古人不懂為什么會這樣,但是卻很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置閏。添加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時間年數的補充,這樣,整個歷法系統就能流暢完美的運作了。 最后,就是要確定那個月才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凡事總要有個開頭吧。這個歲首是漢武帝時候確立的,也就是定雨水所在月為第一個月,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所有的正月一定是雨水所在的月份 比起外國的公歷,我們的歷法有陰有陽,所以不能叫農歷是陰歷,這種歷法也是和我們的陰陽和諧觀念一致的。而且,我們的歷法和公歷比起來,人為改動的成分少,更加貼合自然規(guī)律,同時比起國外那個月份長短不齊的月份來看,我們的每個月都是30天或29天,也體現著我們對于美的觀念和追崇。并且,運動是相對的,用多個天體同時做參照物要比用一個來得更精確完美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