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近七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血糖未達控制標準,還有叁成可能有低血糖現 象。因為低血糖住院的糖尿病患多于血糖急升的患者,醫(yī)師請家屬準備方糖,以備不時之需。 通過追蹤609位服藥超過半年的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數值。結果發(fā)現,68.3%的人糖化血色素大于7%,未達控制標準,近三成病患曾發(fā)生低血糖癥狀,如心悸、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疲倦無力等,因而感到恐懼、生活品質下降。 糖化血色素是長期平均的血糖指標,3至6個月檢查一次,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約可使中風風險下降11%、罹患心血管疾病機會降低15%。部分病患餐前使用降血糖藥物,但臨時延誤用餐或增加運動量,使血糖降得太低,出現低血糖的危險,需要立即補充方糖等含糖量較高的食物 。 血糖的作用 當我們攝取米飯、面條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后,經過腸道酵素的作用分解成為葡萄糖。而血糖就是指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通常飯后血糖會較空腹時來得高。血糖藉著血液運送到大腦、肌肉及其他組織作用部分產生熱能,相當部分葡萄糖則在肝臟及肌肉合成為肝醣,儲存?zhèn)溆谩?/p> 楚河漢界的胰島素與升糖素 血糖下降時,導致交感自律神經出現功能的亢進,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前奏的低血糖癥狀,包括心跳加快、盜汗、皮膚濕冷、手發(fā)抖、頭暈等,這些癥狀具有警告作用,提示當事人身陷危機,必須立刻處理;嚴重者則會因為腦部缺氧而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繼而腦死。 當我們食用了淀粉類食物后,血糖就會升高,這時必須仰賴由胰臟的胰小島所分泌的荷爾蒙──胰島素來幫助糖分進入身體細胞作為產生熱量或合成糖苷的塬料。 相對地,胰小島也會分泌另一種與胰島素對抗的荷爾蒙,稱為升糖素,當人體血糖下降時,升糖素會刺激肝臟將儲存的糖苷分解成為葡萄糖,以補充血糖的不足。 低血糖癥與糖尿病 標準的血糖濃度,空腹應該介于70到100mg/dl,飯后2小時血糖則是140mg/dl以下??崭钩^126mg/dl,飯后200mg/dl以上,可診斷為糖尿病。 專家表示,空腹測量的最佳時間是前一晚晚餐后即禁食,次日早餐前抽血檢測;而飯后則是吃第一口飯開始計時,滿2小時時抽血。但是如果一餐飯吃得過久,甚至晚宴時間拖長到2個小時,則不宜作為抽血驗血糖的樣本。 血糖過低會發(fā)生低血糖癥,而高血糖造成的糖尿病,則會產生種種的病理變化,包括大血管硬化的速度加快或是發(fā)生特異性糖尿病合併癥(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等)。 糖尿病分成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第二型則是目標器官如肌肉、肝臟等對胰島素產生拮抗作用,或是胰島素分泌不好所造成。根據統計,臺灣目前約有110萬人飽受糖尿病困擾,2%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95%以上是第二型。 自我監(jiān)測血糖,你我都要做 專家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天注射4次胰島素的人,更需要勤快測量血糖,視血糖的變動來機動性地調整胰島素劑量。第二型患者如果控制良好的話,就不需要測量太多次,大概一個星期數次即可。 若不是糖尿病患者,但是為得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戴教授認為20歲以后就需要開始定期測量血糖值,危險因子越多者,應該越早開始,假使家中備有血糖機,一~叁個月檢測1次即可,通常以測量飯后2小時血糖值比較敏感。 如果血糖完全正常,也沒有任何危險因子的人,專家建議也應至少每年做一次身體檢查,做血糖檢測,再加上平時多注意飲食與運動,預防高血糖疾病上身。 睡太多睡太少 罹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高 睡太多、睡太少,都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研究發(fā)現,若夜晚睡眠時間少于7小時或多于8小時,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體內葡萄糖耐受度受損機率比常人增加2.5倍。這項研究發(fā)表于最新一期的睡眠醫(yī)學期刊《SleepMedicine》。 研究人員以6年時間研究276位受試者生活習慣,其中只有7%的人睡眠時間維持平均數。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去除不同因素,睡眠時間太長、太短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產生抗體風險比睡眠時間7、8小時者更高出2倍。 研究人員也指出,睡眠長短不光只有影響糖尿病風險。也有其他研究顯示,睡眠時間與肥胖、心血管疾病、整體死亡率等息息相關。言就人員觀察,睡眠時間7、8小時者,身體狀況似乎最好,因為適當睡眠可以保護身體免于一般疾病侵害,降低死亡風險。不過根據研究,越來越少人可以維持適當睡眠時間。 一項1960年執(zhí)行的問卷顯示,當時美國成人一晚平均睡眠時間為8到8.9小時,到了1695年,平均夜晚睡眠時間降到7小時。根據2004年一項研究指出,美國30到64歲成人間,約有1/3的人一晚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 |
|