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地湯 【來源】胡建華,《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熟地、生地、赤芍各10克,當(dāng)歸10~12克,川芎6~9克,女貞子、枸杞子、玉竹、麥冬、菟絲子、浮萍、防風(fēng)、防己、枳殼各10克,生黃芪、首烏、刺蒺藜、白鮮皮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療效】治療167例,總有效率為98%。其中痊愈45例(占27%),顯效60例(占36%),有效59例(占35%),無效3例(占18%)。 2、當(dāng)黃湯 【來源】梁存讓,《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當(dāng)歸12~15克,熟地、黃芪、白蒺藜、川芎、荊芥、白芍各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fēng)、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加減】濕熱重者,加黃柏、黃芩、苡仁;寒重者,加桂皮、附子;陰虛者,加玄參、麥冬;有瘀血之證,加丹參;風(fēng)盛者,加蟬蛻、白鮮皮;陽虛者,加仙靈脾、仙茅。 【療效】治療78例,總有效率為96.15%。其中臨床治愈36例,平均服藥28例,有效39例,平均服藥26.5劑,無效3例。 3、驗(yàn)方 【組成】熟地黃100克,露蜂房100克,丹參100克,地膚子100克,苦參100克,蟬衣50克,烏梢蛇5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xì)末,過120目篩后備用(裝瓶密閉)。用時,每服藥末4克,每日3次。1周為1個療程,直至痊愈止。 【療效】用此方治療皮膚瘙癢癥患者145例,其中治愈140例,好轉(zhuǎn)3例,有效2例:1個療程治愈者89例,2個療程治愈者51例。 3、皮膚凈方 【藥物】將蒼耳草、地膚子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10-15天為1個療程。 【療效】治療607例,痊愈73例(12.03%),顯效137例(22.57%),好轉(zhuǎn)298例(49.09%),無效99例(16.31%),有效率83.69%。 【來源】謝晶輝。 4、當(dāng)黃湯 【藥物】當(dāng)歸12-15克、熟地10-12克、黃芪10-12克、白蒺藜10-12克、川芎10-12克、荊芥10-12克、白芍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fēng)6克、甘草6克,水煎服。 【療效】共治療78例,總有效率96.15%。臨床治愈36例,平均服藥28劑;有效39例,平均取藥26.5劑;無效3例,平均服藥24劑。 【來源】陜西省臨潼煤礦療養(yǎng)院梁存讓。 5、首烏養(yǎng)血湯 【藥物】當(dāng)歸12克、熟地15克、制首烏15克、黃精1克、山藥15克、生地1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蟲衣6克、防風(fēng)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療效】治療31例,痊愈28例,占90.3%;好轉(zhuǎn)2例,占6.4%;無效1例,占3.2%;總有效率96.8%。 【來源】湖南大通湖農(nóng)場職工醫(yī)院陳政斌。 6、消癢湯 【藥物】淫羊藿15克、荊芥15克、苦參15克、黃柏12克、紫草15克、川椒12克、枯礬10克、蛇床子15克、鶴虱15克、五倍子10克,將上藥煎汁500毫升,每次以其汁加少許開水(濃度以對皮膚稍有刺激為宜)倒入盆中,先熏后洗,坐浴更佳,持續(xù)15分鐘,早晚各1次,10天為1療程。 【療效】治療34例,總有效率97%。其中痊愈29例,占85.3%;好轉(zhuǎn)4例,占11.8%;無效1例。 【來源】河南省龍山縣人民醫(yī)院李金枝。 7、蛇百湯 【藥物】蛇床子30克、百部15克、鶴虱12克、苦參12克、雄黃12克,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混合,分2次外洗。 【療效】治療30例,痊愈27例,有效2例,無效1例。 【來源】福建省廈門市第二醫(yī)院陳明安。 8、止癢散 9、六味止癢湯 【來源】《治驗(yàn)百病良方》 【組成】蛇床子30克,地膚子30克,苦參30克,黃柏15克,花椒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3次。每次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頭煎、三煎藥液,傾入盆內(nèi),加溫水適量洗澡,第2次煎液,分3次內(nèi)服。 【加減】偏濕熱者,加生苡仁30克。 【療效】用本方治療全身皮膚瘙癢癥近百例,一般用藥2劑可愈。最重者只服4劑,無1例無效。 |
|
來自: 昵稱11739632 > 《瘙癢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