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學術(shù)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美國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曾說過: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我們觀察王陽明的一生,經(jīng)歷非??部?,遭遇與磨難是一般人都沒有經(jīng)受過的。從他的成長經(jīng)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心靈是有無限可能性的,從“修心”的角度來講,可以做到改變身體健康,甚至改變命運的。 心外無物 ,心外無理 縱觀王陽明一生 ,極富傳奇色彩 ,幾經(jīng)磨難而屢建奇功 ,雖建奇功又屢遭打擊 ,王陽明在百死千難的困境中 ,在一個特殊環(huán)境中經(jīng)歷生死考驗時 ,創(chuàng)立了良知自律學說 ,以“龍場悟道”為標志。他發(fā)現(xiàn)朱熹的“格物窮理”是舍本逐末的外求方法 ,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要提出一個簡單易行、直指本心的方便法門 ,即“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 按王陽明的解釋 ,“格物”就是“正心”的意思 ,就是格心中物 ,正心中物 ,也就是格心中賊 。所以他說 :“故格物者 ,格其心之物也 ,格其意之物也 ,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 ,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 ,誠 其物之意也 ;致知者 ,致其物之知也”。 這就是說 ,“格物”是在心上用功 ,不假外求 ,在“格物”的基礎(chǔ)上“致知” ,就是對“良知”的體認 ,也就是恢復到本然狀態(tài)。在王陽明看來 ,心外無物 ,心外無理 ,心即是理 ,窮理不需求諸外物 ,只需求諸本心良知。 可見 ,王陽明頓悟到格物只在自己心上用功 ,意識到“吾性自足”就是找到自己 ,回到自己 ,就是自律精神的挺出??傊?,王陽明通過生存絕境的切身體驗 ,豁然貫通 ,徹悟格物致知之旨 ,就是“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 修心的力量:身體百病不侵 王陽明認為人在生病時,也是做功夫的時候。王陽明的徒弟陳九川在虔州生病了。王陽明對他說:“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陳九川說:“功夫甚難?!蓖蹶柮髡f:“經(jīng)常有一個愉快、樂觀的心情,就是功夫?!?/p> 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修心”對治病和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 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病例,比如兩個人得了相同的疾病,一個人可以治好,另外一個人卻不能治好。究其原因,可能是一個人性格開朗,另外一個人憂郁寡歡。性格開朗的人,在看待疾病的時候,心是樂觀的,這樣就比性格抑郁、寡歡的人病要好得快。 樂觀能延壽,心態(tài)對于健康和壽命有很大影響。比如生氣,古人懂得“怒傷肝”,憤怒和憂慮對肝臟不利。心情開朗,情志暢達,無論對養(yǎng)生還是對保肝都有重要意義。保持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才能防病抗衰,益壽延年。所以,無論面對生病還是挫折,始終要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 “修心”能促使身心處于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年輕的精神。 王陽明曾經(jīng)在龍場謫居,當時寫了一篇《瘞旅文》,傳頌千年,記載的是這樣的事情: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京師來的一位小官,在上任的路上路過龍場,陰雨天黑,身邊還有他的一個兒子和一個仆人,投宿在當?shù)氐拿窦?。讓人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午就有人從那條路上過來,說看到小官已死在路上,當天下午他的兒子也死了,第二天他的仆人也被發(fā)現(xiàn)死在山坡下。 聽聞此訊,王陽明非常悲傷,讓兩名童子把尸體都埋了,并感慨道: 我很早就已經(jīng)預測他們會遭遇死亡的命運,原因是前幾天我隔著籬笆看這位小官是一臉愁容、憂心忡忡。如果你實在貪戀這官職,為何不高興地去上任,為什么要這么不開心呢? 大家都之道,上任的路途遙遠,風餐露宿,攀巖走避,荒野中行走很容易饑渴勞累,疲憊不堪,經(jīng)常有瘴厲之氣入侵身體,如果內(nèi)心還有憂愁哀怨,內(nèi)外夾攻,怎能不生病,甚至死亡的? 而我在我離開家鄉(xiāng)已有兩年了,來到這里,同樣也經(jīng)歷了瘴氣入侵身體,但身體卻安然無事,主要原因是我能有一顆豁達和開朗的心情,沒有一時一刻像你這有悲涼、憂郁、哀愁的心情。 王陽明在環(huán)境十分惡劣、遭遇逆境的時候,還是有一顆愉悅、快樂的心情,比如:被貶到龍場,這個地方環(huán)境十分惡劣,連隨從的仆人都病倒了,他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他時刻保持著好心情。 我們看一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經(jīng)歷與王陽明非常相似。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就是在被元軍俘虜后,在獄中寫成的,獄中三年非人的關(guān)押生活,他卻不屈不饒。 《正氣歌》的內(nèi)容如下: 我住在陰暗潮濕的牢房,白天的時候里面也黑暗地像夜晚一樣。與牛馬同住,吃的食物是喂牲畜一般的粗劣不堪的食物。每逢下雨,牢房就四處漏水。 令人奇怪的是,在這樣糟糕的環(huán)境中,饑寒交迫,我竟然沒有生任何病。其中的原因,就是我身懷浩然之氣,這樣的話各種病邪根本無法侵襲我的身體。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境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心境的好壞可以關(guān)乎一個人的生死。所以學會引導和改變自己的心境,讓自己擁有健康富足的人生。 我們當前的社會中,人人都面臨這各種競爭壓力,因此心理也隨之承受各種壓力之苦,所以現(xiàn)代人的病痛并不僅僅是身體之苦,更多的是心靈之苦。了解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從心理上去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讓自己保持樂觀豁達的性情,真正做到這點的人是可以百病不侵的。 修心的力量:扭轉(zhuǎn)命運 在書法練習方面,王陽明曾經(jīng)說過:“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在任何事情上,古人都是在心上學習的,如果一個人的心精明通透,書法也就有成就了。王陽明將這個道理總結(jié)為:凝思靜慮,擬形于心。 這里向大家透漏的秘密是:人心中的所思所想,就是你的人生。因為一個人腦子里想什么就會吸引什么樣的東西過來。 王陽明的一生總是坎坎坷坷,磨難不斷。但是我們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在面對危難時刻,總會有貴人相助,人生的轉(zhuǎn)機也就這樣一次次地出現(xiàn)了。可見,心中充滿愉悅、豁達的王陽明就是運用這一法則,人生的機遇一次次地在他看似無望的時候到來。 王陽明能在逆境中,很快地調(diào)整不利的情緒,想方設(shè)法保持一種快樂、淡定、愉悅的狀態(tài)。那么,在他的心里呈現(xiàn)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的“心理圖像”,對人生的美好有追求,對事業(yè)的成功有熱切的期待。把心專注于美好、光明的境界中,美好的事物必然向你靠近。 假如一個人過多地關(guān)注那些負面事物,就會把一些負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潛意識中。這時,他心中對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意無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極的層面上。 相反,如果我們關(guān)注都是那些負能量的東西,儲存在心中的必然是負面的要素,慢慢地這些負面的信息會形成我們的潛意識。這樣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待就會不經(jīng)意間停留在那些消極的東西上。 比如有人錢了別人的錢,他經(jīng)常想:“生活真艱難,我什么時候才能掙到這筆錢好盡快還給人家呢?”心里總有一種憂慮、焦急的想法,這樣腦海里浮現(xiàn)出的必然是生活艱難、錢很難掙到的心理圖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這些負面想法上,自然就把與之相應的東西吸引過來。 所以,我們要想在人生中獲得幸福,就得 “凝思靜慮,擬形于心”,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在腦海中經(jīng)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讓它形成一幅穩(wěn)定、生動的心理圖像,從而發(fā)揮主導作用。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才可能達到成功。 壓力是內(nèi)心想出來的,請給心靈減壓 問:“圣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p> ——《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圣人怎能研究得那么多呢?圣人的心就像明鏡,心中明明朗朗,就能隨著自己的感受而靈活自如地應對事物,無物不照。沒有已過去的事物尚停留在心中,也沒有還沒到來的事物預先具備在心中的情況。” 圣人正因為他們的心象明鏡一樣,隨感而應,過而不留,所以才能對各種繁多的事務(wù)應變無窮。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似乎已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繁重生活和工作,我們更需要以這種“心如明鏡”的心態(tài)來應對,才會生活得更輕松快樂一點。暫時放慢忙碌前進的腳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讓心靈得到升華,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應對空前強大的生活壓力。 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以我們個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盡管我們想快,但如果總是保持一種急躁的心理,我們就失去了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就會感覺不到快樂,就會以更糟的心情來對待生活。而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只能帶來低下的工作效率,令我們迎來更多的失敗和不幸。試想一下,當我們飽受失眠的困擾,當我們精神渙散、心情浮躁時,我們能有多少把握做好當前的事情呢?所以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我們在追求真正的快樂和成功的時候,卻正在和快樂和成功擦肩而過。 精神上的壓力,對于身心健康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壓力長久地盤踞在心頭,輕者使人情緒浮躁,遇事控制不住自己;重者則會使人患上抑郁癥,進而危及生命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再永無何止地給自己加壓了,因為人的心靈雖然有很大的承受能力,但其所能承受的壓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人的精神就容易崩潰,引發(fā)我們所不愿看到的后果。 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另外一種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就是把心靈的檔次提升一個層次,以一種下意識的方式來處理事情。 因為我們的心靈本來有著驚人的洞察力和睿智,在沒有外物干擾、寧靜平和的情況下,它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確的方式來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那么,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洞察力和睿智呢?這就要求我們每天抽一點時間出來反躬自省,與自己的內(nèi)心多溝通、交流,那樣我們就會多一分寧靜和灑脫的心態(tài),洞察力、智慧和能力也就會隨之而浮現(xiàn)出來……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運行規(guī)律,我們的心靈也不例外。面對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物,我們可用的時間又不會因此而增多,假如我們還要以不斷加快步伐來應對它,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超出所能承受的極限。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問題,放下過于沉重的包袱,輕裝上陣,以一種自然而從容的心態(tài)來應對全新的挑戰(zhàn)。 其實要想得到快樂和幸福,也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我們把自我放下來了,心靈進入一種寧靜從容的境界,這樣才能使我們獲得一種持久的、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而只有帶著快樂的心情去做事,才可以獲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王陽明也曾說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比绻阌X得諸事不順,疲憊不堪,身體也越來越差,卻成績甚微,也許你該將眼光投向自己的內(nèi)心,去檢索心內(nèi)的陋習,跨越自己的心坎。若能把心中之賊破掉,學業(yè)、家業(yè)、事業(yè)就會改觀,人生問題就能釜底抽薪地解決掉。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