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遜先生 作者 | 錢遜 《孟子》七篇,是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內容豐富。全書從孟子與諸侯談治國之道、仁政思想的對話開始,然后逐步展開。其中,有孟子與弟子談古圣先賢功績、三代興亡經驗的問答,也有孟子對于為臣、為士、為人之道的闡述和對不同學派思想的辯駁,最后歸結于對人性善和心性修養(yǎng)的論述。從具體到抽象,從政治、人生到哲學,《孟子》七篇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讀《孟子》,不宜把它當作單純的哲學或政治學說來讀。 《孟子》 內心存仁,行事循義 《孟子》的第一章“孟子見梁惠王”,開門見山地提出:“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仁義,是貫穿于《孟子》的核心理念。 仁義表現于為人之道。孟子說,士的追求,“仁義而已矣”。他提出,仁是人的“安宅”,即精神家園;義是人生的正路。他又提出“舍生取義”的思想,明確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個人的物質生命不是最高的價值,精神生命高于物質生命。為人之道就在于“居仁由義”,以仁為立身的根本,以義為行事的準繩。只有做到堅持“居仁由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稱之為大丈夫。所有這一切,集中表現于其“養(yǎng)浩然之氣”的思想。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道德修養(yǎng)達到最高境界時所表現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孟子對于為人思想的集中的哲學概括?!熬尤视闪x”是為人的根本原則和要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對堅持“居仁由義”的獨立人格的要求,也是“浩然之氣”的具體表現;舍生取義,“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是人生價值觀的說明?!昂迫恢畾狻笔撬羞@些作為的集中表現。 孟子見梁惠王 1 1 從“仁義”到“仁政” 仁義表現于為政之道。孟子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思想:他認為當時社會動蕩混亂,根本原因在于“上下交征利”,解決的途徑就在以仁義治國,實行王道仁政。孟子認為,治國之道無非仁與不仁,王道、霸道兩途。把仁義推廣到治國,就是仁政;以德行仁是王道,依仗暴力、不行仁義是霸道。他反對當時諸侯爭霸的戰(zhàn)爭,要求君主與民同樂,關心民生。他主張“省刑罰,薄稅斂”,“行井田”,使用民力“不違農時”,“使黎民不饑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辦好學校,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教育百姓,使“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這樣做了,則“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中,突出地發(fā)揚了“以民為本”的思想。他認為,政權鞏固的基礎不在堅甲利兵、山川險固,而在民心向背;不在物,而在人;不在力,而在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民貴君輕”,百姓的價值高于國君。國君得到百姓的擁護,才能成為天子;而國君危害國家,則可以“變置”,廢黜舊君、另立新君。這是孟子最有價值的政治思想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內容。 孟子的民本思想 1 1 “仁政”的基礎:性善 孟子的另一大貢獻是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為仁義作出了理論論證。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源頭;仁、義、禮、智的善性不是從外面強加于人的,它的根源就在于心;正是這一點,區(qū)別了人性和禽獸之性,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根本之處。 孟子又提出,“盡心”可以“知性”,“知性”可以“知天”。仁、義、禮、智根源在心,所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本心,就能認識人的本性;而人性是本于天賦,所以當人認識了自身的善性,也就能夠認識天道、天命。天不是高不可及,不能認識的,而是可以認識的,人要了解天的意志,不需外求,只要修養(yǎng)自己的心性,就可以了。而“盡心”“知性”“知天”,為的是“事天”,即順應天道,安頓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做到了這些,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皆可以為堯舜”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孟子強調心性修養(yǎng)的重要。他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沒有做到是因為“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由此他反對自暴自棄;他認為人有不善,丟失了本性是因為受后天影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養(yǎng)心、求放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心,找回丟失的善性;要立足于自己的心性修養(yǎng),反求諸己。 1 1 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孟子》對后世影響深遠。宋儒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朱熹為之作《四書章句集注》,重視“四書”的程度超過重視“五經”。元以后,“四書”被規(guī)定為科舉考試范圍,《孟子》也成為考取功名必讀的書?!睹献印分嘘P于“養(yǎng)浩然之氣”、大丈夫精神、舍生取義的思想,關于仁政、王道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貴君輕的思想,“人皆可以為堯舜”、反對自暴自棄的思想,以及人性善的思想,“盡心、知性、知天”、立足于心性修養(yǎng)、反求諸己的思想等,都為后代所繼承、發(fā)展,成為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研究,繼承發(fā)展。 四書章句集注 孔孟傳承 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論語》《孟子》二書思想也一脈相承。不了解孔子、《論語》的思想,不能真正理解《孟子》。所以讀《孟子》最好先讀《論語》,在對《論語》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再讀《孟子》,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孟子》與《論語》的聯(lián)系,看其相同和相異、繼承和發(fā)展。 本文摘自中華書局 《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讀本系列:孟子誦讀本(修訂本)》之內容導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