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有些人可以被歸類為關(guān)系,但有些人僅能止步于認(rèn)識。 至于彼此更進一步的友情,一生也寥寥無幾。 有些人說自己的朋友多,確切的說,也不過是關(guān)系多、認(rèn)識的人多罷了。 在社交圈中,越高級的圈子越俗氣、越勢利。 俗氣不是說人家玩的格調(diào)俗氣,而是那些高雅包裹著的皮囊俗氣;勢利不是說人家看人的眼光勢利,而是圈子不納無用之人。 像這樣的圈子,說到底,它是以利益等值為基礎(chǔ)而存在,情感,只是粘合劑。換句話說,在這種圈子中,無論是從商從政,滿足別人需求的能力決定了你在別人眼中的價值。 也有些圈子很純粹的,或是以行業(yè)學(xué)術(shù)等相對的專業(yè)為群體,或是以喜好愛好為基點。這樣的圈子和上面正好相反,是以無利益為基礎(chǔ)存在,一旦有了彼此的利益關(guān)切,反而這種友情又變了味。 不管你是清高還是世故,我們每個人都脫離不了這種圈子,這是生存的需要。人,歸根結(jié)底是社會性動物,誰也無法關(guān)起門自己過一輩子。 有些圈子沒接觸,不是不想接觸,而是因為接觸不了。 圈子排他,這是共性。套用當(dāng)下的話就是,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就如蒼蠅喜臭,蜜蜂喜甜,不能說好與不好,是物以類聚的必然。 圈子給我們說明一個道理,人和人交際,要么道同,要么志合。 道不同,志不合,不相為謀,因為謀不起來。即便能為謀,也不見得能成為朋友,或許只是“同志”(道同志合)而已。這就像有些親戚,只是親戚而不是朋友,有些同鄉(xiāng)、同學(xué),只是同鄉(xiāng)同學(xué),而不是朋友,道理一樣。 所謂社交圈子,它只是一個人的社會關(guān)系路徑,和真正情感上的朋友,并不相搭。 明白了這些,也就不會感嘆人情薄涼,某些人變了味。 是自己的出發(fā)點,本身就一廂情愿的錯了。 所以漢朝的王符說: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儔。 立志于正道的人少有朋友,爭名逐利的人,卻有許多氣味相投的同伴。 在一個圈子里,不一定是朋友。朋友,也不必在一個圈子。 也不是說在圈子里不能交到朋友,但不要指望人人都喜歡你,你即便是紅包人民幣,還不見得人人都愿意搶呢。 這和有人喜歡吃辣有人喜歡吃酸是一個道理,若是把自己的朋友拉到一個圈子里,也很可能成了一鍋粥,而不是你需要的其樂融融。大家和自己對脾氣,未必和他人對脾氣。 所以,也不必為你認(rèn)識張三李四王二麻,為什么他和他們出去玩而不叫上你而煩惱,吃醋。 不叫,必然是覺得有脾性不搭的地方,未必是排斥你,而是一種保護。 夫妻之間,還有各自的朋友圈呢,更何況是朋友之間。 她的閨蜜未必你喜歡,你的死黨未必她欣賞。 朋友之間,同樣具有排他性。 ![]() 明白這些也就理解,某天人家曬出個朋友圈,和張三李四出去喝酒了,沒你,很正常。 某天,人家發(fā)個朋友圈,非你可見,也正常。 為什么將你排除在外?說明是在意。 至于為什么在意,天知地知他知就行了,自己去琢磨這個,就屬于自尋煩惱無趣了。 為這個失落,覺得被疏遠(yuǎn),那就更不值當(dāng)。 這不是背叛或避著你什么,只是一個人對自己社交關(guān)系的分類而已。 一個人的朋友圈,就像一個衣櫥,外套是外套、褲子是褲子、內(nèi)衣是內(nèi)衣。 你總不能既當(dāng)人家的外套,又當(dāng)人家的內(nèi)衣,沒有人能做到。 有些朋友,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有些朋友,它就是屬于兩個人、至多三五個人的知己關(guān)系,很私密,外人想融入,根本就不可能。 這樣的朋友,是肉臭爛在鍋里,甚至看起來老死不相往來,但心是在一起的。 這樣的人,是屬于精神上對了脾氣,世俗名利便不再是隔膜。 它的包容性極強,不強,達不到知己的投緣和信任程度。 同樣,排他性也非常強。因為一般人達不到這種投緣和互信程度。 比如說晉朝的竹林七賢,性格喜好各不相同,有的小氣的要命,有的大方的要死,社會地位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有做宰相的,有打鐵的,可這七個人就湊在了一起。別人還融不進去。 但他們同樣有各自的社會圈子和朋友圈子,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入到彼此的圈子,也不是自己的事都需要他們知道。 比如說嵇康和石濤,石濤推薦嵇康去做官,嵇康不去就算了,反倒寫了篇流傳千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將石濤罵的體無全膚。 石濤這么大一個官,都做總理的人了,你讓他把臉往哪里擱?但他就罵了。 然而嵇康臨死的時候還是和兒子說:孩子別怕,只要有你石濤伯伯在,你就不會成為孤兒…… 石濤沒有辜負(fù)嵇康的囑托,最終把他兒子送上了仕途。 像這樣的友情需要貼在臉上嗎?需要曬在朋友圈告訴天下人嗎?不需要。 需要彼此告訴嗎?不需要!自己有腦子有心的,去感知就是了。 知,就是彼此懂得對方的為人處世、性格脾氣、精神境界。 真正的朋友,不必去高攀,不必去低就,心手相攜而無他念,是懂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