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腫痛,熱毒盛者,可配射干、馬勃、板藍根等以清熱解毒利咽。
3.肺癰吐膿。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氣以排壅肺之膿痰。治肺癰咳嗽胸痛??┨敌瘸粽?,可配甘草用之,如桔梗湯(《金匱要略》);臨床上可再配魚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強清肺排膿之效。
此外,本品又可宣開肺氣而通二便,用治癃閉、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氣機上逆,嘔吐、嗆咳、眩暈、陰虛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腸潰瘍者慎服。用量過大易致惡心嘔吐。
【參考資料】
1.本品含多種皂甙,主要為桔梗皂甙;亦含甾體及其糖甙、脂肪油、脂肪酸等。該品能反射性增加氣管分泌,稀釋痰液而有較強的祛痰作用,并能鎮(zhèn)咳;桔梗皂甙有抗炎、增強免疫、抗?jié)兊茸饔?;其粗皂甙有?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降血糖、降膽固醇、解痙等藥理作用。此外,桔梗菊粉對腹水性腫瘤有抑制作用。桔梗皂甙有很強的溶血作用,口服可在消化道中分解破壞失去溶血作用。
2.桔梗粗皂甙有較強的溶血作用,不宜作注射劑用。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胸脅痛如刀刺,腹?jié)M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2.《珍珠囊藥性賦》:“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氣,仍治肺癰;一為諸藥之舟楫;一為肺部之引經(jīng)”。
3.《本草蒙筌》:“開胸膈,除上氣壅,清頭目,散表寒邪,驅脅下刺痛,通鼻中窒塞,咽喉腫痛急覓,逐肺熱,住咳,下痰,治肺癰排膿,養(yǎng)血,仍消恚怒,尤卻怔忡?!?br>【功效鑒別】
桔梗與旋覆花相鑒別:
桔梗與旋覆花均為常用的化痰藥,皆能祛痰,都可用治咳嗽痰多的病證。但二者一宣一降,作用有別:
桔 梗 ──辛散苦泄性平,善于宣肺祛痰,對于咳嗽痰多,無論風寒、風熱、肺寒、肺熱,皆可配伍使用。同時,桔梗又善于開宣肺氣而利咽、排膿、利水、載藥上行,又常用于咽喉腫痛、聲音嘶??;氣滯痰阻,胸悶不舒;肺癰胸痛,咳吐膿血,痰黃腥臭;風水水腫;作為引經(jīng)藥,引它藥藥力上行治胸膈以上病證。
旋覆花 ──辛散苦降,咸可軟堅消痰,溫能宣通壅滯,善于下氣消痰行水,主治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以及痰飲蓄積,胸膈痞悶。同時,旋覆花又善于降逆止嘔止噫,又常用治痰濁中阻,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噫氣等證。
從桔梗開始就是偏于微寒的了。是平而偏寒的。桔梗以前的是偏溫的,溫性更明顯一些,主要用于寒痰、濕痰的,燥性也比較強,那么后面的旋覆花或者白前溫性就比較弱,微溫的其實在臨床上熱證也是可以使用的,從桔梗開始就是偏于寒涼的了,或者從平性到寒涼的性質(zhì),這個比較明顯。
桔梗沒有消痰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祛肺竅的痰,它是一個祛痰作用很強的藥,不但在中藥裡面它是一個使用歷史很悠久的,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開始作為一個祛痰藥使用,而且在西藥當中也常常把桔梗作為一個祛痰藥,有明顯的祛痰效果。
桔梗和半夏一樣,它不但能夠祛痰,而且有明顯的止咳作用,所以桔梗既是一個祛痰藥,又是一個止咳的藥。它對于咳嗽痰多,是一個非常好的藥,很重要的,是治療咳嗽痰多的一個要藥,加上它的藥性比較平和,這個祛痰止咳的效果又相當明顯,所以在臨床上凡是咳嗽痰多的,不管什么證型,偏寒的,偏熱的,有外感的,沒有外感的,都使用,在兼有外感的情況下應用得更多一些,沒有外感同樣都可以使用,1)治療外感風寒兼有咳嗽痰多的,敗毒散這些方裡面,都可以使用。2)外感風熱,比如說銀翹散、桑菊飲,結合一些發(fā)散風熱的藥都能夠使用。3)沒有表證的它可以配伍溫肺或者清肺的藥,桔梗的作用比旋覆花更好,應用得更多一些。
第二個功效,桔梗長于利咽喉,可以治療咽喉腫痛或者失音,1)桔梗對于外感引起的肺氣鬱閉的,可以和解表藥同用,2)如果是熱毒壅盛的,它可以和清熱解毒藥用,3)如果是陰虛火旺,上灼咽喉,虛火上灼咽喉,它也能夠和滋陰降火的藥配伍在一起,比如說,玄麥甘桔湯那么就可以用于熱毒熾盛,或者陰虛火旺都可以。在張仲景的時代這個就是桔梗湯,就和甘草配伍,都是治療咽喉腫痛的一個基礎的方。這也是桔梗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或者它的應用。
桔??梢耘拍?,用于肺癰、腸癰,甚至外癰都能用。它有一定的解毒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說它是解毒排膿的,對于瘡癰初起也能用。
傳統(tǒng)常常就是強調(diào)桔梗的辛味,主要作用在肺經(jīng),而且它治療的部位主要在上焦,就認為它能夠開宣肺氣,把很多的功效都和開宣肺氣聯(lián)繫起來,比如說桔梗的祛痰,也是因通過宣肺有利于痰的咯出,那么它治療的咳嗽痰多往往有胸悶胸痛,也認為是肺氣不宣。那么用了桔梗以后,它通過了祛痰以后,那么這個胸悶胸痛的癥狀緩解了,也認為它不但祛痰,而且是開宣肺氣的,所以比較強調(diào)這一點。
我們這裡認為開宣肺氣不是一個很直接的功效,比較籠統(tǒng),所以把它?;?,但是因為過分地強調(diào)桔梗開宣肺氣,甚至作為一個舟楫之劑,引藥上行,對桔梗的進一步認識是不利的。桔梗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當中有三句話記載桔梗的功效,第一句就是“主胸痛如刀刺”,就認為桔梗本身就有一定的止痛的效果,所以它治療這個咳喘、痰多、胸悶、胸痛,它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包括瘡癰腫痛,包括咽喉腫痛,用的是這個功效。
另外,桔?!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認為能夠主驚恐悸氣。茯苓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當中也是一個主驚恐悸氣的藥,后來就變成了寧心安神,在治療一些心神不定的方當中把它作為安神藥來使用,但是桔梗就沒有把它的功效演變?yōu)閷幮陌采瘛,F(xiàn)代的藥理研究,它也是有很強的鎮(zhèn)靜作用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沒有從那方面理解,這個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后面要講。
桔梗的另外一個功效,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當中就治療腸鳴幽幽,就是腸鳴腹瀉。這個是什么樣一個功效呢?現(xiàn)在還不是是很清楚。所以根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記載,桔梗一個是止痛的作用,第二個有寧心安神的作用,第三個能夠治療腸鳴腹瀉的作用。這三個作用剛好就可以把它用在我們現(xiàn)在用桔梗的三個方。一個方就是血俯逐瘀湯,裡面用桔梗,其實就是用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用來主胸痛,把它作為止痛的這樣一個藥,那就是主胸痛。那么第二個呢,主驚恐悸氣,就是天王補心丹當中用桔梗和一些寧心安神的藥配伍在一起。那么第三個主腸鳴幽幽,治療腸鳴腹瀉,就是參苓白朮散裡面要用桔梗。但是現(xiàn)在不管哪一個方,那就過分強調(diào)桔梗開宣肺氣,引藥上行。這三各方都是這樣子講,就不利于在這三個方面去進一步去發(fā)掘桔梗的潛在的功效,這在很多程度上就約束了,或者固定了我們的思維,這樣子來解釋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是說明了這個方當中桔梗的應用,但是很多地方是沒有自圓其說的。比如說這個在天王補心丹,說它是載藥上行,引藥歸經(jīng),那么這個天王補心丹大概是十四味藥,另外的十三味藥都是歸心經(jīng)的,本身就是歸心經(jīng)的藥,要用一個不是歸心經(jīng),是歸肺經(jīng)的藥,把歸心經(jīng)的藥引上去,引到心裡面去,這個本身就沒有自圓其說。比如說我新到一個城市了,我本身道路都不熟悉,我還要去為那個本身就住在那個地方的市民,我要引他到什么地方去觀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吧,不是歸心經(jīng)的藥把歸心經(jīng)的藥引到心經(jīng)的地方,所以就過分強調(diào)了它升浮的,宣散的,開宣肺氣的,就造成了這樣一個情況。同樣的,在參苓白朮散裡面也是。如果我們把這個思維,已經(jīng)固定了的思維,我們把它發(fā)展一步,就研究《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對桔梗的三句話,對這三個方肯定能夠發(fā)掘出桔梗更有用的一些功效,比如說它的鎮(zhèn)痛作用,鎮(zhèn)靜作用,或者對胃腸道一些特殊的作用。當然,這個都是我們以后進一步值得關注的,所以我們裡面沒有強調(diào)這個桔梗宣肺或者舟楫之劑這樣子的一些說法。前人已經(jīng)提出批評,比如說《重慶堂隨筆》裡面就提到了,前人就說,認為桔梗是舟楫之劑最為多此一舉,認為這樣子會誤人。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是說具體方義分析的時候更多地理解一些功效,不要過多地聯(lián)繫它的性味特徵,其實這個是宣肺,開宣肺氣,它是接近于性能那個層次的作用,不是具體的一種功效。所以我們就是要求大家掌握桔梗就是祛痰、止咳,利咽、排膿,這四個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藥物,就是?;怂_宣肺氣。
===========================================
前胡
【出處】 ------《名醫(yī)別錄》
【來源】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前胡 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或紫花前胡P.decursivum Maxim.的根。前者主產(chǎn)于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后者主產(chǎn)于江西、安徽等地。冬季至次春間采挖。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辛,微寒。歸肺經(jīng)。本品辛涼疏散風熱,苦降下氣除痰,適于風熱及痰熱咳嗽。
【功效】 祛痰止咳,疏散風熱。
【應用】
1.用于咳喘痰多之證。本品既能祛痰止咳,又兼能疏散風熱,尤宜于外感風熱而兼熱痰所致之咳嗽痰多。治熱痰阻肺,肺氣上逆,咳喘痰多色黃,宜與桑白皮、杏仁、貝母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藥同用。若濕痰、寒痰所致咳喘痰多,亦可與半夏、紫菀等溫肺、燥濕化痰之品配伍。
2.用于外感風熱證。本品又有疏散風熱之效,以治風熱表證而有痰咳者為宜,常與桑葉、牛蒡子、桔梗等疏散風熱,宣肺祛痰之品同用。若外感風寒之咳嗽咯痰者,可與羌活、獨活等發(fā)散風寒藥物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參考資料】
白花前胡含揮發(fā)油、白花前胡內(nèi)酯。紫花前胡含揮發(fā)油、前胡甙、前胡素、傘花內(nèi)酯、甘露醇等。此外,前胡中尚含鈣、銅、鈦、鐵等微量元素。紫花前胡煎劑有較好的祛痰作用,且作用時間長;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鎮(zhèn)靜、抗?jié)儭⒔獐d等藥理作用;白花前胡丙素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前胡提取物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亦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代謝,尚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白花前胡,水煎服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繼發(fā)性肺動脈高壓患者,對血流動力學、血氣及其它指標均有明顯改善。
【功效鑒別】白前與前胡相鑒別:
白前與前胡有“二前”之稱,二者皆辛散苦降,均能降氣祛痰,都可用治痰壅氣逆,咳嗽痰多,二者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于:
白前 ── 性微溫,偏于溫化寒痰,主治寒痰咳嗽。且本品微溫不燥,若配伍清化熱痰藥,也可用治熱痰咳嗽。
前胡 ── 性微寒,偏于清化熱痰,主治熱痰咳嗽。并能宣散風熱,又常用治外感風熱,肺氣不宣之咳嗽、頭痛。
【古籍摘要】
1.《名醫(yī)別錄》:“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br>2.《本草綱目》:“清肺熱,化痰熱,散風邪?!?br>3.《藥義明辨》:“其功先在散結,結散則氣下,而痰亦降,所以為痰氣要藥”
前胡祛痰止咳的作用和桔梗是相似的,或者和前面的白前都是相似的,只不過白前、旋覆花是偏溫的,它是偏寒的,實際上這個寒性是不明顯,也是對于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也是不論寒熱虛實都可以選擇使用,主要作為一個祛痰藥,也是沒有消痰的作用,從旋覆花、桔梗、白前到前胡,這四味藥,它都是祛痰的,沒有消痰,所以不用化痰這個術語。
前胡比較特殊的是第二個功效,它又是一個解表藥,在解表藥當中它屬于發(fā)散風熱的藥。當然,它的發(fā)散風熱的作用不強,比較弱的,如果這個功效比較強,肯定就把它放在瞭解表藥,它相對于它的祛痰作用,或者止咳作用,比較次。但是在用它的祛痰止咳作用的時候,往往考慮到它的解表作用。在這一組藥當中,外感風熱,咳喘痰多最宜選用的藥物,那肯定就是前胡,把它所有的功效綜合起來,作為它的最佳的主治——外感風熱,兼有咳喘痰多。
前胡和柴胡,有的醫(yī)生就稱為二胡。這兩個藥相似性比較小,它的來源雖然都是傘形科,但是它相似性很小,微微的有一個相同的都有解表的作用,柴胡和前胡都有解表的作用,比如說在敗毒散那一類方中,柴胡、前胡同用,就這么一點相似的。不同的是主要的,前胡最主要的功效是祛痰止咳,那么柴胡除了是解表退熱以外,疏肝解郁和升陽舉陷是很重要的功效,柴胡是偏于升浮的,前胡是兼有沉降的,升浮當中兼有沉降,因為它祛痰和解表也是升浮的,那么柴胡的升浮性更強。
======================================
川貝母
【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貝母 F.unibracteataHsiao et K.C. Hsia、甘肅貝母 F.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貝母 F. delavayiFranch. 的鱗莖。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甘肅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微寒。歸肺經(jīng)。川貝母味甘性涼,清肺潤燥以止咳化痰,善治燥咳久嗽;浙貝母苦寒開泄,清火散結,治瘰疬瘡癰見長。
【功效】 清熱祛痰,潤肺止咳,消痰散結。
【應用】
1.用于陰虛久咳,肺熱燥咳等。本品既有良好的祛痰止咳之效,又能潤肺清熱,長于治陰傷肺燥之咳嗽有痰者。治陰虛久咳,肺勞久嗽,常與沙參、麥冬、知母等養(yǎng)陰潤肺藥物同用。若肺熱燥咳,咯痰不利,可與天花粉、瓜蔞等清肺潤燥化痰之品配伍。肺熱咳嗽痰多色黃者,亦可與黃芩、桔梗、枇杷葉等清瀉肺熱,化痰止咳藥配伍。
2.用于瘰疬,癭瘤及乳癰,肺癰等。本品既能清熱,又有消痰散結之功。治痰火郁結之瘰疬,常與玄參、牡蠣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品配伍。若治癭瘤,可與昆布、海藻等消痰散結藥物同用。治乳癰、肺癰,宜與蒲公英、魚腥草、桔梗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 不宜與烏頭配伍(十八反)。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多種生物堿。川貝母流浸膏、川貝母堿均有不同程度祛痰作用;貝母總生物堿及非生物堿部分,均有鎮(zhèn)咳作用;貝母總堿尚有抗?jié)冏饔?。此外,川貝母、西貝母堿均有降壓作用;西貝母堿亦能解痙。體外實驗表明,川貝母有抑制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2.本品除前述正品之藥外,平貝母 F ussuriensis Maxim.、伊貝母 F.pallidifloraSchreb.、一輪貝母 F.maximowiczii 的干燥鱗莖、亦作川貝母用。
3.“十八反”將貝母、半夏、瓜蔞等列為與烏頭相反的配伍禁忌。有研究認為其相互配伍未見明顯毒副反應,但臨床應用仍當謹慎從事。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2.《本草會編》“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br>3.《本草匯言》:“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藥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br>【功效鑒別】
川貝母、浙貝母相鑒別:
川貝母、浙貝母二者皆味苦性寒涼,均能清熱化痰止咳、散結,都可用治痰熱咳嗽,風熱咳嗽,痰火郁結、胸悶心煩,瘡癰腫痛,乳癰腫痛,瘰疬痰核,肺癰吐膿等證。貝母反烏頭,不宜同用。不同之處在于:
川貝母 ── 味甘性微寒,長于潤肺止咳,多用于肺虛久咳,陰虛燥咳,勞嗽咯血,痰少咽燥等證。
浙貝母 ── 苦寒較甚,開泄力大,清火散結力強,多用于外感風熱或痰火郁結所致的咳喘,以及瘡腫、乳癰、瘰疬、肺癰等證。
川貝母是一個清化熱痰的藥,對于肺來說,它主要就表現(xiàn)為清肺祛痰,也稱為清熱祛痰,它主要就用于肺熱咳嗽中的熱痰的咳嗽。但是川貝母又是一個甘潤的(藥),藥性偏于甘潤,所以又有潤肺止咳的作用。所以相對來說,它更適合治療陰虛的肺熱燥咳,這是它最佳的主治;相對而言,對一般的肺熱咳嗽痰熱壅滯在肺,就是浙貝母的優(yōu)勢。
川貝母相對浙貝母而言,主要就是它的甘潤的性質(zhì),它主要用于陰虛的燥咳,虛證,偏于虛的。另外,也能消痰散結,用于瘰鬁、癭瘤或者乳癰這一類,廣義的痰,有消痰的作用,它能清熱消痰。但是,臨床上一般不會用川貝母,因為這個功效和相應的主治浙貝母也有,浙貝母因為藥源比較豐富,價格也比較低廉,而且作用還強一些,所以一般不會考慮使用川貝母。這個川貝母因為它主要產(chǎn)在四川的西部,或者西北部,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自治州就是九寨溝,這樣的地區(qū)為主。另外,比如說甘肅、云南,也是在部分地區(qū)。另外,還有西藏、青海的少數(shù)地區(qū)也有少量的出產(chǎn),但是主產(chǎn)地在四川,所以統(tǒng)稱為川貝母。它一般都是產(chǎn)在海拔比較高的這種高原的草地上,一般都可能在三千多公尺以上,採挖很困難,分佈的范圍也比較小,而且也是野生的,所以價格比較昂貴,在臨床上主要就用它的比較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潤肺止咳,當然也能夠祛痰,所以用于這種陰虛燥咳,痰比較粘稠,不容易咯出的這種情況。
=======================================
浙貝母
【出處】 ------《本草正》
【來源】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鱗莖。主產(chǎn)于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原產(chǎn)浙江象山縣,故稱象貝。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曬干,或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肺經(jīng)。
【功效】 清熱祛痰止咳,消痰散結。
【應用】
1.用于熱痰咳嗽。本品與川貝母類似,有清熱祛痰止咳之效,宜用于熱痰咳嗽,痰多黃稠之證。但川貝母有潤肺之功而多用于陰虛燥咳;本品苦泄清熱,尤宜于外感風熱及熱痰所致咳嗽。治風熱咳嗽,常與疏散風熱藥物配伍。若治熱痰咳嗽,宜與瓜蔞、桔梗等清熱化痰止咳藥物配伍。治燥熱咳嗽,與清肺潤肺化痰之品配伍。
2.用于瘰疬,癭瘤及癰腫瘡毒,肺癰等。本品與川貝母均有清熱、消痰散結之功,而浙貝母在此方面作用更強,故較川貝母多用。治瘰疬,常與玄參、牡蠣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品配伍,以增清熱解毒散結之效。治癭瘤,多與消痰散結類藥物配伍。治癰腫瘡毒,肺癰等,可與清熱解毒消癰類藥物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同川貝母。
【參考資料】
1.本品含浙貝堿,貝母醇等。浙貝堿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低濃度浙貝堿有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此外,尚有興奮子宮、降壓、散瞳、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中樞抑制作用。
2.尚有用浙貝母花制成流浸膏或片劑治療上呼吸感染及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獲效??蛇M一步研究利用同植物其它部位入藥的可靠性。
【古籍摘要】
1.《本草正》:“大治肺痛、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fā)背,一切癰瘍腫毒……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shù)倍?!?br>2.《本草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夾風火有痰者宜此?!?br>3.《本經(jīng)逢原》:“同青黛治人面惡瘡,同連翹治項上結核。皆取其開郁散結,化痰解毒之功也?!?br>【鑒別用藥】
《本草綱目》以前歷代本草,皆統(tǒng)稱貝母。至明《本草匯言》始有本品以“川者為妙”之說,清《軒岐救正論》才正式有浙貝母之名。
川、浙二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為主,性偏于潤,肺熱燥咳,虛勞咳嗽用之為宜;后者以苦味為主,性偏于泄,風熱犯肺或痰熱郁肺之咳嗽用之為宜。至于清熱散結之功,川、浙二貝共有,但以浙貝為勝。
浙貝母的個頭比川貝母明顯的大,也有稱為大貝。浙貝母和川貝母都能夠清熱化痰,對肺來說,都能夠清肺祛痰,也有明顯的止咳作用,這是相同的。川貝母、浙貝母都能夠清肺祛痰止咳,都能夠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或者熱痰咳嗽。
川貝母,偏于甘潤,浙貝母偏于苦瀉,它的苦寒性質(zhì)要強一些。所以在相同當中,川貝母就長于潤肺止咳,就是剛才講的;而浙貝母呢,就偏于清瀉肺熱,就是痰熱壅肺,偏于實證的。所以在內(nèi)傷咳嗽當中,如果出現(xiàn)了陰虛燥咳,以川貝母為主。如果是外感咳嗽,兼有痰熱壅滯的,那么應該主要選浙貝母。這是在相同之中有一點不同的地方。
另外這兩個藥都能消痰散結,用于廣義的痰,尤其是痰核凝結,形成的瘰鬁、癭瘤,以及瘡瘍腫痛,因為浙貝母的苦瀉的作用比較強,所以消散痰結的力量也優(yōu)于川貝母。剛才講這方面川貝母很少用,相對川貝母來講,浙貝母長期是人工栽培,產(chǎn)量比較大,價格比較低。到目前可能浙貝母的價格也就是川貝母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用于第二個功效和相應的主治上的時候,當然用這個價廉物美的,肯定是選浙貝母。所以這個川貝母只有這個理論上的意義,但是要知道它有這個功效,它是可以用的,只是因為藥材的原因,它不常用而已。這是川貝母和浙貝母的區(qū)別,它們關鍵就是一個甘潤和苦瀉的問題。這個從性能方面來說,這是這兩個藥主要區(qū)別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