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成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 古體詩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一般又叫古風,從詩句的字數(shù)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更多古詩詞學習內容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www.)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所謂“古”,在唐人眼里,從《詩經(jīng)》到魏晉時期的詩,都算古詩,也就是在格律詩形成之前的詩。特點是不受近體詩格律的限制。其定義可界定為“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所謂古風都是古體詩。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詩,還有后人寫的古風。例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qū)別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