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 卣 豆 盉 觚 方口觚 爵 斝 鬶 甗 匜 鐎斗 陶倉 軍持 水注 花澆 花盆 水仙盆 樽 木鬲 盒 油燈 燭臺 爐 博山爐 熏爐 托爐 覆碟五足爐 鬲式爐 缽式爐 筒式爐 鼎式爐 簋式爐 乳足爐 虎耳式爐 灶 井 枕 箱形枕 人形枕 孩兒枕 繡墩 帽筒 拍鼓 硯 熊足硯 蹄足硯 辟雍硯 珠足硯 箕形硯 暖硯 抄手硯 硯滴 船形硯滴 水盂 蛙盂 洗 花口洗 鼓式洗 葉形洗 桃形洗 筆架 臂擱 筆舔 筆筒 筆海 墨床 口沿 敞口 撇口 斂口 直口 喇叭口 唇口 盤口 洗口 花口 葵口 菱花口 海棠式口 復口 子母口 子口 折沿 板沿 頸 肩 豐肩 溜肩 折肩 平肩 腹 鼓腹 直腹 扁腹 折腹 曲腹 弧腹 瓜棱腹 垂腹 腰 束腰 底 平底 尖底 圜底 玉璧底 臍底 足 實足 餅形足 圈足 假圈足 臥足 珠足 高足 二層臺圈足 柱形足 袋狀足 乳狀足 錐形足 獸形足 蹄足 鋬 柄 把 提梁 耳 龍耳 鳳耳 貫耳 戟耳 魚耳 螭耳 如意耳 緩帶耳 象耳 系 復系 橋形系 流 直流 曲流 鴨嘴流


罍 :商周至漢代的盛酒或盛水器。質地有灰陶、白陶、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和青瓷制品。常見器形為小口,短勁、豐肩、深腹、平底。肩部兩同側有雙鼻,西周后期多無鼻。商代原始青瓷罍多為斂口,深腹,圜底,至西周起演變?yōu)榈皖I折肩,下附圈足。 卣 :陶質酒器,多以泥質灰陶和白陶制作,流行于商代晚期,造型為劍口,長頸,帶鼻,深腹,圈足。也有仿青銅卣,為直口,長頸,鼓腹,圈足,頸部有兩豎耳,附蓋。器身裝飾刻劃、鏤孔紋飾。 豆 :陶瓷食具,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或淺缽形,下附高圈足。器足有喇叭形、鏤孔喇叭形、竹節(jié)細把形、高柄把形等。質地有灰陶、黑陶、白陶、印紋硬陶及瓷制品。 盉 :古代酒器,一般為圓口,深腹,早期口部有流,后期流置于腹上,有的附柄;三足。陶盉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馬家浜、良渚、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商代陶盉為斂口,圓肩,管狀短流,帶鋬,有三袋足。陶盉至漢代仍有生產(chǎn),山東臨沂西漢墓即曾出土帶蓋獸頭形流陶盉。原始青瓷盉始于西周,造型仿青銅器,有獸頭形流和提梁,有的器腹不通,多為陪葬冥器。 觚 : ①陶質酒器。始見于新石器時代,夏商較為流行,早期器形為喇叭侈口,細腰,高身,平底,商代后期有的為圜底,下附圈足。商周時代青銅觚流行,陶觚多為仿制,用作陪葬冥器。②仿青銅觚的瓷質花瓶,稱"花觚",流行于元、明、清時代。器形仍為敞口細身,圈足。明代花觚器身直下,清康熙以后腰部凸出。另有一種器形,器身較粗壯,長頸,高圈足,鼓出的小圓腹四周凸起四道棱戟。有青花、斗彩、單色釉等品種,有的在器腹部裝飾堆貼或印花紋飾、乾隆、嘉慶年間所制還有一種細身的觚,腰際堆塑一條蟠螭,施素三彩釉。 方口觚 : 觚的一種造型,陳設瓷,流行于明萬歷、天啟時期,因口、腹、足均作方形而得名。如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天啟青花花卉紋觚,方口外敞,方頸較長,方腹飾有扉棱,方足外撇。 爵 : 古代陶瓷飲酒用具。夏文化遺址中始見泥質灰陶和白陶制品。器身似敞口杯,口沿一側有流,一側有尖尾,有的無尾。器身一側有鋬,平底,三錐狀足。也有的為粗腰、鼓腹、圜底,流兩側附加泥釘,還有斂口、折肩、細腰、袋狀足,或敞口、口沿有柱的式樣。商代較為流行,并發(fā)展為青銅制品,西周以后逐漸衰落。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德化、龍泉等窯都燒制仿青銅器的瓷爵,主要作為陳設瓷。 斝 :古代陶瓷溫酒器,始見于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為夾砂陶瓷,侈口,束頸,腹較深,圜底,下承三袋足。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號文化出現(xiàn)作為飲酒器的白陶斝,器形似爵,但無流,有的有雙耳、三袋足。商代出現(xiàn)單柄陶斝,與青銅斝并存。至西周晚期消失。
鬶 : 新石器時代陶質炊具,以夾砂陶制作,主要流行于黃河下游地區(qū)。始見于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盛行,延續(xù)至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至商代。后期演變?yōu)榫破?。早期造型為圓腹,短頸,口部有扁流,帶鋬,三實足;中期器腹?jié)u扁,直頸前移,鳥嘴形流口,三實足;晚期足部演變?yōu)榇恪I綎|龍山文化的陶瓷鬶頸部加粗,有的甚至與腹部連成一體,三足有袋足和圓錐形實足,鳥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揚。鋬漸粗壯,呈絞索形。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裝飾鋸齒形花邊,鬶上有長方形鏤孔,流外側貼飾兩個對稱的乳釘形凸起。 甗 :陶瓷炊具,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流行,由甑與鬲流接而成。下半部為鬲,用以盛水和加熱;上半部為甑,盛放蒸食物,與下面的鬲相配合,可蒸熱或蒸熟食物。陶甗多為灰陶和黑灰陶質,器身有繩紋,有的在口沿下有雞冠狀附加堆紋。 甑 : 陶質炊具,功能相當于現(xiàn)代的籠屜。器身似盆或罐,大口,腹壁斜直,平底,底部分布著數(shù)目不等的小孔,有的從近底部的器壁上起就有孔洞。常與鬲配套使用。仰韻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均有出土,商、周至戰(zhàn)國時代一直沿用。 匜 :盥洗用具,有泥質陶和瓷制品。陶匜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均有制作,瓷匜以唐代越窯、宋代鈞窯,尤其是元代龍泉窯和景德鎮(zhèn)窯的制品為多?;酒餍螢闇\圓缽形器身,平底或圈足,亦有仿青銅器裝有三足的;口沿一側有較寬的流,有的瓷匜在流下部有一圓環(huán)形小系。 鐎斗: 又稱"刁斗",盛行于漢、晉,與同期的青銅器形同。器身呈盆狀,下承三足,腹側附一獸曲柄。出土時多伴有火盆并擱置于火盆中,說明用途為溫食炊具,軍旅多用之。唐詩有"行人刁斗風沙暗"之句。 陶倉 : 陶制隨葬冥器,始見于戰(zhàn)國、秦墓葬出土物,漢武帝前后盛行,與灶、井、爐配套。秦時的陶倉,器身較矮,呈圓身束腰式,與圓形倉頂相連,通體間隔繩紋裝飾,正面開扁方形門洞。西漢早期為圓口,折肩,簡腹,平底,口上置覆缽式平頂蓋。西漢中期倉的折肩漸變成圓弧形,并于平底下沿裝三足,足形多為立熊或神獸。東漢時,陶倉下身漸收,去掉三足,復為上大下小的平底倉形?;姨諅}多彩繪裝飾,或光素以白粉或朱砂寫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