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師說》。哪位同學說說,“師說”這兩個字怎么解釋。 生:關于老師的說法。 生:關于老師的觀點。 師:都不準確。這兩個字,課文下面沒有給出注釋。正確的解釋應當是——論從師。說,是一種論述文體;師,是從師的意思。 請記住,這是我們在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個“師”字。這篇文章中“師”字多次出現(xiàn),講法不盡相同。我們要注意區(qū)別。 師:請一位同學再解釋一下作者。 生:韓愈,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師: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 生:唐代,河南河陽(現(xiàn)在河南省孟縣西)人。 師:老師再補充一下,韓愈,是我們韓(老師韓軍)家的驕傲(學生笑),他是司馬遷之后的又一個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變化,可說是汪洋恣肆,蘇洵曾說:“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 下面請一個同學把“標題”和“作者”均板書到黑板上。今天,老師有點“犯懶”,不想板書,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上,按照老師往常板書的樣子,整理一個像樣的板書。看看哪位同學整理得有條有理。 (一個同學黑板上板書“師說”、“韓愈”。) 師:下面我試試,給同學們背誦一遍課文,看看能不能背誦過全篇。 (學生鼓掌) (師背誦完課文之后,學生熱烈鼓掌) 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開頭出現(xiàn)了兩個“師”字。這句怎么翻譯? 生:古代學習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兩個師,都是名詞,是老師的意思。 師:是不是這樣更好——老師,是承擔傳播思想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這句是講老師的什么方面? 生:是講老師的作用。 師:“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闭堊宰g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從師,那些成為疑惑的東西,最終得不到解決。 師:這里出現(xiàn)了第四個“師”字,怎么講? 生:名詞,老師的意思。 師:有一個“其”字,大家要留心一下。怎么講?你說一下。 生:其,在這里當“那些”講。 師:是什么詞性? 生:代詞。 師:哪種代詞? 生:指示代詞。 師:這兩句講的什么? 生:應當是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出生在我前邊的人,他們懂得道理本來先于我,我跟從他學習,拜他為師。出生在吾后邊,他懂得道理如果也先于我,我也跟從學習并拜他為師。 師:這里又出現(xiàn)了兩個“師”字,各怎么講? 生:都當“拜師”講。 師:你聯(lián)系“師之”這兩個字解釋一下。 生:之,當“他”講。拜他為師的意思。 師:即,以之為師的意思。具體說說,這是什么語法現(xiàn)象? 生:是意動用法。 師: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到此,你們總結(jié)一下“師”字共有幾種用法了?
生:三種:動詞,當“從師”講;名詞,當“教師”講;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師。 師:其,有幾種用法了? 生:兩種:指示代詞,那些;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好!接著翻譯。 師:我從師的原則是,哪里去了解他的出生年月先于我,還是后于我呢?因此,無論他身份高貴,還是身份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生:吾師道也——一句翻譯的不對。應該是,我學習的是道理。師,是動詞,學習的意思。 師:誰的翻譯準確? 生:后面的翻譯準確。 師:這是“師”的第幾個用法? 生:第四個用法。 師:對,活用為一般動詞,當“學習”講。 師:“道”的內(nèi)容在當時具體指什么? 生:儒道吧? 師:具體說應當是儒家的“六藝經(jīng)傳”,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幾句講的是什么? 生:從師的標準。 生:從師的原則。 師:從師的原則。哪句話凝煉地表達了從師的原則? 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也就是說,無論地位貴賤,無論年齡大小,誰懂得道理,誰懂得的道理多,就拜誰為師。 師:注意,又出現(xiàn)了一個“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這個“其”怎么講? 生:他的。 師:回頭總結(jié)一下,這段的思路是什么?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生:由教師的作用說起,再講從師的必要性,最后講從師的原則。 師:好,把這個思路在紙上設計成板書。 (學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教師的作用
從師的必要
從師的原則 師:把“師”字和“其”字的用法在紙上歸納一下。 (學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師:1)動詞,從師 2)名詞,教師 3)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師 4)動詞,學習 其:1)指示代詞,那些 2)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漂亮!下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大家把第一段背誦下來。 (同學們開始瑯瑯背誦。五分鐘后,教師讓全班齊背誦) (教師提示學生,背誦出語勢,要把韓愈文章的汪洋恣肆之氣背誦出來。) 接下來,請一位同學把第二段快速口譯一遍。 生:(開始口譯。有不少譯錯的地方) 師:他譯錯了哪些地方?請給他糾正。 生:“師道之不傳”的“師道”應該譯作“從師的風尚”。 師:也就是說,“道”——在這里怎么講? 生:當“風尚”講。 師:這是“道”的第二種用法,上文的“道”作“道理”、“知識”講,要注意。 師:對了!注意,還有一個“恥”——“而恥師焉”怎么講? 生:以從師為恥。 師:都是意動用法。 我們再注意幾個“其”的用法。譬如,“其皆出于此乎”,“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歟”。 生:“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大概”的意思。這句翻譯錯,大概原因就出在這里吧。 師:我補充一點,這里是表示“揣測”的語氣副詞。 生:“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第一個“其”當“其中”講,第二個“其”當“那些”講,第三個也是當“那些”講。 師:這里的第一個是特指代詞,“其中”的意思。 生:“其可怪也歟”中的“其”,當“難道”講。 師:也是語氣副詞,表示什么語氣?表示反問。也就是說,其,在這里又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用法。自己再總結(jié)一下: (學生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其:3)語氣副詞,表示揣測或表示反問。 4)特指代詞,其中。 師:“彼與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這里的“道”怎么講? 生:道理。 師:當“道理”講,講得過去,但是勉強。從語氣上推斷一下,是“他們所懂得的道理”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也就是“道德學問”的意思。注意,這是“道”的第三種講法。 生: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書”怎么講? 師:哪位同學知道? 生:是讀書嗎? 師:是“文字”的意思。 師:字詞與翻譯就到這里。下面我們看一看,這段講了幾組對比。 生:一組對比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 師:怎么對比的? 生: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的人很遠,還尚且從師;現(xiàn)在的眾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 師:這是一組對比?!肮攀ト藦膸煛迸c“今眾人恥師”對比。 誰還能找出一組對比?
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師:“一般人相師”和“士大夫恥師”。 是否還有對比? 生:“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愛其子擇師”和“于其身恥師”。一共是幾組對比? 生:3組。 師:下面我們再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一下。請大家自己歸納成板書的樣子。 (學生都組合成下面的樣子) 古圣人從師 今眾人恥師 愛其子擇師 與自身恥師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師:大家再看看3組對比,各是什么類型? 生:第一組是縱比。第三組是橫比。 師:第二組呢? 生:自身矛盾,自身比。 師:我提一個問題,“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這里的“君子”怎么解釋?聯(lián)系我們剛學過的《勸學》中的“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比較一下。 生:差不多。 生:都是有地位的尊貴的人。 師:注意,這兩篇文章出自不同朝代的作者,年代遙遙相隔,理解應當完全不一樣。我給大家解釋一下,西周、春秋時期,君子指的是“達官貴族”,春秋末年時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韓愈本篇中“君子”,仍然大體沿用了最早的意義,即“世祿之家”、“達官貴族”。 師:回頭把前面兩段放在一起,總起來看,分別是從怎樣的角度來論證核心觀點的? 生:第一段應該是理論闡述,第二段應當是結(jié)合現(xiàn)實進行闡述。 生:第一段主要著眼于古代,第二段著眼于作者所處的當代。 師:對,首段從古說起,重點是理論闡述,著眼于正面倡導從師風氣;次段著眼于作者所處的當今,結(jié)合現(xiàn)實,反面指責不從師的不良風氣。 拿出幾分鐘來,看看誰背誦得快。 (學生瑯瑯背書,之后齊聲背誦,之后又檢查個別學生單獨背誦。) 師:進入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并不難,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口譯一遍。(一生譯) 師:第三段又出現(xiàn)了一個“師”字,應當怎么講?剛才這位同學已經(jīng)翻譯得非常準確了?!皫煛笔鞘裁从梅??意動用法。 剛才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不恥相師”當中的“恥”,怎么翻譯的?“以拜師為恥”、“不以相互學習為恥”,本段中的“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的“師”也是“孔子把后面的三人認做老師”。這個表意動的名詞,同賓語并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再舉例,譬如“稍稍賓客其父”、“登齊魯而小天下”,其中哪些詞屬于意動用法? 生:賓客其父,把他的父親看成賓客;小天下,覺得或者認為天下變小了。 師:好的。本段又提出了一個論點。 生:“圣人無常師”。 師:論據(jù)呢? 生:兩個,一個是“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一個是“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薄? 師:一個行,一個言。最后得出結(jié)論,也就是最后一句。從全文看,本段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讓人們學習孔子的榜樣。 生:從正面闡述哪些人可以為師。 師:從正面舉出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從師的范例,讓大家思考,學習他。我們再用兩分鐘左右時間背誦本段。 (于是響起背誦聲音,然后是齊聲背誦。之后個別檢查。) 師:最后一段,與課文無關緊要,我覺得可以刪掉,大家同意嗎?剛才講到孔子的范例之后,且又得出一個結(jié)論,正好回應首段,非常圓滿。 生:不同意。最后是又交待一個現(xiàn)實的從師的范例。因為剛才上文已經(jīng)批評了現(xiàn)在人們不從師的風氣,而現(xiàn)在卻還有逆風而行的人。 生:另外也是交待寫作緣由。 師:而且這個李蟠才17歲,就“能行古道”,讓讀者感嘆。 回看全文,論點是層層推論,論證過程是正反對比論證,有條有理,非常嚴整。 快速整理一下手中的板書設計,立即背誦最后兩段。 師:下節(jié)課,我們要重點檢查單個的同學背誦。
學生整理的板書: 從師的作用
理應從師 從師的必要 正面提論點
從師的原則 古圣人從師 今眾人恥師 今不從師 愛其子擇師 于自身恥師 反面論證(對比)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孔子從師 從師范例 古之楷模 孔子之言 正面論證(兩部分) 寫作緣由 李蟠行古道 今之榜樣
論點:層層推論;論證:正反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