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南大資深教授莫礪鋒 | 讀懂杜甫詩的正確姿勢

 阿布bfw29kma26 2017-04-13

 溫馨提示 

輕點右上角Aa調整字體大小

本文載自《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5期 ,轉載授權請聯(lián)系原作者

莫礪鋒

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點擊下文標題,閱讀莫礪鋒老師的論文:

 

點擊查看人大復印庫更多論文>>


杜甫無疑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當你翻開任何一本今人所選的唐詩選本或古代詩歌選本,杜甫的作品肯定是赫然在目的。

也就是說,只要你已經(jīng)讀過一些古代詩歌,里面多半已經(jīng)包括若干首杜詩在內。本文想談的是,如果你想要比較深入地讀杜詩,應該如何著手呢?也許你已經(jīng)聽說過“千家注杜”的說法,那么,這種說法是夸張嗎?如果不是夸張,我們又如何選擇最合適的杜詩注本或選本呢?我們在讀杜詩時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01

在中國文學史上,沒有哪位文學家的作品擁有像杜詩那么多的注本。自從南宋出現(xiàn)《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說法便廣為流傳了。雖說黃氏往本中實收注家僅有151人,但自宋迄今,杜詩的注家、選家及研究著作確已超過千人,成為文學史上罕見的壯觀。對于一般的讀者來說,當然不需要讀那么多的注本。但如果你想了解到底有哪些有關杜甫的著作的話,也不妨去翻閱一下周采泉《杜集書錄》和鄭慶篤《杜集書目提要》這兩種有關杜詩的目錄學著作,它們對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有關杜詩的著作有相當詳盡的介紹。



▲蔣兆和繪杜甫像


在為數(shù)甚多的今人所選注的杜詩選本中,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的《杜甫詩選》與聶石樵、鄧魁英的《杜甫選集》是最好的兩種,它們所選篇目數(shù)量適中而且有代表性,注釋則簡明扼要而且比較準確,對初學者很有幫助。但是,如果你想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杜甫,只讀選本是顯然不夠的,讀杜詩全集才是準確的選擇。由于由山東大學所承擔的《杜甫全集》的校注工作尚在進行之中(編者按:本文作于2000年,《杜甫全集校注》已于2014年出版,而新近又有清華大學謝思煒教授的《杜甫集校注》問世),我們暫時只能以清人的注本為首選讀本。你可以對下列注本進行選擇:

一、楊倫的《杜詩鏡銓》。這是最為晚出的杜詩全注本,初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它的特點一是參酌眾本之長,又出之以簡明扼要,一立論則平正通達,一是最適于一般讀者的杜詩全注本。如果你只想用較少的一時何來通讀一遍杜詩,那么這是最合宜的一種。

二、浦起龍的《讀杜心解》。此本初刻于清雍正三年(1725),它的特點是注釋比較簡明,不作繁瑣的征引和考證,其長處在于解說,尤其是在分析段意方面,頗能提綱挈領,有時還對杜甫的寫作意旨有所發(fā)明。但是評說章法時染有八股陋習,編次也不夠完善。

三、仇兆鰲的《杜詩詳注》。這是迄今為止最為詳盡的杜詩注本,初刻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它的特點就是一個“詳”字,幾乎可以視作對康熙以前各種注本的集注,對唐宋以來的各種筆記、詩話也收羅甚豐。仇注的篇幅很大,讀它需要較多時間。但讀此一本等于讀了許多注本,所以還是值得一讀的。他的缺點是繁瑣,一字一句皆求出處,分析也嫌瑣碎。讀此書時可以參閱清末施鴻保的《讀杜詩說》,它是專門糾正仇注之失的。

四、錢謙益的《錢注杜詩》。此本初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它的特點是注重以史證詩,對杜詩的時代背景有比較確鑿的闡明。它的注釋以簡潔為尚,僅錄杜詩白文不加注釋的達五百多首。此本的學術價值較高,但對初學者用處不大,如果你想較深入地了解杜詩與唐代史實的關系,則可以參閱。

五、王嗣奭的《杜臆》。此書不錄杜詩原文,也不對杜詩逐句作注,它的特點是用“以意逆志”之法對杜詩的思想內涵進行評說,頗有精到的見解。王嗣奭是明代遺民,入清后拒不降清,所以對杜甫的人格意義有很深的理解。如果你想側重理解杜甫的為人和杜詩的思想內涵,可以參閱此書。

除了上述諸本以外,宋人的一些注本也值得重視。對杜詩的整理與注解都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人在杜詩學上取得的成就是清代注本的基礎。如果你想了解杜詩注釋和研究的歷史過程,那么可以讀幾種重要的宋代注本,例如趙次公的《杜詩先后解》、郭知達的《九家集注杜詩》、蔡夢弼的《杜工部草堂詩箋》、黃希、黃鶴的《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劉辰翁評點的《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等,它們在杜詩學的發(fā)展過程中都起過一定的作用。學術總是后來居上的,但是被后人超越的早期著作是不可忽視的學術記錄,宋代的杜詩注本仍是值得后人重視的。

▲清刻本《杜詩鏡銓》

02

杜詩向稱“詩史”。它具有嚴格的寫實性,是對唐帝國在安史之亂前后由盛轉衰的歷史進程的全景式圖卷,是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在詩人內心所激起的巨大情感波瀾的忠實記錄。杜詩對詩人自身的生命進程也具有紀實的性質,舉凡他的行蹤、交游、生活、仕歷,都可在杜詩中找到相當細致的敘述。所以,我們讀杜詩時絕對不宜像西方的“新批評”派所主張的那樣,完全拋開詩人的生平及其時代背景,而只對作品自身進行解讀。我們應該結合杜甫的生平、結合唐代的歷史實際來讀杜詩,只有這樣才能對其內涵有較準確的理解。

首先,我們應對唐代的歷史,尤其是對安史之亂前后的歷史有一些了解。在安史之亂之前,唐帝國基本上還處于盛世,在杜甫的童年時代,他所看到的是一派升平景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span>(《憶昔》)然而到了安史亂后,唐帝國已經(jīng)一蹶不振,杜甫臨終時所看到的現(xiàn)實是“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在短短的十年間,唐帝國的人口從5190萬銳減為1600萬,三分之二的人民在戰(zhàn)亂中死去了。這是多么可怕的災難??!這是多么劇烈的社會變化啊!這個歷史事實在歷史文獻中是有準確的記載的,但是那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數(shù)字和粗線條的敘述而已。對那段歷史作生動、真切的描繪,并進而揭示人們心底巨大傷痛的則有待于杜甫。優(yōu)秀的詩人都是時代的晴雨表,在社會急劇變動的關鍵時斯出現(xiàn)的大詩人更應敏銳地感應到時代的脈搏。杜甫就是那個時代應運而生的大詩人,他用其如椽之筆描寫了那個時代的種種圖景,他用細入毫芒的體會刻畫了當時人民的深哀巨痛。杜甫的敏感不僅僅在于對已然發(fā)生的現(xiàn)實進行細致的觀察,還在于對尚未發(fā)生的隱微征兆有先見之明,對暗中運行的歷史進程有明晰的理解。所以當其他詩人尚沉浸于盛唐的浪漫主義氛圍中一飲千鐘時,杜甫卻已對即將來臨的災難作了準確的預言。《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兵車行》等詩成為最早游離盛唐氣象的作品,它們預告了唐詩將從浪漫想象轉向嚴格的寫實,也即從盛唐轉向中唐,杜甫是這個轉變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如果不了解那一段歷史,我們對杜甫的創(chuàng)作及其意義也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們應對杜甫的生平有較深的了解。這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讀懂杜詩,另一方面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杜詩的深遠意義。杜甫為什么對儒學那樣的執(zhí)著?杜甫為什么被后人尊稱為“詩圣”?我們應該對杜甫的家庭傳統(tǒng)、平生志愿、所作所為都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對此作出較準確的評判。杜甫是一個終生服膺儒術的人,“奉儒守官”是他世代相傳的家庭傳統(tǒng),他對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仁政愛民的政治理想是堅信不疑的,所以他在早年就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遠大理想,以后雖歷經(jīng)磨難而不改初衷,直到晚年漂泊湖湘時仍把這個理想諄諄托付給友人:“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捐軀?!保?strong>《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近呈蘇渙待御》)由于在封建時代里實行仁政必須通過君主的途徑,所以杜甫對明君寄予極大的希望,這是他的忠君思想的真正本質。杜甫的仁愛之心不僅施于其家人、親友,而且還推而廣之,以及于全體人民,甚至及于宇宙間的一切生命。他把儒家所提倡的“惻隱之心”推廣到草木魚蟲:“白魚困密網(wǎng),黃鳥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惻隱仁者心。”(《過津口》)如果說宋儒通過理論抽繹而得出了“民胞物與”的思想,那么杜甫則通過其行為體現(xiàn)了這種偉大胸懷,而且用動人的詩歌把它表達出來了。杜詩中的情感內蘊特別深厚,梁啟超甚至稱杜甫為“情圣”,原因即在于此。當我們讀杜詩時,應該借助于其詩歌編年、年譜、傳記等資料,對詩人在何種境遇中寫作此詩有清晰的了解,那樣才能深入理解其寫作動機和主題思想。這方面的參考書有馮至《杜甫傳》和陳貽焮《杜甫評傳》,前者比較簡潔,后者則相當詳盡。如果你只想大概了解杜甫生平,則讀前者即可。如果想知道某一首詩的具體寫作背景,則可查閱后者。

▲陳貽焮與《杜甫評傳》 

03

杜詩是一座藝術寶庫。杜甫在詩歌藝術的探索中嘔心瀝血,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自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一部杜詩就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藝術結晶,它上承前代所有的文學遺產(chǎn),下啟后代整個的詩歌發(fā)展歷程。

宋人詩云:“子美集開詩世界?!?王禹偁《日長簡仲咸》)此話并無多少夸張的成分。正因如此,當我們要想對杜詩的藝術成就有所理解時,就不宜僅僅把目光停留在杜詩上面,而應該關注它在整個古典詩歌史上的地位。

大致說來,漢魏六朝詩人在藝術上的追求是為唐詩的全面繁榮作了準備工作。他們在題材的開拓上已經(jīng)積累了很好的經(jīng)驗,各種題材種類已大致齊備。

他們在藝術上的積累則可以歸結為兩點:聲律與麗辭,這直接影響到唐代今體詩格律的完成。入唐以后,詩人們沿著前代詩人的道路繼續(xù)前進,五七言詩到盛唐已經(jīng)臻于極盛。然而詩歌史上“集大成”的歷史使命則落到杜甫的肩上。杜甫對前代的文學遺產(chǎn)有清醒的認識和虛心的態(tài)度,他對前代詩歌既知其長,也知其短,從而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戲為六絕句》)的態(tài)度對之進行了總結和整合。在杜詩中,從朝政國事到百姓生計,從山川云物到草木蟲魚,整個外部世界都與詩人的內心世界融合無間,并被納入儒家的政洽理想、倫理準則和審美規(guī)范的體系之中。在杜詩中,格律嚴整與氣勢磅礴并行不悖,字句烹煉與意境渾然合則雙美,成語典敵與日語俗字并得妙用,潑墨濡染與工筆細描同臻極致。一句話,杜甫對前代詩歌藝術經(jīng)驗的借鑒吸取是全方位的,又是推陳出新的。如果你在讀杜詩時注意它與前代詩歌的這種關系,那么對其良苦用心會有更深的體會。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杜詩對后人的啟發(fā)。杜甫在盛唐的詩壇上并未享有最大的名聲,他的地位是從中唐開始才與日俱增的,這說明他對后代詩歌發(fā)展具有典范作用,而且這是杜甫作為“集大成者”的主要意義。從中唐開始,詩人們把杜詩視為作詩的范本。元白與韓孟兩大詩派雖然在風格上大異其趣,但他們對杜甫的推崇卻是不約而同的。在晚唐,李商隱等人對杜甫的沉郁風格有較深的體會,并進行了頗有成效的學習。及至宋代,以杜甫為師成為整個詩壇的集體選擇。從王禹偁到王安石,再到蘇軾和黃庭堅,杜甫的地位日益凌駕于李白之上,最終成為唯一的“詩家初祖”。宋人的這種選擇當然含有道德判斷的成分在內,因為杜甫最符合宋人關于人格修養(yǎng)的標淮,但與此同時,這也體現(xiàn)了杜詩在藝術上的啟迪意義,因為在對詩藝精益求精的宋人看來,只有千錘百煉的杜詩才是真正的典范,只有杜詩才以其嚴整的藝術規(guī)范而為宋人開辟了道路。所以我們讀杜時也應該注意它對后代詩歌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對杜甫的歷史地位有準確的了解。

當然,我們更應該對杜詩的藝術特征作深入的體會與分析。對于杜詩,只作浮光掠影的泛讀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細讀探思,一定要反復體會,才可能進入其藝術殿堂。上述各種注本對杜詩的藝術有一定的分析,但還應該參閱一些重要的參考書。例如歷代詩話對杜詩藝術有很多的討論,其中如《甌北詩話》等幾種頗有真知灼見。又如有些關于杜詩的專著對某一個問題有深入的研究,足資參考,像清人周春的《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對杜詩中如何利用雙聲疊韻來增進音樂性美感有細致的分析。應該指出,前人對杜詩藝術的分析雖然已經(jīng)很深入,但杜詩實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寶庫,只要你深入進去耐心挖掘,終會有所收獲。而且別人的閱讀經(jīng)驗是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閱讀行為的,如果你通過細讀杜詩而有了親身的體會,你不但將獲得難以言表的審美愉悅感,而且也會對古典詩歌的藝術奧秘恍有所悟。

▲莫礪鋒《杜甫評傳》與《杜甫詩歌講演錄》 

04

閱讀杜甫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進行。如果你是為了學術研究而閱讀杜詩,那么當然應該遵照學術規(guī)范,首先從文獻整理入手,對杜詩版本及杜甫研究論著進行盡可能完備的收集,然后再選擇適當?shù)那腥朦c。但是本文想介紹的只是一般的閱讀。對于這些讀者來說,你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獲得審美的享受,為了獲得心靈的陶冶。清代的讀者曾說過他們讀杜詩的感受:“《赴奉先》及《北征》,肝腸如火,涕淚橫流,讀此而不感動者,其人必不忠?!?《杜詩鏡銓》卷四引盧世淮語)現(xiàn)代的讀者當然沒有忠不忠的問題,但是與之類似的是,讀杜甫一定要懷著真誠的同情心,懷著與杜甫一樣的對人類及一切生命的仁愛之心,這樣才可能沿著杜甫的心路歷程去體會、感受、理解杜詩。杜甫當年緬懷宋玉時說過:“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詠懷古跡》)我們也應懷著同樣的心態(tài)來讀杜甫。否則的話,你難免會像某個大人物那樣,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讀出“地主階級的意識”來,或在“越女天下白”(《壯游》)的美麗詩句中讀出什么邪念來。如果我們能以設身處地的方式去理解杜甫,那么對杜詩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忠君觀念當不至嚴加呵斥。因為在安史亂起、國家危難之際,除了忠君之外,難道還能有更好的方式來表示對祖國的熱愛?在封建制度作為唯一可行的社會制度的唐代,難道能要求杜甫通過其他途徑來為人民呼吁,而不是希望“幾時高議排金門,各使蒼生有環(huán)堵“(《寄柏學士林居》)?杜甫是有一顆偉大心靈的普通人,他始終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我們交談,我們當然也應該以同樣的態(tài)度來傾聽他的心聲。時代不同了,社會形態(tài)不同了,但是人類的善良本性不應有什么不同,我們與杜甫是可以、而且應該成為異代知己的。

閱讀杜甫還應該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有些當代詩人聲稱他們要割斷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要完全從西方的詩歌傳統(tǒng)中去尋求靈感,我們當然不必勉強他們來閱讀杜甫。由于杜甫完全是植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的,杜詩把漢字的表現(xiàn)功能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來了,所以我們應以虔誠的態(tài)度來體會杜詩在煉字、琢句、用典、對仗、押韻等方面的造詣,我們也應該以虔誠的態(tài)度來探索杜甫的文化意義。通過閱讀杜詩,我們可以了解漢語言文字所特有的美學魔力,我們也可以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從來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她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其人本精神。對人的思考,對人的關懷,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中華文化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我們的民族文化性格:仁愛、寬容、堅毅、剛強。

杜甫就是中華文化所陶鑄的杰出代表之一,杜詩的終極價值正在于它對中華文化作出了最生動、最豐富的闡釋。我祝愿大家在閱讀杜詩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從而真正擁有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優(yōu)點。我希望大家在閱讀杜詩之后,能夠真正認同聞一多的著名論斷: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最后和大家一起欣賞偉大詩人杜甫的部分代表作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壹學者平臺觀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