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彤 北京的方言土語中,一些詞語在數(shù)十年前頗為流行,有的至今使用頻率仍較高。但其中一些字詞既難寫又難讀,讓人傷腦筋。比如,一個人穿戴肥大,不合體又不整潔,北京人就說:“這個人真肋(lē de 或lē te)”,“他真是個肋兵!”“肋”這兩個字寫準確就不容易。老一輩的北京人,家里大都使用一種京西生產(chǎn)的帶沙眼的灰黑色沙鍋,稱“沙gǔ子”。這個“gǔ”字是哪個字,難倒不少文化人,有人將其寫作“鼓”,不確,應該寫作“ ”,詞典解釋為烹飪用的周圍陡直的深鍋。再如北京人說一個人脾氣秉性很特別,與一般人不一樣,常說那個人很“gě”或很“gě色”,這里的“gě”是哪個字?近來有的文章寫成“葛”,音對字不對,應該是“各”。有的字寫對了,但音又讀錯了,這里的“各”不讀gè而是讀第三聲,與葛音同。又如北京人愛說“ 飭”(dáo chi),如:“我今天要去參加朋友的婚禮,得飭飭。”“ 飭”是裝飾打扮的意思。這一類的字詞在文學作品中常寫成錯別字,影視作品特別是影視字幕中更是錯得離譜,不可不辨。筆者非研究語言文字學方面的專家,在此僅就事說事,再舉十數(shù)例,略加辨正。 一、頇(hān)與奘(zhuǎng) 北京方言土語中,形容樹木等圓柱形的東西粗的時候,常說“hān”, 如“這房子的檁條很hān”;“這根木棍子太細,拿根hān 的來”;“這條蛇真hān”。這里的hān字應該寫作“頇”。形容樹木粗(與細相對)時也說zhuǎng,如“這棵樹很zhuǎng”。形容一個人長得粗壯,也說“那個運動員長得很z h uǎng”。這里的zhuǎng字書報雜志中往往寫成“壯”,音不對字也不對,應該是“奘”?!稗省弊质嵌嘁糇?,唐玄奘中的“奘”讀zàng,也有壯大的意思,多用于人名。另一個讀音便是zhuǎng,粗大壯實的意思。其實“頇”與“奘”在河北、河南等一些地方的方言土語中也用,但不若北京普遍。 二、(sóng) 形容一個人軟弱,北京人常說的話是:“這個人很sóng?!庇纱搜由?,北京土語中就有sóng包、sóng蛋、sóng樣、sóng蛋包之說,這個sóng字是哪個字?前些年報刊及電視字幕上常寫成“松”、“熊”,近來又多寫成“慫”,其實字不對音也不對,應該寫作“ ”。字詞典上的解釋是:(1)精液。(2)譏諷人軟弱無能。例如:包;這人真。該字河南等一些地方的土語中也用,北京用得更多。比如說:“那只狗太了,誰也掐不過?!薄斑@孩子忒,誰都敢欺負他?!?字既指精液,于是便和陰囊、睪丸聯(lián)系起來,北京土語中才有包、蛋包之說。北京罵人不好也說:“這人真狗。”說人脾氣不好也說:“瞧他這個狗脾氣。”熊字除了指狗熊,另外一個意思是指軟弱,所以股市才有“熊市”之說。如果取狗熊之意,就不好理解了,狗熊豈不比牛還“?!保康f明的是“熊樣”原來并非北京方言,北京人說樣。 三、(lōu lou) 看看、瞧瞧、瞅瞅的意思,但不甚莊重。如北京人說,“你提的籠子里的鳥真少見,讓咱”。“ ”字的音又與英語look 有點諧音,近代京城一些追逐時髦的市井之人用得就更加頻繁了,更增加了不莊重。老相聲中涉及此語的段子中說:“有的年輕人看看不說看看,說lōu lou,什么玩意兒!”有人將“ ”寫成“婁婁”,音不對字也不對。 四、 (cèi) 打破、摔碎陶瓷、玻璃等器皿稱“ ”,北京土語中常用。如:“他不小心把窗戶上的玻璃了?!薄斑@孩子真淘氣,把花瓶了?!庇忻襟w將“ ”字寫成“碎”,錯??谡Z中還將“ ”的意思延伸為打、打敗,比如說:“張三的頭讓李四了。”“2 月10號東亞四強賽上中國隊把韓國隊了個3∶0?!睂⑻沾?、玻璃器皿打破、打碎,北京人也常用“揍”字,比如教育小孩說:“老老實實吃飯,別把碗揍了?!薄靶⌒囊稽c,別把玻璃揍了。”這些地方的“揍”字,同樣可以用“ ”,當然也可以用“打”字。 五、丫(yā ) 這個字近年來又在部分北京人的口語中流行起來,如用“那丫”、“這丫”,指自己討厭、鄙視的人,實為罵人的話。丫即丫頭,本指女孩子。過去北京流行一句罵人的狠話:“這個丫頭養(yǎng)的!”“打那個丫頭養(yǎng)的!”“丫頭養(yǎng)的”之含義是指非婚生子,舊社會人們認為那是很不名譽的事。罵人“丫頭養(yǎng)的”比罵人“雜種”有過之而無不及。老北京人中,“丫頭養(yǎng)的”口語中也簡化成“丫津(音)的”或“丫挺(音)的”,再后來不知什么時候,更簡化為一個“丫”字了?!把尽彪m是罵人的話,但在關系還不錯的青年中偶然也用,如:“你丫昨天上哪去了,我到處找也找不著你!”這句話只表示對對方不滿,有埋怨的意思,不含罵人之意。但畢竟這樣說話不太文明。 六、潷(bì) 詞典解釋為“擋住渣滓或泡著的東西”。北京口語中常用此字,比如:“把藥罐子里的藥潷出來,趁熱喝了。”“把豆芽里的水潷干凈再炒?!边@個潷字,報刊中有的寫成“篳”或“篦”,不確。前者是用荊條、竹子等編成的籬笆或其他遮攔物,后者系一種梳頭工具(篦子)或用篦子梳頭(篦頭),都難以表達“潷”字的含義。將洗過的菜里的水潷干凈,北京人也說“淋(lìn)干凈”,意思一樣。 七、“沒起子”與“沒材料” 北京方言口語中,用“起”字的地方不少。如“起先”,開頭的意思:“起先我還尋(xín)思你來不了了,結果你還真來了。”“起小兒”,從幼年開始的意思:“我們倆起小兒就認識?!薄捌鹱印?,做量詞用時,相當于“批”:“今天一上午就來了幾起子人了。”也可以說“來了幾起兒人了”。另外,說人沒出息,也說“沒起子”,如:“這孩子從小就沒起子?!贝蟾乓驗椤捌稹弊钟邢蛏系囊馑?,說一個人“沒起子”是指其不積極上進。與“沒起子”意義相近的是“沒材料”,說一個人“沒材料”,是說其不堪造就,也是沒出息的意思。 八、尋思(xín si)與踅摸(xuémo) 尋思(xín si),是考慮、琢磨(zuómo)的意思,如說:“我尋思他八點前就能到北京了。”“別瞎尋思了,該干嘛干嘛吧?!倍鴮ぃ▁ín )在北京土語中還有找、要的意思,如:“大媽,我吃餃子一看瓶子里沒醋了,到您這兒尋(xín )一點兒?!边@種找或要的東西,一般數(shù)量不大、價值不高,是不需要還或付錢的,是鄰里、朋友間的一點情義。北京人說“尋(xín )點東西”時,也說“踅摸(xué mo)點東西”,后者不如前者禮貌、親切?!磅矫敝卦趯ふ遥从袥]有,如說:“城里的書店我都踅摸遍了,也沒買到那本書?!薄磅矫币辉~在北京土話中還有“拿”或“偷”的意思。如說:“我的那個東西不知被誰踅摸走了。”情況可能有兩種,一是被熟悉的人沒打招呼拿去用了,一是被小偷偷走了。 九、渾不論(lìn)與概兒不論(lìn) 據(jù)說“渾不吝”原本是王朔小說中的話,后流行起來。有學者將“渾不吝”解釋為什么都不怕,并認為應該寫作“渾不懔”,即指什么都不畏懼。其實“渾不吝”系“渾不論”之誤。這里的“論”,北京方言讀作lìn,音同吝。數(shù)十年前,這個字在北京人口語中還常用,比如,一個人特別是老人見到前來的兩個以上的有親戚關系的男性,又分不清他們之間的輩分關系,往往會說,“你們怎么論?”意思是說:你們是親兄弟,姨表兄弟,姑表兄弟還是叔侄關系?又如:“從你父親這邊論你叫我叔兒,要是從你姥姥家那邊論,你得叫我舅爺呢!”這里的“論”,北京方言土語中均讀作lìn。侯寶林大師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相聲中還提及此事,云:“北京人見面愛說你們怎么lìn?lìn是什么意思,哪個字?后來明白了,原來就是‘論’字,北京人讀作lìn?!北本┤苏f的“渾不論”,原意重點在“渾”字上,意指沒大沒小、不分長幼、沒有禮貌,說某人“渾不論”是說這是個渾小子,沒教養(yǎng),是個貶義詞。如今說“渾不論”則變?yōu)椴还懿活?,什么都不怕,和“愛誰誰”、“愛怎樣怎樣”相近了,難怪知名演員孫紅雷都對記者說自己是個“渾不吝”的人,言語之中似還透著幾分豪氣,除稍含自嘲外,貶義似乎不見了。京城新土語中又有“概兒不論”一說,此處的“論”也不能寫成“吝”,但要讀“吝”的音,意思與“渾不論”大體相仿,但似乎少了點“渾”,變成和什么都不在乎相近了。 十、侃(kǎn) 近幾十年來,北京話語中流行“侃”字,如“侃爺”,“胡侃”等。其實五六十年前北京部分老百姓口語中常用“侃”字,不過很少單獨使用,常說的是“侃大山”,如說:“你們別凈在那侃大山了,干點正經(jīng)事吧。”與此一同流行的話是“說大山”、“聊大天”,意思也大致一樣?!按笊健?、“大 天”都有漫無邊際的意思,“侃大山”是漫無邊際的閑聊,胡侃合此意。而“侃爺”則含有能侃的意思了??傊缃竦摹百?,概由當初“侃大山”一語簡化而來。不過,“侃大山”疑似由民間“砍大山”而來。山之大如何“砍”?只能東一斧子,西一砍刀,應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俗語,這也暗合漫無邊際閑聊之意?!百┐笊健闭f不定是文人對“砍大山”的加工,系從侃侃而談而來。所以,將“侃大山”寫成“砍大山”也不能說錯,說不定是正根呢。但三個字好辦,一簡化,將“亂侃”、“侃爺”寫成“亂砍”、“砍爺”,就容易引起歧義了,單用一個“砍”字,人們更不易和說話聊天聯(lián)系起來,莫不如都寫成“侃”字吧。 十一、(hōu)與忒(tuī) “ ”本指吃了太咸或太甜的東西后,刺激得喉嚨非常不舒服。如說:“這個菜鹽放得忒多了,真人?!薄斑@孩子嗓子呼嚕呼嚕的,可能是吃咸菜太多著了?!北本┓窖灾谐S谩?”表示很、特別、非常的意思(多表示不滿意),如說,“今年冬天天氣(兒)冷?!薄斑@次買的醬菜(兒)咸?!薄澳莻€小子(兒)不是東西。”“忒”在北京人口語中用得非常普遍,也表示很、特別、非常的意思,如:“他們的宿舍忒小了,哪能住那么多人!”“今天天忒熱,咱們別出去了吧。”“忒”在大多地方與“ ”的用法差不多,上面舉的三個例句中,“ ”均可用“忒”字替代。 十二、五脊六獸 北京人方言土語中常說“五脊六獸”或說“五脊子六獸”,近來有人將其寫成“五積子六獸”,不確?!拔寮沽F”原本是古建筑上的用語,有辭書解釋為:“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條垂脊。正脊兩端有龍吻,又叫吞獸。四條垂脊排列著五個蹲獸,統(tǒng)稱五脊六獸?!贝苏f是否準確,學界尚有分歧,但大都只是對“五”與“六”的不同看法。大概是因為“五脊六獸”建構繁雜,民間便以此形容心里不踏實。老舍先生《龍須溝》及《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用過這個詞,表示一個人遇到什么事后心煩意亂,手足無措。此意之外,北京人還用“五脊六獸”形容一個人身體瘦弱,如說:“這家子人生活太艱難了,一個個餓得五脊六獸的?!笔欠裼伞凹埂甭?lián)想到“瘠”、由“獸”聯(lián)想到“瘦”,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想說明的是,上述字詞,除“論”的讀音外,分別在最常用的《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即可查到,作者、編輯、播音、主持舉手之勞,便可減少失誤。 ———————————————— 作者單位:《文物》編輯部 編輯 刊于《尋根》2010年第三期,原題目為《北京方言土語中字詞辨正舉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